封赏最恨的人
摘自《 环球人物 》(2013年第21期) 作者:秦湖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开国之初,刘邦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刚想走进去听听,将军们就立刻不说话了。
无奈,刘邦只好找来张良询问。张良如实禀报:“将军们正在议论造反的事!”刘邦听了,不免有些惊恐:自己刚做了皇帝,天下初定,如果现在有人造反,肯定会危及江山。
刘邦急忙询问详情,张良分析说:“您当年起义征战,全靠这些将军们出生入死才夺了天下。现在您当了皇帝,将军们最关心的就是官位和封赏。但他们担心您徇私,自己得不到合理的待遇;还有些人曾得罪过您,害怕遭到处罚。所以,他们才聚集在一起密谋,要是封赏不合理,就谋乱造反。”
听张良这么一说,刘邦才明白过来,赶紧商讨应对办法。张良说:“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而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刘邦答:“当然是雍齿。虽然他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但他依仗着功劳,说话不顾君臣之礼,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把他给杀了。”张良笑着说:“只要您马上封雍齿为侯,那些密谋造反的将军们看到陛下封赏了自己最恨的人,就会消除顾虑,不会造反了。”
随后,刘邦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封雍齿为侯,同时又宣布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见此情景,那些准备滋事的将军们全都放心了,一场将要发生的叛乱就此平息。
向最讨厌的人学习
讨厌,很感性;学习,很理性。
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带来怜悯,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带来反感和不喜欢。谚语说了上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缺了下句:讨厌之人必有可学之处。
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个人时,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所以我们也将讨厌他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是讨厌发生的秘密。
完美的化身是不存在的,人们必须面对与他人的种种不适。
有个著名的禅宗公案是讲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看他像谁,佛印说看他像佛,苏东坡则讥笑道: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不语。苏东坡得意地回家说给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你这次又输了。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你的看法是内心的投射。
讨厌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几乎最讨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人们的普遍应激反应是同情弱者、讨厌强者。强大者必有讨厌之处,最讨厌的对象往往是因为强大而“获罪”。美国哲人爱默生讲了一句话:“所有的英雄最后都令人讨厌。”人们用讨厌的模式来取得某种平衡和平等,从而适应“强者生存”的达尔文生态环境。
讨厌是刹车,学习是踩油门。在经济提速的历史快车道,讨厌使人清醒;而在滞速车道中,学习则使人进步。
没有人可以取悦所有人,最讨厌的人也是相对的概念。记住一句有用的话:“请你最讨厌的人吃饭,而不是请你最喜欢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