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80余蟋蟀专业村 年收入上亿

 敬亭山168 2015-12-18
德州齐鲁网8月22日讯(宁津台 马媛媛)蟋蟀,北方人称它为蛐蛐,它在夜晚活动并发出清脆的叫声,所以也有人亲切地称它为夜幕下的歌者。殷代甲骨文的秋字状若蟋蟀,古人认为蟋蟀的出现就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了关于蟋蟀的记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代诗人更是不惜笔墨来描写蟋蟀,李白、杜甫都写下过和蟋蟀有关的诗篇,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也以蟋蟀为角色写出了促织,针砭社会时弊。唐朝时期古人发现了蟋蟀的善斗性,于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斗蟋蟀出现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娱乐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进入八九月份以后,全国各地许多蟋蟀爱好者和客商就会不远千里赶到宁津县,前来观赏和收购宁津蟋蟀。这些来自上海、北京、天津、南京、苏州等全国十几个大城市的“虫迷”,三、五人一伙,十几人一团,年年来宁津选购蟋蟀。县城宾馆、乡镇旅店、甚至村里的农户家中,都陆续住下了外地来买这小虫的人员。

  宁津有 “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美誉,打造蟋蟀品牌、发展蟋蟀产业宁津有着其他地方无法超越的优势:宁津是第一个举办蟋蟀文化节的县;是全国第一个出版蟋蟀首日封的县;是全国第一个出版《蟋蟀志》的县,是全国第一个打出“蟋蟀出台、经贸唱戏”品牌的县,1991年开始举办宁津蟋蟀文化艺术节以来,宁津的蟋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2009年,宁津县被中国蟋蟀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 位于宁津文化艺术中心内的蟋蟀文博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蟋蟀做为宁津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之一,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蟋蟀爱好者纷至踏来,云集宁津,捉蟋蟀、斗蟋蟀、进行蟋蟀交易,一只小小的蟋蟀成就了一项产业,也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名扬天下的宁津蟋蟀从一片片田间地头“蹦”向了繁华都市,一只蛐蛐儿卖上千儿八百块,在蟋蟀市场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小蛐蛐儿已经成了农民增收的“金虫”,在当地流传着“俩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头牛”的佳话。

  宁津县的蟋蟀何以名扬天下、引得众客商云集于此呢?这还要从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美丽传说说起:相传,北宋徽钦二帝酷爱蟋蟀,在被金国掳掠路过宁津时,车翻,收藏的蟋蟀散落。徽钦二帝长叹,既然不愿北去,你们在此称雄天下吧。八百年后的今天,宁津蟋蟀果然称霸中华,在国内外斗蟋大赛中屡夺魁首。宋朝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与蟋蟀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宁津人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至今宁津人仍然保留着捉蟋蟀、斗蟋蟀的习俗,这种习俗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在专业人士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蟋蟀在宁津”,能赢得这样的美誉,靠的就是宁津蟋蟀不俗的实力。因为地处南北小气候区域,宁津的蛐蛐既有北方蟋蟀的坚强与耐力,又有南方蟋蟀的魁梧健壮,生性顽强好斗,因而价值千金。宁津的蟋蟀市场有几公里长,每人面前都放有几百只罐子,里头放着前一晚刚从田野里抓来的蛐蛐,它们清脆嘹亮的歌声吸引着各地虫友专程来此选购。

  在宁津县,不仅蟋蟀交易让这里的百姓赚得个盆满钵溢满,从事蟋蟀相关的产业也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途径。蟋蟀罐、养蟋、斗蟋工具,在蟋蟀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与蟋蟀有关的商品琳琅满目,绝对超乎你的想像。捉蟋蟀、斗蟋蟀,这小小的蟋蟀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乐趣,现在全县已形成了5个大型交易市场,80多个 “蟋蟀”专业村。蟋蟀交易每年给宁津能带来几亿元的收入。

  这些夜幕下的歌者给宁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效益,他们更成了宁津的一张名片,宁津和宁津的蟋蟀也必将被更多的人知晓。单纯的“斗蟋活动,斗蟋交易”内涵在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实质性的延伸,宁津蟋蟀的保护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