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股市回忆录:如何为亿万资产撑起笔直的脊梁?

 昵称21921317 2015-12-18

因为个人原因离开了老东家,价值观的不认同让我离职的很决绝。裸辞,年终奖没拿,对于我来说意味着断粮。失业2个月没有任何进账,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再拖一个月连房租都交不起了。终于在2014年年底2015年年初的时候,被鼎锋收留了。


来了之后,公司给我的感觉就是实在,出奇的实在,和我在来之前看《鼎锋这五年》的文风一样的实在,实在的有点不像一个神秘的私募。我从来没有看过哪个私募大佬如此的朴实。公司有三驾马车,张总、李总和王总。 张高 总的沉稳、 李霖君 老李的情怀、 王小刚 总的坚持与专注,你能从和他们的每一次接触,无论是平时的工作交代还是路演,甚至是一起出去游玩,这些点滴都可以感受到。



分管营销的副总刘成总是北京人,对,就是北京人的那种实在。有一次某商业银行A银行私行因为答谢我们配合他们发行产品,产品发行结束后请我们去旅游,因为我在路上有些延误,到机场时发现老刘竟然在领登机牌的地方帮我预先排队到最前面一位,那一刻心里特别感动。归属感的建立,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我经历的算多的,干过四家券商、一家银行、一家信托、一家租赁,从投研、投行到销售,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从股票、债券到ABS,啥都干过。同学老乡的关系,各家金融机构也算是门儿清。就像相亲相了几十次以后,当遇到对的人,你太知道什么叫你想要的。

我运气也是好,一来私募就赶上大牛市,不用愁业务,每天都有无数的业务人员找上门来,“你们要不要钱?““你们要不要发产品?”'我们能帮你们代销”。业务每天做都做不完,根本不用担心业绩。没有匹配上的人手,迅速发展起来的业务就意味着需要加班完成。尽调材料的填写、合同的修订和审核、产品的备案、开户、申购赎回、客服电话和大量的后台工作,还要外加陪领导张总、李总、王总、刘总、泉哥(现任鼎锋渠道业务总监)的路演,一方面是陪同,更多是加速学习。市场的疯狂直接催生的就是路演场次大量飙升,我也快速的成长起来,开始独自去路演。2015年的1月,这些内容填满了我的全部生活。

到了2月份,营销部的前端工作已经忙不过来了。国内前五大某券商A券商当时要赶在年前到广东省路演,当时泉哥和我俩人兵分两路,把广东省从一线到二线三线的城市跑了个遍:广州、江门、肇庆、云浮、罗定。每天一醒来就跑营业部,给客户讲市场、讲产品、讲投资理念、讲股票。而客户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牛市来了,”股神“就多了,谁都可以质疑你,谁也都让你推票。还记得在罗定,广东省偏远的三线小城市,晚上8点的路演一讲就讲到12点,结束后,和营业部的一帮人一起去大排档吃海鲜,真的特别酸爽。就这样,一个城市接着另一个城市,每天这样周转。产品的募集期是过完年后,所以年后又去广东跑了一圈,最后终于募集到1.4亿。这算是我来鼎锋后开始大规模路演的第一个产品。

合作的机构越来越多,市场当中主流的渠道我们几乎都合作了,同事的其他渠道也帮忙着去路演,兴业银行的、广发银行等,也开始参加各种会议,开始谈业务。上海的某大型商业银行B银行的合作就是在国金的会议上开始的。还记得那天开完会后来不及吃晚饭,等B银行私行的副总等到晚上7点钟,聊到8点多才聊完,算是把这单业务谈下来了。现在产品都准备完毕,等待发行。

一季度我们鼎锋在市场当中有一块业务特别亮眼,就是新三板。我们的产品几乎供不应求。同一时间所有的三方都在卖我们的产品,全国上下形成一股强大的抢购风潮。2亿的产品必须提前预约拿号,否则根本买不到,有的渠道说要发1亿,预约就超过2亿,根本压不住。到后来我们自己就开始主动控制规模了,每个合作的渠道都在压量,我们及时的认清了潜在的风险,控制规模是为了整体的收益。不过当时整个市场已经疯狂了,市场对于新三板的认知从不了解已经迅速转变成疯狂,好像只要冲进这个市场就能赚钱,而且是暴利。我们不发产品,市场上的其他机构也会发,大量的资金在极短时间内涌到新三板这样一个市场当中。常识告诉我们,这么多的资金不可能都获得超额收益率,其实本质上,就算是海外市场比如IDG、KKR、红杉,大多数的股权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也都在20%左右。所以这样一个大量的资金涌入到这样一个市场都想搏取超额收益率是不可能存在的。极端情况下的情绪过热必然导致市场的迅速降温。现在来看,新三板市场在4月份进入下跌通道,一下就冷了。一直持续到现在,其实是市场对于过激行为的一个回归。

我们全公司4月底去欧洲旅行,算是短暂发行工作当中的一个休息。因为当时手里还有好几个大项目,一路上不停的接电话、打电话、连夜处理邮件和填材料,也成了我在欧洲旅行过程中的一部分。那时候我四大商业银行之一C银行总行的两个处都在谈合作,所有的合作细节都在我这边落地。一个是结构化的,另一个是平层的,策略是打新+二级。不再用信托通道,而是通过某基金子公司的专户产品直接做FOF,各家自己成立契约型基金来操作,契约型基金自己开打新账户更是复杂。而且基金业协会在这段时间跟新了备案系统,新的备案变的及其繁琐,等备案函比以前慢了许多,可以理解,牛市来的太快,全社会都在疯狂的炒股,各家私募都在抓紧发行产品,产品量的激增,协会肯定忙不过来了。

终于5月份的时候,C银行十几个亿的资金终于进账了,算是我人生当中目前为止最大一笔了。

期间还穿插着有某大型城商行D银行的项目,1.7亿,沟通了几次,D银行对于公司情况和产品过往历史业绩当然是Ok的,无奈当时的点位已经很高了,D银行对于进入的时点有些犹豫。不过我司产品净值每日上涨的幅度还是非常诱人的,终于在5月上旬进来。

5月,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最后的疯狂,新产品的发行和三方的持续营销让我们的规模冲到最高点100多亿。这个时候新三板已经迅速降温了,和国内某精品券商B券商合作发行的产品卖了3周才1800万,可见市场的风说变就变。


6月份很奇怪,6月初我记得我在深圳出差,给全国某大型商业银行E银行银行深圳分行路演,300多人的大会场,我和另外两家私募机构,一家说经济转型,催生新的行业格局和行业领袖。另一家是行业新秀,背景业绩都不错,也很有效果。不过我上台之后,倒是提醒大家减仓,我是实打实的,当时台下的反应很奇怪。我的逻辑也很简单,当时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已经150倍了,虽然当时还不清楚是因为杠杆资金的激增所引起的股市暴涨,但是所有的私募讲的都是改革预期,加上资金牛市。杠杆的作用当时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价值逻辑还是成长逻辑其实都已经无法解释当时的行情走势,除了趋势投资跟随策略,没有别的方法。而且当时我知道,国内的十几家私募巨头在上海秘密开会,会上已经提示了风险。当时也仅仅是暗示可能会有20%左右的调整。所以市场当时的系统性风险已经逐步积累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而且市场当中能进的大钱基本都已经进来了。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

6月中旬还进来一笔大钱。某上市公司A公司是我另外一个大客户。经人介绍后,谈了几次,我也去他们公司拜访了一次,很快,因为不想错过牛市的关系,也有他们总部对他们今年20%收益的考核,资金很快进来,我单独给他们成立了一个专户,和他们沟通的比较多,所以信任感逐渐积累,本来1个亿的资金追加到了2个亿,进来之后,一直低仓位运作,净值也总是在0.95-0.99区间徘徊。直到现在,终于利用10月这波反弹,做回到最高1.09了。任何策略都要有连贯性,真的,如果你要抢反弹必须每一次都抢,你可能会抢错很多次,但有一次是对的,你就能赚到钱,有的人前几次抢错了,后来就不敢抢了,反而错过了真正的机会。

6月15日,股市开始暴跌,就一天,所有的情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对未来感到悲观。虽然卖方研究员还是推票,我们作为买方,不能说熊市来了,只能说未来震荡。不过打心里觉得,市场已经变的相当可怕。

连续2周,市场每天都是暴跌,根本刹不住车。每天所有的新闻、电视、微信群、朋友圈,都是股灾的刷屏。公司的客服电话被打爆了。我的所有的客户,大的渠道客户和机构客户,还有一些高净值客户,都开始担心,跟我们频繁的沟通,让我们解读这一次市场的暴跌。要跌到什么时候,未来的市场会怎么走,二级市场的产品的净值每天都在回撤。而且速度惊人。仓位降不下来,因为部分股票停牌,而且资金体量很大。后来监管层又政策性限制对冲,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对于我来说,似乎还没有从紧张的发行工作中缓解过来,因为当时准备的和E银行的合作基本上已经谈了差不多了。所有的合同,通道方、总行的产品部、发行部、基金子公司的母子合同基本都定稿。所有的开户和托管方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就差发行时间,可惜行情不配合。整个7月一个月,是我今年发行工作最忙碌的一个月,为了E银行的项目,我跑了全国十多个地方十几场路演,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大连、沈阳、西安、成都、重庆、贵阳、南京。一个一个城市,每天早上的飞机中午到下午路演,晚上睡一觉,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赶飞机。可是那段时间,股市天天跌,完全不配合发行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一方面提醒大家减仓,另一方面让大家买我们的二级市场产品。好吧,真的挺难的。说白了,我们认识到了风险,会非常低的仓位运作,也是希望大家今年上半年赚的钱,能都到自己的兜里。买我们的产品,我5%的仓位运作,也能保住大家的收益。不过很多时候,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散户,都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也不好把话说的太透。中国的散户是这样的,我如果亏钱了,我一定告诉自己说,等我回本我就出来,结果一连跌了50%,就变成股东了。要割根本割不出来。这个产品终于在7月底募集成立,一共1.12亿。股灾期间能募集这么多已经非常不易了。

股灾后风险相对的释放,好吧,虽然事实如此,后市要到多少点才刹住车根本没有人敢预测。但当时公司内部的研究员已经相当悲观了。对于指数甚至看到了2500点。

7月初的时候,当时刚好去大连参加国泰君安的一个策略会,国君的研究所所长黄燕铭、策略首席任泽平也在。晚上的时候围坐在一桌一起吃的饭,黄所长是我的学长,聊的很欢。席间他开始了对这一轮股市暴跌的解读,并且点评了一下未来的走势。他当时说的一个理论,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微观结构金融理论。本质上是研究筹码分布的,市场当中的筹码是如何一步步集中在最积极最乐观的人的手里的。树上的花,心中的花,这些连内行看起来都有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其实仔细想想是有它的道理的。

这种程度的回调,已经不是回调了,肯定是股灾。我压力最大的是城商行D银行,股灾到了第二周的时候,D银行的电话打过来了。D银行几亿的资金从5月份认购进来,净值从1.7最高冲到将近2元,而两周暴跌之后,已经亏损了13%。当时我还在西安路演,晚上路演完都8点多了,还没来及吃饭,电话就打了近2个小时。一方面和D银行沟通,另一方面和老刘沟通后续如何处理事宜。后续的工作必须严肃对待,压力非常大,开电话会议、出书面函、登门拜访、沟通解释。D银行方面要求降仓位,我们也答应了,仓位降下来后的7、8月,老张有抢反弹,不过当时的行情都是假反弹,所以净值一再回落到最低1.31,这时候都已经是8月份了。也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当时和老张一起,带上我们公司二季度来的新晋的做类固收的基金经理老沈,一起去南京银行再次拜访解释,给予对方信心。现在还算不错,利用这波反弹,已经做到1.46元。

到了8、9、10月份,除了三方的老产品还有些持续追加认购,几乎没有钱进来,大量的工作都是在客服上。公司的规模一方面因为净值的下降而缩水,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赎回。整个公司二级市场这块业务压力巨大。也有一些产品因为前期分红太多,净值就在1附近,而且部分产品的赎回导致停牌票的占比变得比以前更高,当这些停牌票复牌后,对于净值的打击会更加严重,所以处理这类产品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终于到了11月份,我这边之前谈的老项目终于开花结果了。有的项目跟了1年,一个上市公司的资金加了杠杆,分了几家投顾,给了我们最多的钱,好几个亿。以前的合作机构C银行也在这个月追加了几亿。也是因为我们的策略现在变的丰富了。类固收的策略可以做到一年15%-20%,回撤控制在3%以内。所以可以承接比较大的资金体量。策略的丰富是有极大的益处的,无论对于承接的规模,还是净值曲线的平滑。

市场永远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出现,有时给我们惊喜,有时给我们压力。作为一个私募管理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让人敬畏的市场当中,给客户带来超额的业绩报酬。

2015年收获和感悟实在是太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距离2016年只剩下1个月了,有些年初开始做的项目希望能画上句号。明年的一些新的合作和业务也开始埋下伏笔。

丰富的产品线、多元开放的文化、靠谱给力的激励机制、有预见性的布局,这就是鼎锋。最优秀的私募不是一个人的优秀,而是一个优秀团队的能力的最大发挥。我坚信,鼎锋,在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上,优势会一点点的显现出来,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是的,鼎锋就是这样的优秀私募,帅得不像实力派。

2015年11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