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真迹亮相吴作人艺术馆
今天起,历时十个月、投入近五百万元的吴作人艺术馆新装亮相,“吴作人先生艺术展”也同时开幕,其中部分展品为首次露面的馆藏精品。
吴作人先生生于苏州,并在苏州度过了青少年时光。他既是苏州人景仰的艺术大师,又是苏州人亲切的同乡。吴作人先生一生未改乡音吴语,他与萧淑芳女士生前高度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捐赠给家乡百余件书画作品,委托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吴作人艺术馆。苏州市委、市政府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塔畔,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建吴作人艺术馆并对外开放,堪为国内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更是造福苏州人的一件幸事。 近年来,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之优势,进一步弘扬吴作人先生之品牌影响:调动苏州美术馆之资源和人力,建立吴先生作品之数字化档案,整理、修复、装裱馆藏吴先生作品,购入有关吴先生的书籍画册充作资料;2015年11月,市公文中心积极与广东美术馆合作,以“二十世纪早期留洋艺术家”为主题,策划实施以颜文樑、吴作人为代表的馆藏作品展,与广东美术馆馆藏之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夫等作品首次作对话,充分发挥馆藏吴先生作品的社会价值;成立由苏州美术馆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策划吴作人艺术馆常设展;发挥苏州市名人馆之作用,动用名人馆收藏征集经费,购入吴先生生前所作之书稿原件,丰富馆藏;统筹吴作人艺术馆对外免费开放所需之专业人才和服务保障等。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吴作人艺术馆的发展,2015年又投入近五百万元经费,全面整修升级吴作人艺术馆。在保留艺术馆原建筑形态和风格的前提下,增置中央空调,改造展厅,全部设置恒温恒湿展柜用于展出吴先生之原作;增装消防、安防设备,设置监控室;全面改造库房,增加专业保管设备并增设中转区;增加LED导览屏、无线导览广播系统;整修外立面、地面及内庭院等。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的吴作人艺术馆将常年展出吴作人先生生前留给家乡人之原作,并着力加强对吴作人先生的学术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 市公文中心负责人表示,作为对艺术大家吴作人先生最好的纪念,馆方将努力实现把吴作人艺术馆建设成为研究和展示吴作人先生光辉成就的一流艺术博物馆的愿景,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吴作人1927年至1930年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着力于素描造型基础的训练。1930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入巴思天院长画室学习,钻研并掌握了欧洲油画艺术的造型与色彩之长。1935年回国,在之后的创作实践中,吴作人逐渐发现弗拉曼的油画风貌不能适应本地区民族的审美爱好,尤其在他到青藏高原后,对这个问题感触更深。同时由于受到中国水墨画技巧的影响,他的油画风貌也随之有所转变。回国后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创作了一系列现实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达到了油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吴作人的油画创作题材比较全面,既有传统的人像、风景与静物,也有关于历史事件的重大题材,都具有很高的造诣与成就。 吴作人的一生都在实践着“行万里路”、“师法造化”的艺术追求。在写生过程中,吴作人非常强调速写的价值,用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留下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点滴感受,留下大量速写作品。他强调线描勾勒,善于以线造型,这与其在欧洲留学的经历有关,也与中国水墨画的影响有关。吴作人喜用木炭条,因为炭条一笔下来,手指一抹,有明有暗,更容易表现面之间的交接转变。他的线有轻有重,有转回,有虚实,表现出韵律和生命的流动,与中国画、书法的要求相一致。吴作人的速写作品,无论风景、人物还是动物,都不以表面的观察为满足,而是用心深入体会、感悟,表现出对象内在的本质。因为观察得深,分析得透,下手严谨,吴作人的速写作品用笔简洁,以少胜多。 吴作人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他禀赋深厚,学贯中西,刻意探求,大胆创新,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吴作人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起开始画中国画,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均以中国画创作为主。风格英姿洒脱,举简治繁,又因其深谙西方绘画的奥秘而别具一格。他的水墨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合西方艺术的优点,却又完全是中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