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山半日

 苏迷 2015-12-18
花山半日

叶梓
  叶梓

  抵达花山,已近中午。

  秋阳照在花山隐居门口的一棵野橡树上,经由一枚枚绿叶投下的斑驳影子,让这家小小客栈的隐逸之气更浓了。这次来花山,多多少少是奔着这里来的。朋友葛芳来过,也看过上海文人潘向黎的文字,知道此地乃怡心清修之地。果不其然!精巧的园林式建筑于花山深处占尽山水之气,古朴的书室与雅致的庭院互相辉映,宜望山,宜静阅,宜三五朋友低声闲谈。

  院子里的两棵芭蕉,真高。

  先在书室喝茶。同行的朋友正在苏州古玩市场二楼学习茶艺,来时她备好了茶具、正山小种。她泡得有板有眼,我们喝得神清气爽。毕,穿过回廊,去食堂用素餐。餐毕,复返书室,略饮几盏,遂往花山。

  最先见到的是赫赫有名的花山摩崖石刻群。

  花山的摩崖石刻数量之多颇为罕见,逾两百多处。石刻既保留了名人手迹,亦把花山的山势妙趣横生地呈现出来,如 “出尘关”,如“宿坠”,如“凌云栈”。记忆最深的是“花山鸟道”,这是明末文学家、书论家赵宧光的书刻上品。可惜字迹稍有风化,也许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吧。

  时间,是想把给我们的重新带回去么?

  就像古老的翠岩寺,在1966年那个特别的年份,一夜之间于一场大火里只剩下十根石柱。如今,这些孤独的石柱作为遗迹的一部分佐证着一段伤心往事。相传始建于东晋的翠岩寺,最早叫花山寺,是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的道场,寺内的铜钟、铁佛、石门槛乃其“三绝”。这就惹得康熙皇帝南巡时亲自登临,兴之所致,赐“翠岩寺”匾额。从此,花山寺易名为翠岩寺。

  据《吴郡图经续记》载,花山“望之如屏,或登其巅,见有状如莲华,今最高顶莲花峰是也。”我们沿路而上,至莲花峰。站在峰顶,俯看山下,远处高楼耸立,不知当年的隐居者举目四望看到的是什么呢。尽管早就有“吴西界有花山可以度难”的记载,但东晋高僧支遁来到,才算是首开花山名僧高士隐居之先河。从此,不少名人雅士都在这里留下超然物外的身影。所以说,花山的质地,是隐逸的,一如花山隐居之名。

  隐隐暮色中,下山。途中,偶遇几个挑夫,个个光着臂膀。他们是从山下往翠岩寺的门口挑沙子。寺院门口要建一池塘,他们一担一担地挑,汗流浃背的样子让人想起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我试挑了几步,一百五十斤的担子还是可以走几步的。我的肩头,离开扁担,倏忽间已经好多年了。

  半日的时间就这样消磨于花山山水间,归程中突然想起石刻群里的一枚,上书“且坐坐”三字。是的,偶尔得闲,应该来花山小坐片刻,无论林间小道,还是花山隐居,皆可望峰息心,以抵归隐之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