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份发人深省的戏曲调查报告

 wunianyi 2015-12-18




我们所跨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快节奏讲实效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外来的、现代的艺术形式充斥着艺术的殿堂,戏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虽然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但面对严酷的竞争,戏曲的生存态势如何呢?它是否得到观众的认可了呢?尤其是青年观众,他们的态度往往决定着戏曲的未来,可以说戏曲的命运掌握在青年的手中。为了了解戏曲在当代青年心目中所处的地位,笔者近期对在校的730名大学生作了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从文艺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审视与探讨,试图以第一手的翔实数据,寻求戏曲在青年观众层面中的生存状态,以便为戏曲的决策者、研究者、创作者、演出者以及经营者提供一些参考,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调查时间:2003年3月。
调查对象: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包括部分研究生)。年龄在18一27岁之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出身于社会各阶层中的不同家庭,因此,他们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代表当代青年对戏曲的审美期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并与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课堂讨论与座谈。共印发问卷750份,最后收回730份,占所发问卷的97.3%。
调查内容:(1)你是否喜欢戏曲?为什么? (2)你最喜欢戏曲中的哪些剧种? 为什么?(3)在你看过的戏曲剧目中哪些最好?为什么?(4)在下列艺术形式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戏曲、电视剧、电影、话剧、歌舞剧、音乐会、相声小品、芭蕾舞剧。

笔者在问卷中设计的第一个题目是:你是否喜欢戏曲? 为什么? 以此了解戏曲在当代青年文化生活中的生存价值。下表是数据统计的结果: 喜欢程度:喜欢126;比较喜欢53;一般71;不太喜欢133;不喜欢347(人数)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加直观,笔者又绘制了下图:以上图表显示在730名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不喜欢戏曲的为347人,不太喜欢戏曲的133人,两者合计480人, 占到总数的65.7%;而喜欢或比较喜欢戏曲的人数仅占总数的24.5%,两者悬殊的比例清楚地告诉我们,戏曲并没有赢得青年观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3名大学生在问卷中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戏曲的原因是”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文言、方言、典故;表演程式中的板式、手眼身法;戏曲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戏曲知识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以其“昏昏”,连“昭昭”尚且不能,又怎么谈得上喜欢呢?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表示,听不懂戏曲还在于对剧情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这同样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第二,戏曲的程式化是破坏学生兴趣的另一重要因素。程式化是中国戏曲乃至东方古典戏剧的共同特点,印度梵剧、日本能乐和歌舞伎、泰国的孔剧等东方古典戏剧都是程式化的。程式中凝聚着几千年来东方古老文化的精神,它曾使中国戏曲走向辉煌,但当代中国己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期,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一个学生在问卷中这样写道:”我觉得那些涂着满脸不知道什么东西的人拖泥带水的唱腔,让人听了就心烦。”他的观点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戏曲唱时的一咏三叹,做时的摇头晃脑,念时的咿咿呀呀,打时的千篇一律,这些都与”新新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节奏差距甚远,它带给观众的是陈旧感、距离感,这怎么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呢?
第三,对戏曲接触少、了解少也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戏曲的兴趣。建国以来,戏曲在50年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文革开始后,就在政治高压下发生了扭曲和变形,成为阶级斗争的传声筒和代言人,使戏曲受到致命的重创,因此,现在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所受的戏曲熏陶就少得可怜。改革开放后,本应焕发青春的戏曲艺术又受到来自西方文化艺术、多种现代艺术与现代传媒的强烈冲击,其结果依然使戏曲与青年观众失之交臂。一些大学生反映对戏曲”不了解”、”没看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戏曲”,既然不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喜欢了。
第四,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不喜欢戏曲的原因在于戏曲与现代生活太脱节,无法满足自己的审美期望。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物的命运总是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归宿,这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使人难以动情,难以产生与自己生活体验相通的现实联想,从而感到陌生和遥远,这种距离感封闭了观众情感的闸门,也导致了青年观众的大批流失。
第五,少量学生不喜欢戏曲则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他们认为戏曲太落伍,应该属于老年人的专利。一个同学这样袒露自己的心扉:”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笑为老土。”另一个学生则直言:”我不是老头,所以我不喜欢戏曲。”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虽然反映出他们爱慕虚荣、盲目追求时尚的不良倾向,但同时也折射出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戏曲所做的定位——落伍、守旧、土气,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悲哀。
综上所述,破坏青年观众欣赏戏曲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就戏曲本身而言,剧目的陈旧落伍,与现实脱节,表演形式的程式化都是束缚戏曲发展的沉重桎梏。除此之外,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戏曲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这里所说的普及还包括戏曲知识的普及。在问卷中一名同学这样写道:”老师,您不知道我们有关戏曲的知识是多么的贫乏,如果我们在中小学中能稍微涉及一些戏曲基础知识,在大学里能开一门戏曲欣赏课,我想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喜欢戏曲。”他的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戏曲危机,改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从观众心理入手,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挽回失去的观众,让戏曲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求生存、谋发展、焕发活力与生机。

振兴戏曲,剧目也是关键。为此,笔者在问卷中就学生对剧目的喜恶状况作了调查:在你看过的戏曲剧目中哪些最好?为什么?由于学生所列举的剧目较为广泛,为了便于论述,笔者按现在戏剧界通行的分类方法将所列剧目分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个大类。调查结果如下(由于有些学生所喜爱的剧目为多项,所以合计数目超出了调查人数的总和):剧目:传统戏57;新编历史剧370;现代戏106;未看过完整剧目117(人数)
以上图表显示,在三类戏曲中传统戏以绝对优势胜出,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得票最多,共计171票;《红楼梦》143票,排行第二;《天仙配》96票,排行第三,这三出剧目遥遥领先,排行第四的《女驸马》仅有11票,其他传统剧目得票均在个位数内。综观排行前三位的剧目,其共同特点是富有强烈的文学性,唱词优美,在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浪漫气息中演绎着男女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悲剧。观众在欣赏戏曲时,观看的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他们更关注剧中人物的前途和命运,为之扼腕,为之叹息,为之潸然泪下,这才是永恒的经典,它使戏曲有了向人心灵深处拓展的天地,也使人生的感悟更为明了地戏曲艺术中得以充分反映。然而遗憾的是,在传统剧目中这些洋溢着文学性的作品毕竟是少数,不少剧目中八股方式的语言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内容都大大破坏了戏曲的文学性,从而导致了观众的流失。由此可见,戏曲剧目的文学性是其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青年观众对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冷落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目前的戏曲创作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是失败的,它们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可。而这种失败的症结关键就在于创作中缺乏现代意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编历史剧虽然冠之以“新”,实则并不“新”,才子佳人、节妇孝子频繁登场,人物缺乏个性,对生活中一时还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由包青大式的救世主一手包办:现代戏中人物更是貌似现代实则古老,他们的命运大多由党的政策所决定,而观众则被当成了教育的对象;作品以冗长的跨度,回旋曲折,一咏三叹,节奏缓慢,这怎么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呢?今天的观众渴望在美的形式后面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内容和哲理思考;渴望在历史人物身上感受今天的时代脉搏;渴望在当代人物身上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召唤。因此,在戏曲剧目的创作中,必须注入现代意识,才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生活理念,从而使观众陶醉其间而留连忘返。
此次有关剧目的问卷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性与现代意识在戏曲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留住观众的又一关键所在。


为了使调查得来的材料更充实,更有说服力,笔者又了解了大学生对戏曲各个剧种的喜恶程度:你最喜欢戏曲中的哪些剧种? 为什么?结果显示如下:(由于有些学生做了多项选择,所以此表统计的数字与参加问卷调查的总人数有所出入,所得票数在5票以下的均列入”其他”。)剧种:京剧257;黄梅戏208;
二人转138;评剧42;越剧40;豫剧40;秦腔10;川剧6;其他38(人数)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大学生最喜欢的剧种是京剧和黄梅戏,二者遥遥领先,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京剧作为国剧,历史悠久,拥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京剧大师,无愧戏曲舞台上的阳春白雪。黄梅戏产生的时间较晚,以民歌曲调为其唱腔的基调,自由、活泼、清新,可谓戏曲舞台上的下里巴人。一雅一俗平分秋色,的确令人深思。喜欢京剧的学生究其缘由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京剧是国粹,为了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从而对京剧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其二,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尤其是爷爷奶奶),因而对京剧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正如一名学生所说:”戏曲让我想起了我最亲最爱的人。”可见,喜爱京剧的大部分学生或者出于挽救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或者将京剧作为打开尘封记忆的窗口,归根到底他们喜欢的其实并不是京剧本身的艺术形式。喜欢黄梅戏的学生则不同,他们认为黄梅戏能听懂,唱腔优美,节奏明快,服饰华艳,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大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唱段,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许多学生表示自己不仅喜欢,而且会唱。另外,调查显示评剧、越剧、豫剧三个剧种的得票也相对较多,其中评剧、越剧属于年轻剧种,曲调流畅婉转,歌唱性强,唱词易懂,空叙成分少。豫剧虽古老一些,但其唱腔柔美,婉丽多姿,表现手法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可塑性强。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形式是戏曲兴旺与否的关键所在。凡是青年观众喜欢的剧种,大多具有形式通俗易懂,节奏简洁明朗的特点,它们所受的传统桎梏较小,易于接受。所以,振兴戏曲的关键在于艺术形式的改革,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对艺术的革新,或杰出的艺术作品的出现,便不一定是在具体内容上的突破或革新,而完全可以是形式感知层的变化,这是真正审美的突破,同时也是艺术创造。因为这种创造和突破尽管看来是纯形式(原料和结构)的,但其中仍然可以渗透社会性,而使之非常丰富充实。”就戏曲而言,只有深刻介入和理解传统艺术形式,并合理引入外来艺术形式因于,刺激惰性的旧艺术形式的变革,使之更贴近大众,从而使戏曲从高台教化中走出来,从高雅中走向通俗,完成真正意义的现代化转型,这样才能被青年观众所接受,最终摆脱危机的困惑。
上述图表中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以往名不见经传的东北地方戏, 现在却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 调查中138名学生表示最喜欢东北
二人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地域性的影响,来自东北地区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剧种情有独钟;另一方面是二人转形式通俗,语言诙谐幽默;再者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与演员赵本山有关。问卷中30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二人转是受到了赵本山的影响,虽然赵本山本人不是因二人转而成名,但他在成名之后却对二人转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如电视连续剧《刘老根》中就穿插了大段的二人转表演。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演员可以救活一个剧种,这并非天方夜谭。戏曲在它诞生之初就依靠珠帘秀、天然秀等一批优秀的演员立足于勾栏瓦肆之中,现代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又使戏曲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当前如果各个剧种都能涌现出几个像赵本山这样深入民间、多才多艺的优秀演员,无疑将会有力地推动戏曲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两次大的文化转型期,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前我们又进入了第三次文化转型期,这次是以中西文化冲突为根本动因的文化转型。面对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为了求得生存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在这样一种生存态势中,已有8多年历史的戏曲在与众多现代的、外来的、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竞争中,它所处的地位如何呢? 为此,笔者让青年观众做了一项横向比较,以此了解戏曲在竞争中的综合实力。第四项调查的题目是:在下列艺术形式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为什么? 戏曲、电视剧、电影、话剧、歌舞剧、音乐会、相声小品、芭蕾舞剧。
数据结果兹列图表如下:艺术形式:戏曲5;电视剧97;电影49;话剧5;歌舞剧1;音乐会25;相声54;小品56;芭蕾舞剧6(人数)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排在最后的话剧、芭蕾舞剧、歌舞剧、戏曲衰微凋零的态势是显而易见的,在730名学生中四者合计所占的比例不足4%。就性质而言,上述四种艺术形式都属于比较传统的舞台剧,它们较少使用现代技术,节奏偏于缓慢,格调过于高雅,它们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与讲实际、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它们的观众流失最为严重。与此正好相反的是电影、电视剧这样大量采用现代技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则是最受青年观众欢迎的。
电影、电视剧取材往往较为贴近生活,情节曲折,节奏快捷,扣人心弦,加之大量现代化手段的应用,绚烂的色彩,音响特技都能最大程度地放松现代人紧张的神经,使他们产生无限的愉悦。虽然电影和电视剧在形式上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喜欢电影的青年观众却远远多于电视剧,电影以绝对优势压倒了电视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卷调查显示电影之所以能以排山倒海之势独占鳌头,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第一,电影能够节约时间,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艺术享受。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虽然电影和电视剧就情节而言都能吸引我,但电视剧往往太长,现在学习生活那么紧张,谁有时间一集一集去细细品味呢? 而电影就不同了,它在两三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让我得到放松。”第二,电影利用强大的宣传攻势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电影在其制作和发行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括公关策划、广告宣传、营销手段等全方位的营销机制,完全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走向,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媒体占领了广大的市场。许多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电影的最新动向,面对煽情的语言、强大的明星阵容,你所能做的也只有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了。
电影吸引观众的这两条理由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戏曲同电影一样也具有在短时间里表现完整艺术形式的特点,虽然它不如电影表现形式灵活,但是戏曲舞台
演出中观众与观众。观众与演员、演员与演员, 以及观众、演员和剧场之间互相激发所产生的那种”场”的效应却是电影所望尘莫及的,任何现代化的手段都无法让人产生那种”场”的神奇感与愉悦感。可见,戏曲有自身的优势,但这些优势都在沉默中被观众所忽视了。戏曲要发展,除了对艺术形式和剧目内容作改革之外,还应打破计划经济下的运营模式,与演出事业和演出市场的惯例接轨,面向市场,走进市场,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对好的戏曲作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扩大舆论,制造热点,跟踪热点,培育热点,使戏曲作品深入人心。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使我们看到了戏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了解了戏曲在广大青年观众的相对位置,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戏曲的未来和希望。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牢牢地抓住青年观众,相信戏曲再度辉煌的那一天不会太久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