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小如975张京剧老唱片入藏上海市艺术档案馆

 wunianyi 2015-12-18



吴小如作为学者,被称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才:书法艺术已臻一流;戏曲史研究则与刘曾复、朱家溍并称“三贤”;诗词造诣令他获得了《诗刊》“子曰”诗人奖;至于他对学界流弊的谠言,早已越出书斋,进入公共领域,乃至被不喜者称为“学术警察”;在北大任教期间,他被称为中文系的“万金油”,哪个讲堂都可以上;学术上:已出版近二十种著述。




谭鑫培《洪洋洞》唱片(局部)


  早报记者 邢春燕

  近日,已故国学名家、著名京剧理论家、评论家兼票友吴小如(1922-2014)毕生收藏的975张京剧老唱片由其子吴煜入藏上海市艺术档案馆。据专家鉴定,这批唱片多数为解放前录制,年代最早的为清末年间大中华、胜利等老牌唱片公司发行的唱片。由于这批唱片数量庞大,几乎涵盖了清末至民国时期所有知名的唱片公司,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灌录的七张半(其中一张有两面)经典唱片也收录其中。

  涵盖150多位京剧名家

  410出戏目

  吴小如从小就开始接触京剧,初中时就是一个“老”戏迷,他也是从那时开始了京剧唱片的收藏。吴小如耳目所及皆为名家名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甄选、积累和珍藏,这些饱经风霜的京剧老唱片也成为吴老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吴小如收藏京剧唱片,最大的特点是,他见过好角,自己也能唱,不光是鉴赏,而且研究各个流派在发声、吐字上的特点。”前中央戏曲学院副院长钮骠评价道。钮骠是吴小如近60年的学生,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跟着吴小如学习古典文学。


  据专家鉴定,这批京剧老唱片涵盖150多位京剧名家的410出戏目,大都为传统经典戏目。其中有同光十三绝之一谭鑫培的早期唱片23张(其中包括七张半传世唱片以及灌录唱片),有最初的京剧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的唱片184张,谭富英的唱片5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余叔岩、言菊朋去世后,杨宝森、奚啸伯的唱片也有41张。此外,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的早期唱片247张。

  “这些名家唱段初步构成京剧各发展阶段的脉络,对于京剧传承,有着特殊价值。同时这批唱片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它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自20世纪初以来上海百代、胜利、高亭、歌林等多家唱片公司多个时期出品的京剧唱片。”上海市艺术档案馆馆长夏萍表示。

  谭鑫培七张半传世唱片

  收录其中

  吴小如京剧唱片基本包括了四大行当的各个流派,不乏一些珍贵的绝版唱片。其中一张编号为909的唱片,是英商百代公司发行的12英寸钻针唱片,在清末民初属于绝对的潮物,因为它标志唱片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时至今日,这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古董级唱片。

  另一张编号661、片芯编号为906-907的唱片,为民国初期由外商投资的利喴公司所发行,录的是王凤卿的《捉放曹》。王凤卿录制的唱片本就很少,而且利喴公司录制的京剧唱片一般都是名家真声所唱,没有冒名顶替者,所以发行的京剧唱片数量极少。因此,这张王凤卿唱片可谓精品中的珍品。据《吴小如戏曲随笔续集》中记载,该唱片是他的一位朋友所赠,后又经历一番波折才被保存下来。

  吴小如生前曾灌录出版了《吴小如京剧唱腔选》唱片,唱段广泛,既有开蒙戏,也有流派戏,更有《镇潭州》、《战蒲关》、《蟠桃会》等多年鲜见于舞台的冷门戏。这些罕见的唱段也都可以在唱片收藏中找到原声原唱。

  戏剧理论家、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沈鸿鑫参与了这批唱片的鉴定工作,他告诉早报记者,吴小如以研究家的眼光和鉴赏力收藏的唱片,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放到艺档馆,对研究、创作、教育和演出都有好处。

  让沈鸿鑫印象深刻的是藏品中的23张谭鑫培唱片。“1958年,梅兰芳写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谭鑫培先生的传世唱片只有百代公司发行的七张半,包括9个曲目(《洪洋洞》《卖马》《战太平》《庆顶珠》《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其他都是伪托,都是假的。”沈鸿鑫说,“这次收藏的23张分为三个部分:1907年到1917年巴黎百代公司灌制12张半、1917年以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的六张半,以及中国唱片社根据百代唱片原版翻制的四张半,这23张唱片囊括了梅兰芳所说的七张半传世唱片。非常珍贵。”

  “文革”时被贴上封条

  逃过一劫

  谈及入藏的初衷,吴小如儿子吴煜透露,父亲的遗愿就是唱片不能失散。“现在京剧唱得越来越少,我也不希望这批唱片藏到馆里不见天日,原版的东西最好能有利用价值。艺档馆已经存了两万多张唱片,这些唱片不仅当做档案收藏,还能给社会综合利用,向社会传承,这符合我的诉求。”

  艺档馆赴京查验唱片实物时发现,这近千张京剧老唱片至今仍完好整齐地排列在特制的木柜中存放着。北方天气干燥,加之吴老对唱片爱如珍宝、悉心保存,虽然大部分唱片是民国时期发行的,距现在已有近百年,但是实际验收时发现除了纸质片套比较脆弱,唱片本身保存得非常完好。

  吴煜告诉早报记者,“文革”抄家的时候,这批唱片因为太重,逃过了一劫。“抄走了很多书,但是装唱片和唱盘的两个盒子太重,红卫兵搬不走就给贴上封条,一直贴到“文革”结束,连搬家都没人敢动封条,就是这几个封条让这些唱片保留到现在。”

  层层包装

  千里运输“保驾护航”

  北京与上海相隔千里,如何将这么多老唱片安全运回上海呢?夏萍透露,在运输上动了很多脑筋。包装上采用先装袋,配合防震材料隔离将唱片立放于纸箱中,纸箱内底部及四周侧立面均用PE板衬垫来减震缓冲层,并完成最后的唱片装车工作,再将纸箱装入定制的外包装木箱。

  夏萍告诉早报记者,这批老唱片重达600斤,装了20多箱,由艺档馆派了两位同志全程参与包装、运输,经历了26个小时的车程后,才完好地运抵艺档馆。

  “现在我们首先要进行消毒、整理和入库工作,然后将一些珍贵的唱片数字化,面向社会利用。”夏萍说,“收藏这批京剧老唱片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京剧的保护传承,乃至对中国唱片业的发展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的愿景正是吴煜选中上海市艺术档案馆入藏父亲藏品的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