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印可与古人游》(战国 秦汉篇)~孙家潭

 昵称5444064 2015-12-19

缘于治印,进而又收藏古印。在往日的岁月里有一些积累。收藏的乐趣在于收藏的过程、对藏品的研究与解析或有所发现,窥见历史的昨日今天,用一句话概括:“一切皆可发生”,或许这就是收藏的魅力。 藏印几十年,自然不会少痴痴的事。每每得到好印欣喜欲狂,置于枕边、案头或手心,如影随行,只觉人生最大乐事莫过于此。夜深静时,摩挲古印,如面古人。相逢既是缘,有说不尽的印事…… 近日整理电子文稿,选取部分藏品编此小辑,图文对读,古印今观,传播古印学知识,分享乐趣,好印可与古人游。 《战国三晋双觿钮孤品“王生余”》

“王生余” 那些年,经常光顾北京古玩城四楼老汤店,买他的古印,一来二去成了熟人。2004年看到这方印当时眼前一亮,心里知道它的价值。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图,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方,与我见到这方属于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同一类型的战国小玺,不过故宫藏品均为单面觿钮。而我收藏的这方的印钮为左右两侧弯出,是双觿钮。 《说文》觿:“佩角,锐端可以解结。从角,巂声。”觿乃角状,尖锐末端是古人用来分解绳结。这里是以其形状比作印纽。

当时与老汤谈价,没想他要价不菲,我一让再让,最后相差500元时常理应该成交,可老汤仍然坚持,我无奈走出他的店铺。 下到三楼走进另一家熟人店,顺便聊起刚才的事,这位老板劝我:“要是喜欢,我劝您还是拿上,别过后留下遗憾……”听了他的劝说,我很不情愿地返回老汤店将其收下。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一方罕见的双觿钮小玺被保存下来,它的出现添列觿钮形制新品类。 收藏,当你遇到稀缺品种时,切记不要太计较价格。 《失而复得的一方战国单字烙印~善》

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在天津沈阳道旧货市场看到这方“善”字玺,地摊上无人问津,当时我也没在意,回家后觉得当时应该买上。此玺长度达十余厘米,玺身中空似“筒”状,是用于插入木柄手持加热的,应该是战国时期较为罕见的烙印!天津旧物市场每周四上午,只半天时间,到中午市场散去,小商贩来自大半个中国各奔东西,失之交臂的物件再想找到如大海捞针,估计没有希望了,一连好长时间脑际间萦绕着这方古印……每次到市场,我都一个挨着一个摊位的寻找,约半年过后,它竟然奇迹般真的出现了,这次没有犹豫,将其收入囊中。 藏届常说一句话“可遇不可求”,通常是人找“物”,”物“有时却也等人,唯明察,余印缘殊盛耳。

“善” 善,shàn,会意字,从羊从言。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满足、美好、善良、慎重”等义。古人用印经典,尤其是单字玺,常见还有“昌”、“生”、“吉”……都寄托了美好寓意。 《好事成双西汉半通官印“两府”》

西汉早期半通官印“私府”与“器府”,简称为“两府”。 长方形官印简称“半通印”,是秦汉时期官印中级别较低的官吏所使用。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称为半章或半通印。清人桂馥在《札记·少内印》记述秦印时说:“仓库诸官印皆长而小,下吏卑职不得用径寸方印也。”

(1)“私府”秦末至汉初。作白文,两字竖置分别置于“日”字形界格之内。“私府”是秦汉时期后宫中藏储钱物的府库。《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币帛诸物,裁衣被补浣者皆主之。”又《汉书·路温舒传》:“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颜师古注:“天子曰少府,诸侯曰私府。”

(2)“器府”未见相关解释。《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器”的字义延伸出有“器具”、“器皿”、“器械”、“兵器”等。“府”为“府库”,字义同前。“器府”的确切含义有待深入。 以上“两府”官印,前面一方时代在秦末汉初,后面一方在西汉。“器府”官印,曾见清人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收录有同文印。 此印有趣的是瓦钮穿孔内见有碎石叠压挤塞,保持了“原生状态”,日月轮回,沧海桑田,其一置竟两千个春秋,余轻拿轻放,从未敢”惊动“。

战国时期与“府”相关的玺印已出现,文字是大篆。印文中“府”字有两种不同写法。其一,是在“府”字下面添加有“贝”字,“贝”在古代泛指货币,所以与“府库”关联;二是在“付(府)”字下面添加有“土”字,此字是指官吏行公事的官府(处所),它是由土筑而成。所以在古玺印文中“府”有两种不同篆法。 此“两府”官印时代接近,在秦末汉初,印文中“府”字已省略了“贝”与“土”,此两印文中的“府”均应属于“府库”范畴。到了唐宋时期,“府”的概念演变成为行政区域,等级在县与省之间,如开封府。元代以后世祖忽必烈确立政治体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设立了省、路、府、州、县。历史文献中还见有知府、王府、官府等称谓…… 时至今日,“府”代表的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我们称为“政府”。两方古印相关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府”字的昨日今天。 “两府”官印,“私府”2014年得于秦皇岛、“器府”十年前邂逅西安,“两府”因缘而聚,好事成双,归于一室,是两千年的等待! 《不知龙向此中蟠》

那年,我没出家门便收藏到一方美品汉代蟠龙钮印,这是我收藏生涯中一次有趣的经历。

2003年春,应友人之邀到甘肃天水市举办书展,认识了当地的樊某。他邀我到家看他收藏的字画、瓷器、铜镜等,闲谈之中感觉他人朴实。当时正值“非典”猖獗,时间不长我便匆匆赶回了天津。2004年夏他突然打来电话,说日前在央视二套看到播放我的“古印收藏”专题节目,同时还告诉我在当地看到三方古印,其中一方很像“手镯”直径约有6至7公分,像是个“龙”形,印面看不清楚是啥字,东西没有问题,价格高,问我有心要吗……我当时决定将此印留下,随后按告知的价格汇款,老伴当时说我是“隔山买老牛……”,三四天后便收到他快递包裹。

“ 张印赢君”(张赢君印)印蜕 汉朝,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代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比喻为四灵,青龙为首。《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它在水域中称王为尊,变化莫测,风云际会,升天潜水,兴云布雨,神通广大,具有非凡的法力。 中华民族视“龙”为图腾,华夏儿女称之为“龙的传人”,这方印以团龙为印钮,是一件极具观赏与收藏价值的古代艺术珍品。

团龙印钮拓片 朋友有心,余得此印。父母给我取的名字中最后一字是“潭”,《辞源》潭:其一,渊也; 其二,深邃;其三,浸淫。我收藏古印几十余年,当是“积水成渊,蛟龙潜焉”。 王安石有诗云: 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 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西汉三面穿带印孤品“段宣私譣”》

“段宣私譣” 在我的箧藏中,有一方珍贵的西汉《段宣私譣》三面穿带印,为什么说它珍贵,是这方印的形制、印文所具备的史学价值重要。目前在国内各大博物馆馆藏汉代私印中,自铭称谓为“私譣”的印迄今为止仅见此一例。2008年余曾撰小文“我问段宣何谓“譣”?”于《书法导报》作介绍,乞求方家解惑。

在叶奇峰先生著《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书中“历代私印印文标准品目录”一节,汉代私印称谓见有:“×××信”、“×××印”、“××之印”、“××私印”、“××印信”、“××信印”共有六种,应是概括了汉代私印中所见称谓的各种形式。而“××私譣”这样的称谓前所未见。 下面试作解析。《说文》释“譣”:“问也。从言,僉声。”问:《段注》:“譣训问,谓按问,与试验、应验意近。”这样看来“譣”与“验”或“验证”意相近,而“验”应是其后续发展。再作联想“譣”是否通“檢”,《说文》檢:“书署也。从木,僉声。”文意是封书题签,有封檢的含义。而“譣”于古文献中如何使用,尚难得一见。有请方家学者惠我。 上面是本人撰写“我问段宣何谓“譣”?”小文节选内容。

“段长孙” 小文发表后得到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关注,叶先生撰文“试析“段宣私譣””刊登《书法导报》2009年6月17日。叶先生观点:汉印署“譣”,后世印署“封”,“譣”(检)、“封”义同,南北朝隋唐史书中,“封检”已是封缄的专用词语。 叶其峰先生在文章中说到:今见的封泥,是古人在置物容器包裹繩结初加封的实物。封泥鈐盖均是官印或姓名印,未见署检的印章。正因此,“段宣私譣”倍觉珍贵,署譣(检)的汉印至今仍是孤例。

“段宣” ( 穿带印侧面小印) 2011年秋余参加西泠印社《第三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研讨会》在论文集第368页见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古玺印专家王人聪先生的研讨文章“大风堂藏“段宣私譣“印考释”。 王人聪先生认为:汉代私印中更有将玺印直接称为“信”的,如满城汉墓1号墓出土的两方玉印,一方印文刻“信”字,另一方刻“私信”二字,这两方印可作为“私譣”与“私信”的佐证。

“段长孙” “段宣” “段宣私譣” 印蜕 在文章结尾处王人聪先生指出这方“段宣私譣”穿带三面印的学术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穿带三面印极为罕见,此印的发现充实了西汉私印在形制方面的内容。 2.为古代玺印的称谓,增添了称“譣”的新例。 3.为说明古代玺印的性质是凭信物,在印文上又增加了一个实例。 4.为段玉裁关于“譣”为“验”的本字说,提供了西汉时期的实物例证,对于训诂学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由以上四点,已足以说明此印为稀世之珍,弥足珍贵。 上面是王人聪先生对这方小印的评价。“段宣私譣”印,只一字差,竟引发当今两位古印学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撰文研讨解惑,余于此由衷的感谢。(限于版面限制,两位学者文章只作摘录) 此印七八年前于徐州田氏古玩店所见,余心中既明了。当时因资金受限,三个月后田氏携印来津于鼓楼客栈,一手钱一手货,如愿以偿。 《新发现西汉“夏骑”烙马印考》

余藏有西汉时期“夏骑”烙马巨印,此印纵8.5、横7.2、通高6.5公分、重530克。烙马印,自战国以来用于烙马所专用,形体硕大,遗存稀少,属于官印。 “夏骑”烙马印余考证为“夏(丘)骑(马)”,“夏丘”古地名;“骑马”秦置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囹、骑马、骏马四丞。” 王献唐在《五镫精舍印话》:“汉印中有阳文巨印及长方阳文印,字极深露者大抵皆火印也。”罗福颐《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传世古印中,有烙马用印。1930年《贞松堂集古遗文》始发表汉代《灵丘骑马》烙印,于是烙马印初次见于著录,由此推之,前人印谱所载《邞駘》、《常骑》皆古人烙马用印也。”

见《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书中相关烙马印介绍: 1“日庚都萃车马”现藏日本东京友邻馆 2“灵丘骑马”存放处未作交代 3“邞駘”、4“曲革”两方现藏故宫博物院 5“常骑”、6“遒侯骑马”两方现藏上海博物馆。 以上是目前所见国馆确切记载,民间私藏情况不清。 有关此印,余撰文考证“夏骑”是“夏丘骑马”之省文(如同2”灵丘骑马“),“夏”为古地名,文献中记载西汉时有“夏丘县(国)”;“骑”为“骑马”官职。拙文《新发现“夏骑”烙马印及其它他》发表在2011年10月西泠印社出版社《第3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

“夏骑”印蜕 日前见新书《秦西汉印章研究》(赵平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第一版)书中:“二、秦西汉官印省略类型”一节中说到:“这时期官印省略的内容主要是地名…… 1.国族名、地名省略……①临葘省作临、②千乘省作千……③邯郸省作邯……”由以上略举的地名官印中,我们注意到保留的都是地名中的第一字,省略的都是其后面的字。 这种省略方式佐证了笔者的对“夏(丘)骑(马)”烙马印的论断。综上“夏骑”烙马印印文中的“夏”指的是古时“夏丘县(国)”既今安徽省泗水县东。“骑”为“骑马”,“夏骑”属于西汉中后期出现省文类型的烙马印。 《西汉“霍成”穿带套印》

汉代,穿带印传世较为多见,但穿带套穿带的“套印”罕见。此穿带套印收集于赤峰巴林左旗,不由得想起印社同仁崔君连魁。 2003年春应邀参加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石集团建矿30周年庆典,活动结束后与连魁老弟前往巴林左旗,去他的故乡大辽国上京古城观光。记得当时在县城老韩的古玩店里看到这方穿带套印。

“霍成私印”

“臣成”

“霍成”

“臣成” “霍成私印”印蜕

“神人乘龙”(图形泥模) 以上是穿代套印内外四个印面,其中三面文字,一面图形。古代印章是黔压在泥上,称为“封泥”,观赏泥模效果更为真切。 有关“神人乘龙”,在汉代图形印章中还见有其它形式。龙在汉代五行观念中被视作代表东方的神兽,在四灵中居为首位。龙既是一种瑞物,又可乘之升仙。古代神话中神人多乘龙而行,如祝融乘两龙,颛顼乘龙而至四海,黄帝乘龙而能升天。在同时代的汉画或铜镜纹饰中也都可已找到相同题材的神话故事。 穿带套印如同拉抽屉形式,外套大,内套小,中间有一个共同穿孔,可系带随身。穿带套印内外共有四个印面,三面文字,一面图形,印文、字口、品相都十分精彩。当时与店主老韩交涉,要价太高,没有能谈下来。 我回到天津后,查阅多种资料,同类穿带套印只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书中收录有一方《“吉翁儒印”,而且里内外四个印面都是文字。此时我感这方穿带套印的稀缺。随即电联崔连奎,托他及时将此印拿到手。

“神人乘龙” (图形) “霍成”印蜕

2003年10月,于杭州召开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内蒙古赤峰的崔连奎携此印到杭面交于我,如愿以偿。 感谢崔连魁社兄玉成此事,2010年他因病去世,今天编辑此贴怀念他。 《新莽“执法护共(供)印”》

此印乃我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旧藏。 2007年11月初,赴京新闻大厦酒店参加中国嘉德古玺印拍卖专场会,郑州老友如约而致,中午一起用餐时他出示几方官印交流,其中有这方官印。当时感觉此印传世皮壳,品相好,遂将其收入囊中。回家后经对此印的深入,才知道它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执法护共(供)印”

此印看到第一眼时感觉皮壳熟旧,传世时间较长。民间收藏,手手相递,不知它背后的故事…… 一天我在网络上搜寻“执法護共印”,屏幕上偶然看到有“王懿荣”、“天壤阁杂记”字样……其后据此线索我又在济南一旧书店里有幸买到《韻石斋笔谈·天壤阁杂记》旧书,就在此书的第七页见到这样一段文字:“然天下之地,青齐一带河陕至汉中一路,皆古董坑也。余过辄流连不忍去……得封泥载国大行印文一,可补汉志及各家收藏之缺,得执法护共印五字一,皆旧谱所无,余不数。”读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此印曾是王懿荣前辈之旧藏,这真是一个奇迹……

光绪七年(1881年)王懿荣刚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按例在就职前可请假省亲。王懿荣借此机到四川,当时其父王祖源任成都知府。省亲路线自烟台出发,穿河北、过山西、绕河南、经陕西、入四川。行程数千公里,一路搜寻古物,广结古董商人,同时收集到“执法護共(供)印”、封泥、及相关文物数品。其后,他将此出行编写成了“天壤阁杂记”发表。

《天壤阁杂记》封三,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初版。

王懿荣先生画像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三为国子监祭酒。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收藏。因发现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而发现甲骨文,开启了文字学研究的新局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任京师团练大臣,保卫京城。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遂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一方古印因王懿荣的英勇就义而沉寂于乱世,百余年后神奇浮出并为余所藏,今生有缘。持印相思,今天我们更加尊敬与缅怀爱国志士王懿荣先生。 《三上青城请得“晋鲜卑率善仟长”官印》

“晋鲜卑率善仟长”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蒙古语译为“蓝色的城市”,汉语习惯称作“青城”。2004年春应邀参加“乌兰察布盟撤盟建市庆典”,集宁市小山城我曾在那里生活工作过二十个春秋,有故地重游得感觉。集宁工作的石宏斌电告,在呼和浩特古玩市场看到一方官印,此行顺便一同过去看看。

青城(呼和浩特),是草原上的一颗明珠,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版图的中部,距集宁市二百公里。庆典活动结束后我与王云山、石宏斌三人由集宁市驱车前往。石宏斌带我们来到北大街的“大漠堂”,进门后店主打开保险柜取出官印,小心翼翼地放在红绒布上。此官印为晋代马钮,印皮表面反出钎灰色银光,马钮上刻画鬃毛清晰,印文字口俱佳。这么好的品相,给人的感觉好像假的一样……当时店主要价不菲,并且还说出“不还价”,这让人难以接受,考虑片刻后决定放弃。中午便赶回集宁于当晚返回了天津。

回到家后脑际间却是常常浮现出这方印,思念是痛苦的……第三天傍晚赶到天津站,再次踏上西行的列车。那时的绿皮火车硬座一夜,腰酸背痛,第二天一早宏斌他们由集宁上车,接近中午我们风尘仆仆地赶到“大漠堂”,只见门上挂着大锁头,宏斌电联后得知店主下乡到了草原深处,一周后才能返回……为何而来?无奈,沮丧,当天我便返回天津,一时忙于手边的事而再没顾及。

“晋鲜卑率善仟长”印蜕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宏斌打来电话说,店主问您那印还要吗?我顺口说出价格如何?店主讲您来再谈嘛……于是我决定第三次上青城。这次我是在集宁站下车,第二天上午驱车去呼和浩特市,汽车驶出集宁一路向西,高速路上举目望去,远山与白雪连成一片,十点多我们赶到“大漠堂”,店主人热情接待,打开保险柜取出官印,为了看的清楚我走出店门在阳光下仔细确认,回到店里交涉很快达成协议。 “晋鲜卑率善仟长”是汉王朝颁发给鲜卑族首领的官印,印文中“晋”为晋代、“率善”为封号、“仟长”为官职。古代鲜卑族系东胡的一支,生活在东北、内蒙古地区。 三上青城,有王云山、石宏斌的帮助,有缘得此印。望车窗外,乌兰察布草原季风阵阵,金戈铁马,历史的昨日如现眼前。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观赏拙藏》

篆印:”问世人有谁真爱” 边款:余藏古玺印有感刊此,家潭白。

这里选列拙藏古代玺印数品展示,有稀缺品种发现、有藏研心得、还有真实的传奇故事……每一方印章都是古人的实用物,都毫无掩饰它的纯粹与真实,这种真实便是永恒。我说”物是主,身是客。“人生百年,能相遇几千年前的珍贵古印,可谓得志。 感谢兰云、杨鲁安、孙其峰老师多年培养,古玺印专家叶其峰、王人聪等先生指教,同仁的关心与支持。回顾多年收藏生涯,借物咏怀,余刊印“问世人有谁真爱”用以自省自嘲。 拙藏拙见 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