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玫瑰始终芬芳

 江山携手 2015-12-19

玫瑰始终芬芳

 

罗丹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性格是内在真理,内在真理就是美本身。自然中的一切皆有性格,故自然是美的。对自然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往往越是美的。性格的力量造成艺术的美。电影中反派人物,大多更容易出彩,原因即在此。中国文学作品,大多受儒家讳文化影响,为长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当然也为自己讳;我们忘记了裸露的灵魂才是美的,真实才能穿越人的灵魂,给人心灵的震撼。

我们这个民族曾经也是一个审美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表现美的民族。我们一度提出要培养“体、智、德、美”的人才。

为什么这样排列呢?其背后的理由何在?

首先是身体,强健体魄最为重要,体魄是一切之基础,没有身体一切皆空。其次是智,好身体有助于智力发育,也有助于智慧发展。在智慧基础之上,才来谈道德。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就是以觉解为基础,没有觉解的道德不是真道德。最后,才是美,美是最高境界。蔡元培甚至提出“美育代替宗教”。

苏州中学新学奠基人杜威弟子汪懋祖,在苏州中学建有“智德之门”,也是智德并举,智在德前。

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强调“德”,把“德”摆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于是,虚伪和沽名钓誉流行起来了,道貌岸然的人越来越多,做事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智慧是不可伪装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能不能做成事立马可以鉴别。那就只能充有德之人,对自己涂脂抹粉,占领道德的高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道家说,圣人不死,大盗不已。

曾几何时,教育上,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美凋零了,凋零的原因是,我们审美的眼睛污浊了,既不能看到,更不能看见。再也不能温柔的发现美了,是我们的悲剧。

之所以想起这么多,乃是因为学生课前演讲介绍了食物之美。一个短短的片子,介绍了食物在制作工程中,惊心动魄的美。

她后来总结,我是在谈吃,但我又不是在谈吃。美食不仅仅是食物的美,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唯有爱美,你才会美,最后就成为美本身。

我很受鼓舞,于是就给学生讲了有关美的一些话题。

第一是谈谈日本人的爱美。

二战的时候,日本人在战场上给美国人很大的苦头,几乎都不怕死。美国军方感到无法理解,因此请求美国学术界研究日本国民性格,这个秘密课题一直在进行。

课题组采访了大量日本普通国民,深入研究日本文化而得出的调查报告,后来成为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的名字叫《菊与刀》。“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审美之象征,“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作者用“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我们常说做事要“尽善尽美”,在日本人这里,“尽美”似乎比“尽善”更重要,抑或“尽美”本身就是“尽善”。美成了生存当中最大、最高、最深的一个意义。但当美成了终极追求的时候,也可能过犹不及。

比如美与善产生冲突,至美可能不再是至善,很可能就是“恶”。

二战时,一个日本军官爱上了一个杭州姑娘。那个姑娘如西湖一样美丽,总穿着一双绣花鞋。后来,日本军官回国,但日本政府不允许娶中国姑娘,更不允许军官带姑娘去日本。美既然无法带走,那就只有毁灭,让这个美永远属于自己。最后这个日本军官杀死了那个姑娘,带回了那一双绣花鞋,终生未娶,陪伴着绣花鞋度日……

在我看来,美固然就是善,但善应该是最高的美;没有善的美,很可能就是一种恶的扭曲。

二战失败之后,中国一个记者去日本采访,回国之后,写了一篇报道。

他在日本上学小孩子的便当中,看到了日本民族的韧性,妈妈们尽管贫穷到极点,但是,都会给孩子便当的饭中添加一个红樱桃。这个民族对美极端的爱,让人恐惧。于是,这个记者断言,日本这个民族是可怕的,他一定会很快修复自己的创伤,他们永远不会灰暗,因为美太明亮了,美就是希望所在。

还是戴季陶,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一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

反之,如果拥有美,那就拥有战胜艰难,起死回生的力量。

19425月,德军三个机械化师攻占巴黎。当天夜里,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几乎所有人家,都收到一大把鲜艳的玫瑰,里面附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字条落款是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

据说,当德军进驻巴黎时,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买花,她心里十分难受。这个可爱的姑娘,根本不是担心生意凋敝,而是担心生活的沦落,一个巴黎人怎么能从此不爱美了呢?美即是巴黎女人的浪漫所在,也是生命所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

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报道此事,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深受鼓舞,他的自由法国运动更是从中汲取了巨大力量。二战胜利后,戴高乐将军找到了洛希亚,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德国人不仅是被盟军打败的,也是被巴黎女人的玫瑰打败的。

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内心同样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韩麦尔先生说,一个国家就算亡国了,只有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还能够重新崛起。但还不能忘记了生命中的美,让玫瑰永远芬芳,也是一种巨大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