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老师原创:挺好个事儿,为何我写出来就变了味儿?

 天侠论坛 2015-12-19

  挺好个事儿,为何我写出来就变了味儿?


  困惑:写作素质是不是先天遗传?

  同样一件寻常小事,在别人的笔下,灿若夏花,美若烟霞,为何到了我的笔下,就平淡无奇,味同嚼蜡?那些妙笔生花的人是不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我们,是不是一降生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学生都这样问过我。其实,写作是一种纯粹后天学习掌握的技能,从来没有先知先觉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好文章——唯一差别在于:有人学习领悟得快,一点即通;有人相对笨拙一点,需要比领悟快人多花费点时间,多付出点代价。

  


  警示:别让“文无定法”吓破了胆!

  文学界流行一种说法——文无定法。从字面上看,就是写文章没有固定的章法,写作技巧高超的人,如有神助,信手拈来,便成千古绝唱,而对普通人而言,因为“道行”不够,必然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只能望文兴叹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解以及以讹传讹,才导致很多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

  事实上,字有字法、词有词法、句有句法、段有段法、章有章法,每个写作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之所以我们感觉“无定法”,是因为这些“法”是组合使用的,十几种法,组合排列,就会出现成百上千种具体表达形式,给人“无法可依”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字,这些数字看起来千变万化不计其数,似乎没有任何章法可循,可仔细一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数字无论怎样变化,都是由0到9十个数字构成,掌握了这十个数字及其组合规律,我们就掌握了所有的数字。

  写作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掌握了哪些最基本的字法、词法、句法、段法、章法,并能熟练运用,我们就自然进入随意组合的境界了。千万别让“文无定法”吓破了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读多了,写多了,也可以随心所欲,笔意纵横的。


  叙事从一句话开始——只需三个要素

  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不久就开始尝试叙事。幼童叙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非常简单,绝大多数是用一句话来叙事。

  一.【研究实验——探索最简单叙事的章法】

  下列事件,都是用一句话叙述的,我们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一句话叙事,需要哪些要素?

  (二)这些要素,如何排列,才能确保叙事通顺畅达?

  1.妈妈要上班了。

  2.小明正在看电视。

  3.爸爸经常喝酒。

  4.我的小伙伴说了一句脏话。

  5.灯一直亮着。

  6.树叶会掉到我们的头上。

  二.实验结果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事件是这样构成的:

  1.妈妈(行为对象)要(时态)上班(具体行为)了(时态)。

  2.小明(行为对象)正在(时态)看电视(具体行为)。

  3.爸爸(行为对象)经常(时态)喝酒(具体行为)。

  4.我的小伙伴(行为对象)说(具体行为)了(时态)一句脏话(具体行为)。

  5.灯(行为对象)一直(时态)亮(具体状态)着(时态)。

  6.树叶(行为对象)会(时态)掉到我们的头上(具体行为)。

  三.研究结论

  (一)每个事件都由三个要素组成

  行为对象、具体行为或状态、时态,是一句话叙事必备的三个要素。

  1.行为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2.具体行为(状态)——要么描述事物的某种具体行为,要么描述事物的特定状态。

  3.时态——标注某种行为或状态,是即将发生、正在发生,还是持续进行、行为结束等词语。

  【注意事项】在中国传统理论体系中,叙事只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种理论存在两个问题:

  1.不考虑时态,实际上无法准确叙事;

  2.“人物”的内涵过于狭窄,实际上既包括人,也包括物。

  因此,我们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把叙事六要素,增加到七要素,同时将“人物”更改为“行为对象”。

  (二)三个要素的排列组合规律

  1.“行为对象”始终在“具体行为(状态)”之前。

  2.“时态”位置多变,但也只有四个位置:

  (1)在“行为对象”和“具体行为”之间。例如:小明——正在——看电视。

  (2)在“具体行为”前后。例如:妈妈——要——上班——了。

  (3)插在“具体行为”中间。例如:我的小伙伴——说了一句脏话。

  (4)隐藏在字里行间,或者被省略。例如:一只硕大的拳头,向我脸上打来。根据句意,我们能够判定,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一只硕大的拳头,正向我的脸上打来,是进行时态,只是作者在叙事时省略了表示时态的词语,或者说隐藏在句中。

  四.同步写作练习

  观察下列图片,用行为对象、具体行为或状态、时态三个要素,将图片中的事件准确叙述出来。要求:行为对象要准确;准确描述具体行为或状态;时态选择不能出现错误。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五.指出下列同学笔下的叙事,为什么“没味”,并改正过来

  关注要点:1.要素是否齐全;2.各要素表述是否存在问题;3.位置安排是否合理。

  1.杜小兵昨天晚上七点,正要写完了作业。

  2.妈妈在为姥姥找医生,昨天下午。

  3.老师给我们今天上午上课。

  4.很多没写完作业的同学,昨天放学都要走了。

  5.不久的将来,他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医生了。


  加入时间要素,探索运用四个要素叙事的规律

  上一节,我们研究了最简单叙事方法——用三个元素,构成一句话来叙事。这一节我们研究探索加入“事件发生的时间”,用四个元素记叙一件事的“章法”。

  一.研究实验——探索四个要素并存,“时间”的最佳摆放位置

  下面的六件事,都是由三个要素——行为对象、具体行为或状态、时态组成的。在每个事件后面的括号里,我们给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请把后面的时间,插入原句的合适位置,确保语言流畅,总结在四要素并存的情况下:

  (一)“时间”可以摆放在哪个位置?

  (二)“时间”的最佳位置在哪里?

  1.妈妈要上班了。(早上七点) 2.小明在写作业。(星期日下午)

  3.爸爸经常喝酒。(年轻的时候) 4.我的同座说了一句粗话。(昨天下午上自习时)

  5.灯一直亮着。(昨天晚上) 6.树叶会掉到我们的头上。(砍伐树木时)

  二.实验结果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摆在两个位置上:

  一种是放在句子的最前面,用逗号分开:

  1.早上七点,妈妈要上班了。 2.星期日下午,小明在写作业。

  3.年轻的时候,爸爸经常喝酒。 4.昨天下午上自习时,我的同座说了一句粗话。

  5.昨天晚上,灯一直亮着。 6.砍伐树木时,树叶会掉到我们的头上。

  第一种是插在“行为对象”与“具体行为或状态”之间:

  1.妈妈早上七点要上班了。 2.小明星期日下午在写作业。

  3.爸爸年轻的时候经常喝酒。 4.我的同座昨天下午上自习时说了一句粗话。

  5.灯昨天晚上一直亮着。 6.树叶在砍伐树木时会掉到我们的头上。

  就语感而言,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读起来,更流畅顺达。就语言表达难易程度而言,第一种直接添加,加上逗号即可,而第二种,通常还需考虑是否添加或转换介词,否则常常出现语法错误,或者语感别扭的问题。

  三.实验结论

  (一)时间的摆放位置。在运用行为对象、具体行为或状态、时态、时间这四个要素叙述事件时,“时间”有两个位置可以摆放:一是摆在最前面,用逗号和事件分开;二是摆在“行为对象”与“具体行为或状态”之间。

  (二)时间的最佳摆放位置。摆在事件的最前面,用逗号和事件分开。

  四.同步写作练习

  根据下面图片的内容,尝试用四要素法叙事(时间、行为对象、具体行为或状态、时态)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除了上面已经完成的写法,你能尝试着用多个时间,多种时态,记述上面图片中发生的事吗?

  五.指出下列同学的叙事,为何“没味”,并修改过来

  1.杜小兵昨天晚上七点,正要写完了作业。

  2.妈妈在为姥姥找医生,昨天下午。

  3.老师给我们今天上午上课。

  4.很多没写完作业的同学,昨天放学都要走了。

  5.他不久的将来,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医生了。


  加入地点要素,探索运用五个要素叙事的规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解决了叙事过程中行为对象、具体行为(状态)、时态、事件发生的时间四个要素的位置,那么事件发生的地点放在哪里最合适呢?我们不妨通过研究实践来解决。

  一.研究实验——探索叙事过程中,“地点”摆放的最佳位置

  在下面的叙事语句中,插入句子后面规定的地点,寻找事件发生地点的最佳陈述位置。

  1.下午自习课,老师经常给我们上辅导课。(教室里)

  2.昨天上午八点到十点,校长正给我们做《严谨做事,坦荡做人》主题报告。(学校礼堂)

  3.昨天晚上,灯一直亮着。(书房里)

  4.星期天上午,他在读《红楼梦》。(图书馆的角落里)

  5.昨天下午整理物品时,他发现了爸爸遗留下来的一本发黄的考古笔记。(在一个纸箱里)

  二.实验结果

  1.下午自习课,老师经常在教室里给我们上辅导课。(地点放在“时态”和“具体行为”中间)

  2.昨天上午八点到十点,校长正在学校礼堂给我们做《严谨做事,坦荡做人》主题报告。(地点放在“时态”和“具体行为”中间) 3.昨天晚上,书房里的灯一直亮着。(地点放在“行为对象”之前,修饰“行为对象”)

  在本句中,“地点”还可以安排在另外两个位置上——(1)昨天晚上,灯在书房里一直亮着;(2)昨天晚上,灯一直在书房里亮着。就含义表达和语法规则而言,这两个位置都没有问题,但读起来语感都非常别扭,因此,将“地点”放在“行为对象”之前做修饰语,才是最佳位置。

  4.星期天上午,他在图书馆的角落里读《红楼梦》。(地点放在“时态”和“具体行为”之间)

  5.有两种位置都比较好:

  (1)昨天下午整理物品时,在一个纸箱里,他发现了爸爸遗留下来的一本发黄的考古笔记。(地点放在时间和行为对象之间)

  (2)昨天下午整理物品时,他在一个纸箱里发现了爸爸遗留下来的一本发黄的考古笔记。(地点放在“行为对象”和“具体行为”之间)

  三.实验结论

  叙事过程中,“地点”相对“时间”、“行为对象”、“具体行为(状态)”、“时态”四个要素,在一句话中只有以下四个合适位置:

  1.在“时态”和“具体行为”之间。

  2.在“行为对象”之前,修饰“行为对象”;

  3.在“时间”和“行为对象”之间;

  4.在“行为对象”和“具体行为”之间。

  在写作过程中,到底摆在哪个位置,作者要根据语感而定,选择最佳位置。

  四.同步写作练习

  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记述图片上发生的事件。要求:1.时间、地点、行为对象、具体行为或状态、时态齐全,符合图片事实,项目齐全。2.这五个要素的排列位置符合写作章法——表意明确、符合语法规则、语感流畅。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五.指出下列同学的叙事,为何“没味”,并修改过来

  1.在教室里昨天下午,一直同学们在大吵大闹。

  2.在图书馆,他打算读完了《水浒传》的前二十回,上个星期天。

  3.从枝头上,最美的那朵花刚刚要落了下来。

  4.老师从学校很晚才回家。

  5.到北京每次大赛,我的同座都会获得了大奖。


  加入事件的起因,探索运用六个要素叙事的规律

  任何一件事,之所以发生,总有其原因,否则事件就不能发生。事件的起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原因(以下简称主观)——即客观条件的制约或影响;二是主观原因(以下简称客观)——行为主体的意愿、想法、目的等。

  一.研究实验——探索叙事过程中交代起因的最佳位置

  下面一共有五个句子,都是用五元素叙事法记述事件的。在每件事后面的将括号里,分别交代了每件事的起因,请大家把这些原因分别插入事件中,在确保语言流畅的前提下,总结:

  (一)使用六元素叙事,“起因”可以摆放在哪几个位置上?

  (二)怎么摆放,写起来更容易,语感更流畅?

  1.这几天,妈妈在家里总要学习到午夜才上床休息。(客观:单位要组织专业水平测试;主观:妈妈天生要强,担心可怜的分数丢了自己的面子。)

  2.星期一,我的同座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客观:他的家距离学校很远,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一道也没做;主观:为了赶在老师到校之前,抄完所有的作业。)

  3.考试的铃一响,他就在座位上紧张得浑身战抖。(客观:要检测的内容,他一点也没复习;主观:他担心考分太低,会受到父亲的责罚。)

  4.清明节,他一大早就来到爷爷的坟前,望着墓碑出神。(客观:爸爸和后妈对他就像对待仇人,他每天像生活在地狱里;主观:唯一的希望就是从爷爷那里,获得一点儿心灵的慰藉。)

  5.早晨,他在校门口,一见到老师远远地走来,转身就跑。(客观原因:昨天放学,他偷偷把老师汽车的轮胎气给放了;主观原因:担心面部紧张的神情出卖了自己。)

  二.实验结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事件发生的原因,都有三个位置可以摆放。

  (1)“客观”必须摆放到“主观”之前,二者并列摆放在“时间”之前

  【第一件事】单位要组织专业水平测试,妈妈天生要强,担心可怜的分数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几天,她(和前面的主语重复,用代词替换“妈妈”)在家里总要学习到午夜才上床休息。

  【第二件事】他的家距离学校很远,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一道也没做,为了赶在老师到校之前,抄完所有的作业,星期一,我的同座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

  【第三件事】要检测的内容,他一点也没复习,他担心考分太低,会受到父亲的责罚,考试的铃一响,他就在座位上紧张得浑身战抖。

  【第四件事】爸爸和后妈对他就像对待仇人,他每天像生活在地狱里,唯一的希望就是从爷爷那里获得一点儿心灵的慰藉,清明节,他一大早就来到爷爷的坟前,望着墓碑出神。

  【第五件事】昨天放学,他偷偷把老师汽车的轮胎气给放了,担心面部紧张的神情出卖了自己,早晨,他在校门口,一见到老师远远地走来,转身就跑。

  【注意事项】交代原因时,很多时候已经交代了人物,后面再出现该人物时,要用承前省略或者用代词替换的方法,避免出现用词机械重复。

  (2)“客观”必须摆放到“主观”之前,并列插入“时间”和“行为对象”之间

  【第一件事】 这几天,因为单位要组织专业水平测试,妈妈天生要强,担心可怜的分数丢了自己的面子,她在家里总要学习到午夜才上床休息。

  【第二件事】 星期一,由于家里距离学校很远,他想赶在老师到校之前,抄完所有的作业,我的同座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

  【第三件事】 考试的铃一响,因为要检测的内容,一点也没复习,担心考分太低,会受到父亲的责罚,他就在座位上紧张得浑身战抖。

  【第四件事】 清明节,缘于爸爸和后妈对他就像对待仇人,他每天像生活在地狱里,唯一的希望就是从爷爷那里获得一点儿心灵的慰藉,他一大早就来到爷爷的坟前,望着墓碑出神。

  【第五件事】 早晨,由于昨天放学,他偷偷把老师汽车的轮胎气给放了,担心面部紧张的神情出卖了自己,他在校门口,一见到老师远远地走来,转身就跑。

  【注意事项】一是,“原因”之前必须加上表原因的关联词语——由于、因为等,否则,句子不连贯。同时前后用词重复时,要用省略、同义词替换、代词替换的方法解决机械重复问题。

  (3)“客观”置于“时间”前,“主观”置于“具体行为或状态”之后。

  【第一件事】 单位要组织专业水平测试。这几天,妈妈在家里总要学习到午夜才上床休息。她天生要强,担心可怜的分数丢了自己的面子。

  【第二件事】 他的家距离学校很远,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一道也没做。星期一,我的同座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他想赶在老师到校之前,抄完所有的作业。

  【第三件事】 要检测的内容,王洋一点也没复习。考试的铃一响,他就在座位上紧张得浑身战抖。这位老哥担心考分太低,会受到父亲的责罚。

  【第四件事】 爸爸和后妈对他就像对待仇人,自己每天像生活在地狱里。清明节,张宇一大早就来到爷爷的坟前,望着墓碑出神。这个可怜的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从爷爷那里获得一点儿心灵的慰藉。

  【第五件事】 昨天放学,他偷偷把老师汽车的轮胎气给放了。早晨,这个调皮蛋在校门口,一见到老师远远地走来,转身就跑。他担心面部紧张的神情出卖了自己。

  【注意事项】人物名称反复出现时,要采用省略、代词替换、同义词替换的方法解决。

  三.实验结论

  1.“客观”,永远排在“主观”前面。

  2.安排“主观”和“客观”位置时,有时要添加关联词语,确保句子流畅;

  3.“行为对象”重复出现时,要使用代词代替、同义词代替,或省略法,避免用词机械重复,语言啰嗦。

  4.“主观”和“客观”在叙事中可以有三种不同的位置:

  A.客观和主观,并列摆放在“事件发生的时间”之前;

  B.将“主客观”并列插入“时间”和“行为对象”之间;

  C.将主观和客观分开,客观置于“时间”前,主观置于最后。

  四.同步写作实践

  观察下列图片,根据图片内容叙事。要求:1.写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行为对象(人或物)、时态、行为或状态、事件发生的原因(客观、主观)六个要素。2.严格遵守各要素必须遵守的“章法”(位置不能出现错误)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五.修改下列同学的叙事方法,变“没味”为“有味”

  1.三天后,学校将组织期末考试,这几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埋头苦干,同学们为了给整个学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最近,为了在“省三好学生评选”中获胜,他原来在同学中的威信不高,在校园活动中,他一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一丝不苟。

  3.妈妈三年没回家看姥姥了,周五晚上一下班,妈妈就来到火车站,为了早点和姥姥见面,登上了返回家乡的列车。

  4.十一点钟,妈妈蹑手蹑脚地回卧室休息。她担心自己的脚步声惊醒了家人,夜已经很深了。

  5.下午,姥姥觉得浑身无力,姥姥坐躺椅上睡着了,姥姥患病已经三年。

  


  加入事件结果,探究运用七个要素叙事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事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同时这种状态对现实和未来存在着一系列影响。我们把事物发展到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影响,称谓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一是事件本身呈现的状态——包括相关人物和事物的状态。比如:戈比回家的时候(特定的时间点),唯一在家的奶奶,奄奄一息地躺在角落里,嘴角流着血(人的状态)。所有的财务被洗劫一空,屋里的桌椅板凳、箱柜东倒西歪,各种东西凌乱地散落了一地,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事物的状态)。

  二是事件产生的影响——包括对现实的影响和未来的影响。例如:一篇文章讲述五十多岁的老人勇斗歹徒的故事,文章结果是这样写的——“......周围所有人的心都放了下来,命悬一线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下来,四周变得异常宁静,人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位英勇的老人,在心底默默的赞叹!(对现实的影响)不久,这位伟大的老太太因此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对未来的影响)。

  一.研究实验——探究叙事过程中,交代“事件结果”在行为中的最佳位置

  下面五件事,分别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行为主体、具体行为和时态,后面的括号里,是事件发生的结果,请将“事件结果”插入叙事当中,确保语言流畅,然后归纳,在叙事过程中,在那个位置交代事件的结果最好。

  1.单位要组织专业水平测试,妈妈天生要强,担心可怜的分数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几天,她在家里总要学习到午夜才上床休息。(最终,她以681分,名列单位榜首。)

  2.由于家里距离学校很远,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一道也没做;他想赶在老师到校之前,抄完所有的作业,星期一一大早,我的同座就来到了学校。(不想,老师到的比他还早,所有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他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偷过懒)

  3.考试的铃一响,他就在座位上紧张得浑身战抖。要检测的内容,一点也没复习;他担心考分太低,父亲会责罚自己。(然而上帝并不因为这一切就原谅他,结果,他名列班级倒数第一,这次考试因此成为他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

  4.清明节一大早,他就来到爷爷的坟前,望着墓碑出神。爸爸和后妈对这个弱小的孩子就像对待仇人,他每天仿佛生活在地狱里,他多么希望能从爷爷那里获得一点儿哪怕只有一丝的心灵慰藉啊。(然而事与愿违,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山风和枯黄的荒草!)

  5.昨天放学,他偷偷把老师汽车的轮胎气给放了,早晨,他在校门口,见老师远远地走来,担心和老师面对面,紧张的神情出卖了自己,于是转身就跑。(没想到,刚刚跑出两步,就听到了老师喊他的名字,他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停下了脚步。)

  二.实验结果

  有两种情况,语言表达流畅:

  第一种:“事件结果”全部放到叙事最后

  1.单位要组织专业水平测试,妈妈天生要强,担心可怜的分数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几天,她在家里总要学习到午夜才上床休息。最终,她以681分,名列单位榜首。

  2.由于家里距离学校很远,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一道也没做;他想赶在老师到校之前,抄完所有的作业,星期一一大早,我的同座就来到了学校。不想,老师到的比他还早,所有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他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偷过懒。

  3.考试的铃一响,他就在座位上紧张得浑身战抖。要检测的内容,一点也没复习;他担心考分太低,父亲会责罚自己。然而上帝并不因为这一切就原谅他,结果,他名列班级倒数第一,这次考试因此成为他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

  4.清明节一大早,他就来到爷爷的坟前,望着墓碑出神。爸爸和后妈对这个弱小的孩子就像对待仇人,他每天仿佛生活在地狱里,他多么希望能从爷爷那里获得一点儿哪怕只有一丝的心灵慰藉啊。然而事与愿违,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山风和枯黄的荒草!

  5.昨天放学,他偷偷把老师汽车的轮胎气给放了,早晨,他在校门口,见老师远远地走来,担心和老师面对面,紧张的神情出卖了自己,于是转身就跑。没想到,刚刚跑出两步,就听到了老师喊他的名字,他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停下了脚步。

  第二种情况,采用倒叙,先写直接结果,然后叙事,最后交代长期影响(没有的就不写)。

  1.本次单位专业水平测试,妈妈以681分,名列单位榜首。妈妈天生要强,担心可怜的分数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几天,她在家里总要学习到午夜才上床休息。

  2.他来到学校,发现老师到的比他还早,所有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他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原来,由于家里距离学校很远,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一道也没做,他想赶在老师到校之前,抄完所有的作业,星期一一大早,我的同座就来到了学校。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偷过懒。

  3.本次考试,他名列班级倒数第一。原来,考试的铃一响,他就在座位上紧张得浑身战抖。因为要检测的内容,一点也没复习,他担心考分太低,父亲会责罚自己。这次考试也因此成为他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

  4.孩子蹲坐在松树下,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山风和枯黄的荒草!清明节一大早,他就来到爷爷的坟前,望着墓碑出神。爸爸和后妈对这个弱小的孩子就像对待仇人,他每天仿佛生活在地狱里,他多么希望能从爷爷那里获得一点儿哪怕只有一丝的心灵慰藉啊。

  5.刚刚跑出两步,就听到了老师喊他的名字,他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停下了脚步。原来,昨天放学,他偷偷把老师汽车的轮胎气给放了,早晨,他在校门口,见老师远远地走来,担心和老师面对面,紧张的神情出卖了自己,于是转身就跑。

  三.实验结论

  1.最流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叙事之后,顺势交代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果放在最后。一般情况下,交代结果之前,要指出这个结果出现的时间。

  2.采用倒叙方法,先交代结果,然后再记述事件。这种叙事方法比第一种写法难得多:一要用起始句形式,点明到了哪个时间段,事件呈现出怎样的结果。二是结果提到最前面去写,其中的“影响”部分,必须放在事件的最后,否则,语感别扭,行文不流畅。三是先交代事件的结果,后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二者不是顺势衔接,需要用一定的词语或短语来完成内容上的转换和衔接,最常见的词是“原来”。

  3.事件的结果可以单独交代某个时间点,事件本身呈现的状态,也可以同时描述事件本身呈现的状态和影响,但不能只交代影响。

  四.同步写作实践

  根据下面图片的内容,记述事件,要求:时间、地点、行为主体、起因、具体行为、时态、结果7要素齐全,并且每个要素的位置,严守写作章法。




  (1) (2) (3)

  (1)

  (2)

  (3)


  分解事件的经过,探索运用七个要素概述事件的规律

  任何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即便是最小的事也不例外——行为人(或物),总要先干什么,接着干什么,然后干什么,直到结果产生,这个过程,就是事件的经过。“经过”夹在“起因”和“结果”之间,前是“起因”,后是“结果”。

  一.研究探索概述“事件经过”必须遵守的“章法”

  根据下面这个同学多次记叙自己“起床的经过”,指出这位同学出现了哪些错误,从中归纳记述“事件经过”必须遵守的“章法”。

  1.我睁开眼睛——穿上衣服——一咕噜爬起来——叠好被子——套上袜子——下了床。

  2.我先睁开眼睛,然后一咕噜爬起来,接着穿好衣服,接着穿上袜子,然后叠好被子,最后下了床。

  3.六点钟,妈妈喊我:“再不起床就迟到了!”,我一咕噜爬起来,穿好衣服,套上袜子,叠好被子,下了床,穿好拖鞋,从打开门,穿过客厅,径直走进卫生间,开始刷牙,接着洗脸。

  二.研究发现

  【第1次记述】 作者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先“穿衣服”,后“爬起来”,让人无法理解。同时,“穿好衣服”的语境意已经包括“套上袜子”,前者已经包括后者,后者没有必要重述。

  【第2次记述】 整个过程多了“先”、“然后”、“接着”、“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标注程序,用词重复,别且显得非常啰嗦。

  【第3次记述】 简述事件的经过,具有概括性,作者不是概述“事件的经过”,而是描述事件的经过,看不出事件发展的阶段性,显得非常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作者记述的过程,从阶段上看,分为三个阶段:妈妈叫我起床——我穿衣整理内务——到卫生间洗漱。穿过客厅的过程,即便不说,读者根据生活经验也会知道,无需交代。

  三.研究结论

  1.叙述事件的经过,要严格遵守时间先后顺序。先发生的情节先记述,后发生的情节后记述,否则,情节颠倒错乱,违背客观事实,读者难以理解。

  2.将事件经过分割成不同的阶段,划分标准必须高度一致。要么根据行为性质划分;要么根据对象转换划分;要么根据地点转换划分,否则,读者无法读出事件发展的阶段性,无法理解事件发展先后经过几个过程。

  3.构成事件经过的各情节,必须是并列关系。任何一个情节,既不能被其他情节包含,也不能包含其他情节。

  4.叙述事件经过,各阶段都要采用概述的形式。每个阶段做了什么,要从宏观上进行描述,避免细节刻画。否则,内容过于繁杂,就会让读者无法准确把握整个经过由几个阶段构成,同时,细节刻画是为主题表达服务的,没有目的的生动形象,不过是动听的废话。

  5.无需用程序词语,标注情节发展先后。用“先”、“然后”、“接着”、“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标注各情节的发生的先后,只会让叙事显得累赘。偶尔因为衔接或语感流畅需要,才“被迫”使用一两次。

  学习到这里,我们已经学会了传统的六要素叙事方法(我这里是七要素)。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学会了概述一件事——因为一件事,到目前为止,还停留在六要素上,整个事件的经过,还只是一个概括性的脉络,下一单元,我们将具体学习,如何围绕主题叙事,将事件经过写得跌宕起伏、有详有略,精彩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