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网校学生谢执林修改的文章 一、原文 老妈的照顾 “琳琳,快来喝水!”妈妈又在厨房叫我。“哎呀,知道了,别喊了!”我厌烦地说。不就是嘴唇干裂吗,至不至于一天到晚的喝水喝个不停。我气哼哼地走到厨房,极不情愿地再次喝了妈妈给我煮的冰糖雪梨水,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就是嘴唇有点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再这么大惊小怪地天天让我喝水了,我明天可不喝了啊!”我给妈妈下了最后通牒。妈妈很无奈地说:“我真是出力不讨好啊,不喝算了。”我又惊又喜。 没有了妈妈的唠叨,我真高兴。然而没高兴几天,我就高兴不起来了——我的病情加重了。我整天头都是昏昏沉沉的,咳嗽声也是接连不断,鼻子也不通了,饭也不想吃。我终于挺不住了,只好跟着妈妈去医院,医生说是重感冒,还发烧,需要打针。妈妈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只是每天按时陪着我去打针。 妈妈又开始每天给我烧水喝,这次我一声不吭地喝了下去。妈妈还变着花样的给我做出美味的饭菜,希望能激起我的食欲。妈妈不管多忙,每天晚上都给我做一碗酸面条,让我睡前吃下去,然后热呼呼地睡去。在妈妈的努力下,我的病情减轻了很多。 刚有了一些好转,我就又开始不想喝水。妈妈为了让我多喝水,想尽了办法。妈妈以前总是煮了冰糖雪梨水,我觉得太甜了;第二天妈妈就给我滚了冬凌草水,我嫌太苦了,不好喝;妈妈让我喝姜汤水,我又觉得太辣,不喝。妈妈把酸甜苦辣都用上了,我依然不为所动。但是这次妈妈没有妥协,每天都逼着我喝水。我终于彻底治好了感冒。 妈妈不仅会在我生病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还会为我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还会天天陪着我写作业;还会邀请我同学到我们家玩儿…… 我时常为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二.原文评析指导 1.【总体评价】 这篇文章的选材很普通——记述了一次自己生病,母亲照顾自己的全过程;主题也很普通——通过母亲的照顾过程,表现母亲的爱子之情(暗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综合评价得出结论:选材不新,主题老套,这样的文章,只能得三等。本文的修改,基本立足原文的素材,适当进行添加,没有把素材全部换掉,目的是让作者在学会基本写作技巧之后,再提升写作新高度,完全换掉,作者就无法获得直观感受——通过前后对比。 2.【优点评析】 (1)能够围绕主题选材。从整体选材上看,作者选取了“妈妈在我生病的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这件事能够体现妈妈对我的关爱;从情节选材上看,先后选取了妈妈劝我喝水、妈妈带我去医院、妈妈劝我喝水等等都能围绕主题选材;从细节上看,每个细节也紧紧围绕中心。无用的内容没有选择一点写进文章,这对于一般的作者来说,是个最明显的优点。 (2)顺序处理条理清晰。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没有一处颠三倒四。 (3)主题明确。所有的内容和主题之间配合得严丝合缝,即便到了文章的结尾画龙点睛,也没差分毫,这是学生写作很难做到的。 (4)略写与剪裁处理得恰到好处。无用的东西,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巧妙剪掉,略写的内容通过词语的运用和经过的概括,处理得恰到好处。 3.【存在问题】 (1)素材陈旧。选取的素材如果从整体上看,非常陈旧,处理的方法只有两个:一是舍弃重新选择;二是抓住旧素材中的新情节、新细节来刻画,其他部分概括处理,变旧为新。这篇文章选取了旧素材,在处理上不到位。 (2)主题老套。表现父母亲人对子女的关爱,这个主题太老了。写旧主题时一定要变换思维方式:一是新瓶装老酒——就是用全新的素材表现旧主题;二是新角度看旧主题。一个杯子从常规水平视角去看,都是圆柱体,改换角度从底部看上去,就变成了圆形。新角度看旧主题,就是从全新的角度去表现陈旧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以表现亲情关爱这一老主题为例,常规思维模式是“以爱的形式写爱的主题”,有位作者,通过写自己备战中考,在练习1000米长跑的过程中,累得实在不行了,想停下来休息,父亲一生断喝,逼着自己跑完全程这一典型事例,采用“以严厉写关爱”这一新角度,主题虽然仍是老主题,但因为思维创新,给人的感受仍是耳目一新。 (3)正面描写材料不足。核心细节描绘不够细腻,有失生动。(原文第一自然段尚可) (4)侧面写作材料根本没准备。全文修改后,文章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侧面描写的内容——添加了侧面物、侧面环境、侧面人和背景条件,原文表现角度单一,表现力度明显不足。描写手法单一。 (5)语言表达基本功欠佳。原文用词重复比比皆是,前后内容重复也屡有发生。要学会灵活运用: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同义词替换、代词替换、称谓称号代替、句式变换、整体与局部转化、词与句转化、一般与个别转化等多种手段,避免用词重复、内容重复、表达同一含义句式重复现象出现。 (6)文章结尾形式简单浅薄。总结全文,华龙点睛,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明确写作目的,这是最常见、最庸俗的结尾形式。文章有“凤头豹尾”之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不能草草了事。 三、修改后的文章 又是春雨敲窗时 (自命题作文,题目要力求新颖) 窗外,不知什么时候,无声无息地飘起来了春雨。 修改目的:借物喻人,为下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做好铺垫,同时交代回忆的环境,以景之美,塑造人物形象。 “千里莺啼绿映红”,此时的江南,恐怕早已是绿水荡漾,青山叠翠,百花争艳的景象了。然而三月的北国,仍然是一派萧条的景象;春寒料峭,到处灰蒙蒙的一片,看不到一丝春的影子。 修改目的:将春雨与未来的美景联系起来,借助南国的美景,写北国现实景色的未来;以现在景色之萧条,依托反衬手法,突出春雨的巨大作用,同时为文章的前后呼应做好铺垫。 一场场春雨,就像老人喋喋不休的唠叨,敲击着一个季节的门扉,又像一杯杯服药的温开水,想抚平寒冬留下的所有伤痕。 修改目的:通过比喻,将景物、人、事联系在一起。 聆听着窗外的雨声,我不由地想起了母亲。 修改目的:由景及人及事,自然过渡。 “琳琳,再喝一杯水!”母亲又在厨房催促——这已是第七次叫我了。我天生不喜欢喝水,平常一年合起来喝的水也不到一暖瓶。仅仅因为体温升高了一度,嘴唇有点干裂,妈妈就这样小题大做,心理实在有些厌烦。“哎呀,知道了!”我气哼哼地过去,抓起母亲早已晾好的冰糖雪梨水一饮而尽,然后重重的把杯子顿在灶台上:“老娘啊,别折磨我了好吗?嘴唇破点皮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嘛,再煮水你喝,别喊我!”妈妈望着我,显得那样无可奈何:“你这个小瘪犊子,不知道好歹——好好好,以后我再也不喊你了!” 修改目的:做好必要的背景铺垫,省去那些重复的情节,改变语言,使之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更适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情感。 这是发生在两年前的情境,现在想来,非常温馨,但在当时,我是那样地厌烦。 修改目的:做好侧面描写,自然总结过渡,缓冲故事情节发展过急,增加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角度,凸显主题。 然而不喝水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二天晚上,我的病情突然加重:头昏昏沉沉的,仿佛里面灌满了浆糊;鼻子不通气,咳嗽一声连着一声,心肺和肚皮似乎被一次次撕裂开......我不得不到医院去。妈妈似乎早已忘了我前日的顶撞,没有一句怨言,焦急地带我去看医生,然后每天陪着我打针吃药。 修改目的:调整语句用词,捋顺语感,强化病情描述,突出妈妈唠叨的意义,然后呼应上文的“顶撞”,突显妈妈没怨言的背景,增加妈妈“焦急”这一神态细节,进一步突出妈妈对我的感情之深切。 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少有孩子会汲取教训。病一好转,我又开始对水嫉恶如仇了。但医生说,病毒性感冒最好的治疗就是多喝水。为了让我喝上足够的水,妈妈真是到了绞尽脑汁的地步:冰糖雪梨水——太甜了,妈妈换成了冬凌草水;冬凌草水——太苦了,妈妈又换成了姜汤,换了姜汤后我又觉得这水太辣,坚决不喝。万般无奈的妈妈,坐在桌子边哭了,一声不吭地哭了十几分钟。我不知道妈妈怎么会这样,只好把水乖乖的喝得一点不剩,直到最后把病彻底治愈。 修改目的:增加过渡句,保证情节衔接自然,改变换水的写法,避免啰嗦,增加妈妈哭泣的无奈,变旧素材为新素材,增强表现力。 高兴的时候,总会在另一个场合讲起这段故事。每每当大家都笑起来指责我的时候,妈妈总会嗔怒的瞅我一眼:还不是让你这个死崽子给逼的!叔叔阿姨们也会语重心长地教训我——现在你还小,等你将来有了孩子,你就会知道那时候,当妈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修改目的:原文写作手法太单一,几乎全部是正面描写,这里再次添加侧面描写,突出主题,同时增加正面细节描写——妈妈嗔怒的情节,从正面、侧面同时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有病的时候,难免心情抑郁,懒得吃饭。这时候妈妈便在放学后,把我最好的伙伴都约到家里来,跟我一起嬉闹、玩耍。她则走进厨房,翻着花样做我们爱吃的东西。等我们玩高兴了,玩得忘乎所以了,再把喷香的饭菜端上来,于是,我们便嬉闹着,把饭菜吃得精光。 修改目的:原来的文章,出现写法上的交叉现象——既有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又有额外添加的内容,原来的内容重复,新素材内容不新;这里改成妈妈富有创意性的请客行为,凸显妈妈的良苦用心,改变老套素材,避免前后重复,添加新内容,增强表现力。 窗外的雨,无声无息的下着。我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每当春雨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时节,总会想起这些往事,想起我的妈妈。是因为这无味、无香的春雨过后,北国三月的所有料峭,都会幻化成南国姹紫嫣红的春色么? 修改目的:以景物描写开篇,以景物描写收尾,前后照应,同时将景物和人含蓄地联系在一起,避免表达上的直来直去,增加表达语意的含蓄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