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过童年,是两代人的最大损失

 小学生YY 2015-12-19

讲述:

晚睡你好,我想咨询你一个问题,我女儿今年6岁半,在一所寄宿制的国际学校读书(学校的老师对女儿评价很高,她还做了班长),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校车来接的前几个小时,她就开始着急,越临近就哭得越厉害,说不想上寄宿学校,过了差不多两个月,才稍微改善,每次她周末回来和我们说的最多的都是一个小朋友,和她同宿舍,从女儿的描述看来,这个女孩子比较霸道,女儿说同宿舍的其他小朋友都怕她,我开家长会的时候我特意观察了她,这是一个很开朗敏感并且偏早熟的女孩子。上周女儿回家更不愿意上学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XX会欺负她,比如XX值日的时候拖地就不让其他小朋友上卫生间,不许刷牙,不许洗脸,等等。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孩子爸爸很担忧,觉得女儿太胆小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害怕。比如我害怕作业没有写完,我害怕老师批评我(老师从来没有批评过她,但是老师批评别的小朋友她也会害怕)我自己的感觉是爸爸过于担忧了,女儿其实还是挺开朗的,我也挺高兴她在学校遇到这么不同类型的孩子,她能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也学会抗争和妥协,但孩子爸觉得孩子没有学会抗争,只会妥协。他说他特别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因为他们很像。他希望我能在家做全职妈妈给予孩子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女儿和我一样开朗乐观勇敢(看来先生对我评价蛮高,虽然我出差比较多,但是只要我在深圳都是陪着孩子的)是我太粗心?还是孩子爸过于担忧了呢?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长身体、长心智”是儿童期最主要的特征。如果说把我们的一生比作是就一座大楼,儿童期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得牢不牢,深不深,决定了这座楼日后的高度和坚固度。


儿童期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二是模仿性强、容易模仿别人;三是情绪波动大、意志力差;四是智力发展快、成长迅速。在这四个特征中,除了第四个可以在专业的机构和学校中获得,前三个,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


当他们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每时每刻都想要探寻世界的奥秘,问出各种为什么的时候,他们需要父母在身边,耐心给予解答。


当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学习模仿身边各种人的言行举动的时候,父母就是他们最佳的模仿对象,他们需要父母在身边,给出适当的榜样。


当他们受到挫折,伤心哭泣的时候,他们无法自我开解,父母需要在他们身边,细心抚慰,用一个温暖的拥抱来化解他们的痛苦。


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语言的沟通,还需要情感的关爱,就连肢体上的接触,父母的亲吻、抚摸、拥抱,都是营造和谐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孩子的教育不能假手于人,连祖父母都难以完美代劳,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成长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并且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中间既要充分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时刻提供帮助,还要忍受孩子在某一个阶段的退步、心情起伏,一切都不容易,要有爱心、耐心、恒心,就像蹲下身来,认真地浇水施肥,等待一朵花开。


孩子太早离开父母,或者父母关系紧张、过于忙碌无暇照顾孩子,都会使孩子缺少情感交流的通道,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缺少安全感、情感冷淡、性格怪异,甚至是一系列不良行为。


所以我是特别不赞成将孩子太早就寄养在外,我也看过太多失败的案例,包括在进行情感咨询的时候,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是父母不够关心,家庭不和睦,太早离家带来的。我现在偶尔也会写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就是因为意识到早期的挫折将对孩子带来永远的阴影,我们应该回到源头,在问题初现的时候来改变父母的教育误区,或许能提前扭转一些人的命运。


你们这么早将孩子送出去,可能只是考虑了国际学校的教育问题,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教育、情感认知才是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东西,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是给她未来最重要的礼物。尤其是孩子已经暴露出了不适应,胆怯、人际交往交往障碍的时候,你还指望她自己去应对和调整这些问题,这是她这个阶段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孩子面对自己不能理解的挫折,在得不到父母帮助的时候,会依靠回避、隐藏来假装这些问题不存在,或者产生严重的攻击性,变得更加叛逆和不顺从。


即使孩子学会了坚强勇敢,自己战胜经过了所有挑战,顺利完成了成长。但最大的损失是你们互相不再了解,因为她必须摒弃一些细腻的情感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学会让自己接受父母不可能及时在身边的事实。时间一长,这种心理就变成了习惯。


曾经有一个早早离家在外学习的女孩对我说,我知道父母很爱我,也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太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了,我们在感情上怎么也亲近不起来,我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母亲怪我冷淡,我也没有办法。


在最盼望父母在身边的时候,父母没有在身边,缺少了那种随时沟通的习惯,等有些事情时过境迁,真的就来不及了。有些话说多了矫情,说少了得不到重视,最后索性闭嘴不说。当你错过孩子的成长期,你和她之间,只比陌生人多一点血缘的联系。这,才是两代人之间最大的损失。


对孩子来说,耐心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爱。这种陪伴不一定需要你做全职妈妈,即使父母两个人都工作,但每天下班的时候去接孩子,一路上聊天说话,“宝宝今天开心吗?都发生了什么事啊?”晚上回到家里,一家人吃饭、做游戏,她写作业,你们看电视看书,一家人的团圆、喜乐、时刻的守护,都是一种无声的滋养和幸福体验。


而她一个人离开家,自己面对吃饭、睡觉,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这些话谁和她说去,环境再好,没有父母在身边,心理上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一天要说多少话啊,他们有多少心事啊,有些很小很小的事情,都是他们生命中天大的东西,“妈妈,今天我班某某被老师罚站了,可是我觉得老师很不公平呢。”孩子皱着小眉头,仰着脸对着在厨房忙乎地你说,你就得连忙放下手里的锅铲,蹲下身,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呢,宝宝?”他会掰着胖胖的手指,磕磕绊绊地对你讲出自己的理由,你将他抱在自己的膝头,耐心给他说明老师的想法,理顺他的烦恼。


他开心了,跳下自己的膝盖,自己玩去了。


这就是曾经我和儿子的相处片段。分享、倾听、开解,每一天。作为母亲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梳理孩子生命中所有的结,用一把爱的小梳子,细细梳开他小世界中的大烦恼。有人认为这会惯坏孩子,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这样的结果是外面坚强,内里软弱不堪。


真正的爱不会惯坏人,只会叫人活得更勇往无前,因为他心里有一个繁茂的精神家园。


锻炼孩子的独立和坚强,也不能靠早早的扔出去,在她还需要搀扶着行走的时候,你们不能撒开手。在这点上,我赞成你老公的看法,他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助和脆弱,因为他们相像,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敏感人的情感。而太多人,比如今天乐观勇敢的你,都会忘记了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忘记了做孩子的艰辛,按照一个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生活。


这篇文章写得很长,也写得很慢,可能还很乱。但作为一个母亲,我真的希望你们能慎重考虑目前的决定,让孩子太早的离开父母,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培养,这是心理学上已经被验证的理论。有时候,你错过了孩子的童年,就是错过了他们的一生。


孩子会离开自己的父母,我们的教育也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天离开我们。但不能因为要实现这个结果,就干脆直接忽略了过程。即使是英国王室,都是母亲亲力亲为的带孩子,都不会将孩子太早进入国际学校读书。请体会一个小女孩离开家庭的那种恐慌和无助,尽可能还是保持完整家庭生活的形态,这对她很重要,对她的未来也很重要。


阅读原文可以进入我的新书《你配得起更好》京东购买界面。

点击右下角的往期文章可以进入文章分类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