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 |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优质课堂的核心要素

 火烈马 2015-12-19
2008年电影《叫我第一名》之 Bobo当选全美最佳教师

教育教学启示

1、优质课堂的前提是安全,这样学生才愿意待在课堂里,才能集中精力学习。安全的课堂中没有欺负,没有歧视和嘲笑,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能够坦承自己的不足并主动追求发展。

2、教师要对学生怀有高期望并且对学生高标准要求,激发他们内心成功的梦想并让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3、课堂要高效又有趣,这依赖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能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方式授课,有幽默感,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方式丰富又灵活。


4、课堂中充满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关注课堂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积极情感关系,让课堂变得安全又温馨,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归属感。


什么是优质的课堂?

安全与规矩
《叫我第一名》之幼年Bobo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安全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开始。确实,没有什么比创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了,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够好、比较混乱的班级而言。安全是所有人的第一需要,课堂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学生才愿意待在那儿。

在课堂里,安全有以下含义:

1
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在身体或情感上受到威胁或攻击

在一个班级中,可能有几个学生显得比较强硬乃至霸道,如果他们在身体或情感上攻击其他学生,不仅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伤害和恐惧,让学生们害怕待在教室里,害怕到学校,无法安心学习。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们会认为这个班里的规矩是由这些“恶人”制定的,其他正当的、应当遵守的规矩可以被忽视。无疑,这是引起班级混乱很重要的原因。

有时学生受到的攻击还会来自教师,这是最令人失望的。

教师在身体和情感上攻击学生说明教师已无法用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学生,这不符合教师的专业身份,无法实现纳税人对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期望。

教师攻击学生实际上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糟糕的榜样,会引起班级的混乱和不安全感。

2
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因为自己的任何特征而被嘲笑或歧视

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歧视,因为长得不好看、个性不讨人喜欢、不讲卫生、家庭背景不好等等都有可能受到歧视,这确实如曾晓星所说,是“最肮脏的东西”!


一旦歧视在课堂里发生,其结果是很可怕的。歧视往往是多数人在嘲笑少数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优越感,而人本能地害怕成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会因为某个特点而成为被嘲笑的人,于是人人自危,因而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歧视别人的队伍中,以显示自己在主流人群中,这是造成课堂动荡、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充满歧视的环境,每个人都感到危险,都很难生活得自在、有尊严。因此,教师对这样的现象要高度关注,绝对不能允许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因自己的某个特点而被嘲笑、被歧视。


有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嘲笑同学是因为好奇心,对此教师可大大方方地让同学们观察、熟悉同学某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避免学生被嘲笑。


有时教师还要主动引导学生,让他们对弱势学生表达温暖与友善,这也是培养学生善良品质的好机会。


3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里所说的表达不仅指口头言语表达,还包括作文、解数学题、撰写实践性报告、手工制作等等。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对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让他们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学生的很多想法或许显得幼稚、不成熟,但这是他们成长和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教师和家长要尊重乃至欣赏他们的想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要总是用成人的思想去控制学生的想法。这确实让一个小孩子渐渐封闭了自己的心扉,因为她觉得某种表达是不安全的。

4
每一个学生都有犯错误的权利
犯错误、改正错误是每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不犯错误,更不用说一个未成年的学生。

学生犯错误有三种:

第一种是无心之错,对此只需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后果,注意下次不要再犯即可,有时对犯错的学生还要加以安抚,避免其心理压力过大。


第二种是知道规矩而存侥幸心理的犯错,这往往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为什么要冒险犯错,这样的学生就像“中间派”,教师要用温和、鼓励、信任的态度将这样的学生“拉”回来,对此不建议用“高压”的方式,否则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可能反而迫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对头。


第三种是故意犯错,而且态度强硬。这样的学生可能是因为积习,也可能是因为现实的压力和矛盾而犯错。

对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要用强,因为他一定已经做好准备与教师对抗了。教师要认识到这样的学生软弱和自卑的一面,他们很有可能在学业上失败,并且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因而自暴自弃,他们的内心对自己是极度失望的,他们很可能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教师要努力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信心,帮助他们在某一点获得进步或成功,一旦获得一点进步就热情鼓励,培植他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因为自尊而不再或减少犯错。

总之,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知道在犯错误时老师不会放弃他们,也不会歧视他们,这才是学生有勇气改正错误的前提和基础。

5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坦承自己的弱势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方面与他人相比处于劣势,如成绩不好、算数差、运动能力弱、不会画画、唱歌跑调等等。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从事一项活动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获得成功,另一种是避免失败。


获得成功的动机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的努力是朝向这个活动本身的,即使结果失败也能坦然接受;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则出于自我保护,不想让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或者怕丢面子,或者怕被惩罚,这样往往会产生焦虑,失败的结果会给学生很大的打击。


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大大方方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在获得成功的动机的驱动下主动追求发展以获得改进,这样的环境还有助于学生坦然承认并欣赏他人的优势。


而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如,过于强调竞争,学生就会以避免失败的动机学习,表面努力学习,内心却可能憎恨、害怕学习,即使获得成功也不会觉得欣喜,只会松一口气,“好险,没丢脸”,而一旦失败则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因此,在一个安全的课堂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知道,他们对自己的任何不足都不必遮掩,还可以提出来寻求帮助,这样做也不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轻视,相反,坦承自己的不足并且主动改进是值得赞赏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会觉得安全,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不断的改进上。


创建安全的课堂就要设立一定的规矩并且逐步引导学生遵守规矩。规矩绝对不是挂在墙上却没人在乎的东西,而是学生认可的,并且知道这些规矩应该并且可以“保护”他们、让他们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就好像当少数人违反社会公德大家会谴责他们一样,因为这些规矩在保护我们大多数人。

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规矩的价值和积极结果,千万不要制定规矩用来“对付”学生。

期望与高标准
《叫我第一名》之Bobo的教育观

美国的两个年轻人芬博格和莱文创建了KIPP学校(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KIPP学校在美国成功上演了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KIPP学校的生源总体基础很差,但学习成绩提高幅度远远高于当地学区的其他学校(杰伊·马修斯著,李茂译:《每个孩子都爱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KIPP学校八成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95%的学生是黑人或拉美裔人。22个城市的28所KIPP学校的1400个学生,阅读平均成绩的百分位得分从5年级的34上升到7年级的58,数学平均成绩则从44上升到83。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个项目能够让这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取得如此显著的进步。


KIPP学校能做到这样的核心就是“高标准,严要求”。一个孩子因为看电视耽误学习,老师在家访后直接把学生家里的电视机搬走!KIPP学校和家长签署协议——课后增加补习时间,假期也要补习。

这一切为了什么?为了每个孩子的未来!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表达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向学生传递信息——我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得更好。


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个梦醒,想要做得更好,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这个梦想并且能够梦想成真。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表达你对学生的期望。在此我们要提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教师,说这些学生是被他鉴定为很有潜力、天资聪慧的。

教师对此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这个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因此,教师对学生热切的期望能够产生奇迹,教师因为相信学生能成功、能做得更好而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这都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国内,对于一些被组织起来的所谓“差班”,这些班里学生的遭遇中最让人感到难过的是他们失去了老师的期望,他们也失去了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开始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努力。


学生为什么认真地写作业,为什么认真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为什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更加努力,因为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曾经成功过,所以他们会为自己设立一个“标杆”,以此来要求自己。


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这在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经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教师永远不要忽视学生的努力,不要忽视他们取得的哪怕一点点的成功。


通过成功经验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具有迁移和泛化效应,比如,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天赋被他人欣赏,有可能转化成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效能感;学生在物理方面的优势被肯定,这种自信有可能迁移到化学学习中。


根据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树立榜样进行“替代强化”,也是一个表达期望、设定高标准的有效的方法。
替代强化指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比如成语“见贤思齐”,就是替代强化的一种表现。

我给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上课,刚开始有些学生对课后作业也采取应付的态度,我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绝对不批评不认真的作业行为,而是分享、表扬写得认真的作业。

学生们受到“榜样”的激励,他们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实力,甚至能做得更好,后来学生的作业大部分都写得很好,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分享许多我的学生的精彩作业的原因。

高效又有趣
《叫我第一名》之美国地理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

北京二十二中教师孙维刚的学生中有55%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对北京一所生源中等的学校来说,这真是一个奇迹。更重要的是,上顶尖大学只是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一部分,孙维刚对学生人品、个性的培养同样重视,取得的成就同样了不起。《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孙维刚的事迹(《55%只是冰山一角》,《北京青年报》2002年3月10日)。


听孙维刚的课,他可以从小学算术给学生讲到初中代数、高中代数,一直跑到高等数学的边上。他在数学课上融进了物理、历史、军事、哲学、交响乐、唐诗、天文知识。听这样的课,学生们哪里会烦?哪里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


讲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许多老师只选一种方法证明它是正确的即可。但在孙维刚的课上,他却“逼迫”孩子们想出24种证法。可以这样说,在孙维刚的课上,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解答和证明的。


孙维刚的数学课是“三无课”——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孙维刚从不回避升学率,更不回避能有多少人上清华、北大。
他常常说,在现代社会里,大学是一定要上的,而且要上一流的大学。当学生的智力素质提高的时候,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将是必然的副产品。

相反,把学习和中考、高考成绩拴在一起,又不肯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道路,便只能采取“题海”战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我想孙老师的课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效又有趣。高效与有趣就像鸟的一双翅膀,对于优质课堂来说缺一不可。


因此,课堂的高效意味学生所花的学习时间、为此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课堂的有趣意味着我们不但在乎学习的结果,还在乎学习的过程是否愉快。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乐园,他们在游乐园玩一天一定非常疲劳,但他们却乐此不疲,因为前一个疲是身体的疲劳,后一个疲是心理的厌倦。


因此,学习也许是艰苦的,但不应是痛苦的和令人厌倦的。有趣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焕发更强的学习动力,这不但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亲近学习。


如何构建高效与有趣的课堂

1
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打铁还要自身硬,毋庸置疑,在所教的学科领域,教师必须是“专家”,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一般说来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具体的学科知识,二是学科思想方法,三是一般思想方法。

教师自身还应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有较强的观察、记忆、理解、应用与创新能力。

2
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方式授课
教师能深刻把握学科知识当然重要,但教师如何将其进行加工并呈现给学生更重要。

这就好像一个游泳教练往往是游泳运动员出身,因此他们一定有较高的游泳水平,但这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教练,因为他还必须将游泳运动及学习游泳的规律总结出来,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教给他的队员。


在此要提及一个心理学概念——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它指学生当前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组织方式。新知识的学习相当于改变这种结构,这个过程不是教师抹掉学生的知识结构,再将新的知识结构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简单的复制和搬移是没有根基的,这样的知识结构也必然是不稳固的。

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在其已有知识结构上“生长”出新的结构,这样“新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消化并成为其认知结构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这就好像要盖第二层楼,必须先了解第一层楼的结构,进而决定如何将第二层楼盖在第一层楼上。

“打比方”、“举例子”是将所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的重要而又有效的方法。
我的学生,历史学院的马宁,在作业中写道:

在中学阶段,我遇到的所有的历史老师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一般都是照本宣科,死板得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我有时间就会看看,收获不少。高二暑假的时候,袁腾飞老师在《百家讲坛》主讲了“两宋风云”,内容十分有趣。


比如,讲到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和进士科的区别,袁老师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明经科就是填空,子曰什么而时习之,你填一个“学”字就完了。明经好考,所以考上之后也做不了大官。进士就特别不好考,诗词曲赋、时务策、国家大政方针,该不该办奥运,你得写一篇论文。


再比如,讲到清末的主昏臣奸,袁老师便以光绪皇帝每日吃鸡蛋却在鸡蛋价钱上被蒙骗为例:

一个鸡蛋是3文到5文铜钱,结果内务府给皇帝报账说26两银子一个,26两银子是多少个铜钱呀?2000多个铜钱是一两银子,那26两你算算是多少?皇上一天要吃6个要多少钱?26乘以6再乘以2000,然后除以3或者5你算算能买多少个鸡蛋?这些鸡蛋打碎了皇上能在里面游泳!

在这个案例中,袁老师分别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

打比方、举例子的实质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打比方时,新知识和旧知识分别是被参考、对比的两端,而旧知识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比方是恰当的、学生能够理解的,那么新知识借由这个比方就“生长”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了。


学科中的诸多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往往是相当抽象而难以理解的,而举例子通过一件更为具体、学生熟悉的内容给新知识以注解和说明,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3
教师有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机智,是压力和枯燥学习中的调味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欢笑,消减矛盾和冲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善用幽默的教师不仅受人喜爱,还能让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

一个语文老师为了强调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对全班同学说:“一个词用10遍,这个词就会跟随你一辈子。”教室后排的一个女生忽然念叨起来:“谢霆锋、谢霆锋……”

作为一个老师,碰到这种情况你会作何反应?

如果是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可能会和同学们一起哈哈大笑,然后接着该干吗干吗,或者干脆跟学生披露一下自己上学时的偶像。这么一两分钟的小插曲之后,老师和学生们一定会觉得心情焕然一新,接下来的课学生也许更能够集中精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还应该感谢这个女生呢,是她创造了一个让大家轻松一下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幽默细胞,我们在和朋友相处时的幽默、机智同样可以运用在课堂上,前提是你要敞开心扉,把学生也当朋友。


教师还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幽默的灵感,如电视中的访谈和综艺节目,可以比较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和一个蹩脚的主持人,看他们在展现幽默方面有怎样的差别,他们如何与嘉宾互动,如何把握话题的深浅,如何把握节目的节奏等等,这些对提高教师的幽默感一定会有帮助。

4
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徐英杰老师谈到他帮助学生成功的经验时说:

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我认为,兴趣为师,如果是外界强加的,就很难保证学习的效果。

很多学生打游戏成瘾,但是学生玩游戏没我快,我一会儿就能通关,为什么?我也不是真打,是用“作弊器”。学生爱玩什么游戏,我就帮他把游戏打到头,这样他看到了结果自己就觉得没意思了。

然后我问学生,游戏你玩够了,自己编程做个游戏怎么样?学生很感兴趣。游戏中小人上下左右走,怎么走,能不能自己设计?讲编程的时候我就给他们找这类素材让他们编,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编程的思路应用于游戏制作,这样他们做出小游戏后会很有成就感。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爱提出这样的问题:“学这个有什么用?”所以,不管讲什么东西,我都告诉学生,这个以后有什么用。也许有的知识没有直接的用途,但可以为那些以后的应用铺好道。学生就明白了:“哦,现在学这个没用,但以后有用。”


只要讲课的内容能和实践挂钩的,就都和实践联系在一起。

比如讲数制概念,就用游戏“作弊器”的例子;讲电路应用,就让学生做收音机;讲数字电路,就做个万年历;讲集成电路的时候,就做个遥控器。

这些知识课上都讲过,但学生没有实际做过,我就一个一个带,告诉他们这个部件怎么拆怎么放、怎么放静电、怎么摸主板,然后示范、组装、调试。

徐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对这些职校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基础怎样,不管他们现在的行为习惯怎样,他有一个信念,我是他们的老师,我就得想办法让他们学习。


徐老师将学习内容置于游戏、收音机、网站、万年历、遥控器的制作中,让学生通过这些贴近他们生活、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来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个专业厨师不会埋怨顾客不喜欢他自认为美味的菜,顾客凭自己的口味而表达对一道菜的好恶是正常而又合理的,他们没有义务迁就厨师,而厨师则有责任了解并适应顾客的口味。

因此,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每一个专业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效课堂的要素。

5
教学方式丰富而又灵活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视觉有优势,有的学生听觉有优势,有的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有优势。

最有效的学习就是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丰富而又灵活。


情感互动与归属感
《叫我第一名》之同学们为身患癌症的海瑟加油

我们想象一下,把若干优秀老师最成功的教学片断进行整合,做成一个“标准课”,播放给学生看,这是否就是高效的课堂、完美的教学?


我的学生何采莲在作业中深情地回忆了她的高中班主任:

高中时的班主任,同时也是政治老师,我们都叫她小芳姐,因为我们都觉得这样更友爱更亲密。小芳姐在政治课上很有激情,每次政治课她会带一根细长的彩色塑料棒,用来指挥我们。

考试时我们不得不背很多书本知识,她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激起我们的热情,和她一起背书。

作为我们的头儿,她用富于感染力,并且略带幽默的语气,带领我们记忆书本中的重要知识。


相比其他班的政治课,小芳姐的政治课总是吵吵闹闹的,气氛很活跃,同学们也很有激情,一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熟练地记下课上的重点,对政治课我们总是很期待。


小芳姐在班里组织了很多活动。

比如班上有不爱念书的孩子,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会让我们把自己学习上的缺点和学习上的目标写下来,装在玻璃瓶里,并带领全班同学爬山,而且她非要我们去爬天子殿(那座山的顶端有个寺庙),沿路找个“风水宝地”埋了它。她让我们过一阵子去掏出来,看看自己有没有改掉坏习惯,有没有实现目标。

说真的,这个方法还挺管用的,写了自己缺点的同学貌似都觉得有什么把柄落在那座神圣的山上,搞不好哪天被寺庙长老发现了,所以心里都挺虚的,于是想努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整个高中三年,虽然为了高考,学习很辛苦,早七点到晚十点,周六还要上课,暑假也要补课,可是班里的同学们都很愿意学习,喜欢和老师们待在一起,因为小芳姐对我们太好了,她关心我们,信任我们,理解我们,对我们的期望都很高。当时班上的同学除了在学习上竞争以外,还争着赢得小芳姐的“芳心”!

看了这个案例,我们来回答前面的那个问题,高超的教学技术和技巧还不足以构建优质课堂,还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分——情感依附和归属感。


由此可见,教学就好像两个舞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应答”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课堂的进程和品质。

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课堂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积极情感关系,让课堂变得安全又温馨,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归属感,让他们觉得“这就是我的课堂”。

Tips

1、优质课堂的前提是安全,这样学生才愿意待在课堂里,才能集中精力学习。安全的课堂中没有欺负,没有歧视和嘲笑,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能够坦承自己的不足并主动追求发展。

2、教师要对学生怀有高期望并且对学生高标准要求,激发他们内心成功的梦想并让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3、课堂要高效又有趣,这依赖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能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方式授课,有幽默感,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方式丰富又灵活。


4、课堂中充满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关注课堂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积极情感关系,让课堂变得安全又温馨,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归属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