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閑漫的寄語

 百城主人 2015-12-20

           閑漫的寄語

 

近來閑漫,思緒總在回憶中。而這思緒也並沒有穿成一線,多為零散的珠子。一當拾起來用語言穿綴,反倒失了光澤和原有的樸性。語言永遠不及思緒的綿邈活脫,然而在心之靜庭漫燃起一支蠟燭,也會將遙遠而逐漸淡漠的記憶照亮。我想人類在初脫草昧時,他們關心的只是當下,記憶的短暫和實用是產生不了文學和藝術的。也許那時的人才真是心物空空如也。亦即莊子和佛陀言之的“無”。然而,這種無終是一片蒼白。因為它不是心靈意義上的虛靜,虛靜才是人的心靈發展到極致的產物和歸宿,本已帶有禪宗的意味。 

 

從中國古人的宇宙觀看,世間萬物只是一個“動”,即“易”。這是最基本的乾道之理。日月星辰,山川花樹,生死輪回無不是一個動。所謂天地造化,造化一詞所表述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宇宙萬物時時處在“創造”的動態中,又時時處在“物化”的動態中。有造乃有化,有化乃有造,邊造也邊化。正如生與死,死則生,不死則不生,邊死邊生,生生死死無有窮盡。中國道的至健至剛正體現了這個“易”之性理。而《周易》正試圖在天地萬物之運動中去尋求一個相對凝靜的所在,即一個恒常的性理,以便能夠安人安己以致安邦濟世。但是其中的“革”和“既濟”之卦象卻使這個恒常不得安生。因為初吉而終亂,必然打破一切凝靜。而打破一個凝靜,也必然又出現一個新的凝靜而謀求凝靜才是人類心靈的真正歸宿。當然,不管其中經歷了多少湯武革命式的顛簸。《中庸》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大德就是生和造,小德就是隨和順。其相輔相成,不斷演繹。而無論大德小德也只是一個誠和信。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說的這個本就是生,是造也自是仁了。

 

而仁就是愛,即所謂大德敦化,其本質是憂深思遠悲天憫人。一切文學藝術皆因仁愛而創生,人之能夠明德正誼,勞謙勤勉皆緣於這一個仁字。誠然,人的之一切意念都應該是情感的,唯有情感的人生才是真實而富有妙韻的人生。這是自人類以來的常德,雖萬古而不易。當今網路時代所瞻望的唯有一個新字,其愈新愈遠,愈新愈隔,因為日新月異的科技,絕不會瞻顧一個“舊”字而生出些许的懷思。而對舊的遺棄正是對人的情感的冷漠和無知。在當代的人群中,只有稍稍能夠脫離塵網的人,才會在舊的家園徜徉和懷想。這些人偏偏對舊人舊物有舊,且不時翻揀出來以回望歲月。因為這些閑漫的人深知,科學技術或曰現代意義上的生活,並不是安放他們心靈的好所在。那種忙迫的生活節奏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屏障和無謂的困擾科技的發展對於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藝術創造的深度和啟迪。譬如一款新手機的誕生,對於他們來說,所有的機關和用途依然只有一個,發掘得越多越是困惑和紛擾。今天下之人幾乎皆在網中,天下之事須臾而共聞,雖羲皇上人也難以隱其身遁其世。網能網人,其複如之何?誠然,網路之便利實用自不待言,然而正為這實用和便利才不能掩其弊端。一切機巧之心盡生於斯也盡源於斯。其捨本逐末,真是害生呢。

 

人類社會本是情感建築的,沒有情感一切物類都會失去美善的意義。現代科技尤其是互聯網,其直接或間接地削弱了人的情感信任與期待,包括親人朋友的關係。你看,電話與微信順手及之,那裏還有鴻雁傳書般詩意的情感寄託呢。我十年前有一首寫《過雁》的詩,危欄獨倚楚江頭,又見寒鴻過帝州。一自聲光傳遠訊,秋風何處寄離愁。這真是一種深深的文化與情感的失落,無以名狀無以自救。柳宗元在給他的同被貶謫的朋友的詩中寫道:“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紋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實,柳宗元和他的朋友同在越地,卻不能傳書致意。但正是這種阻隔造就了不朽的藝術,同時也深化了情感的仁善意味。人類生活之高貴實在是通過情感藝術表現出來的,至於便利通達只居其次。而今天科學技術的太過求真求快,已將人文藝術擠壓到了罅隙,更何況原子能的發見毀掉的必將是人類自己。

 

誠然,人類是情感的。其生命所投注的無不關情,即仁與愛。正如錢穆先生所言:“西方人的愛,重在未來幸福上,中國人的愛重在過去的情義上。西方人把死交付給上帝,中國人則把死者永遠保藏在自己心中。他們對舊的極回護,極保守。只要一塗上他的記憶面,他總想盡力保存,不使他模糊消失或變色了。這也是一種堅強有力的人生,力量全用在自己內心深處。他並不是對未來不希望,他所希望的偏重在他所回念的,他緊握著過去,做他未來生活的基準。他對過去付以最切摯的真情。只要你一侵入他的記憶,他便把你當做他的生命之一部分,絕不肯放鬆。”錢穆先生一生所恪守的就是這個“舊和情”,真可以說對舊的做到了“極回護”與“極保守”。我在讀錢穆先生的書後,以詩表達了真誠的敬意:一脈昆侖北斗深,孤燈守盡百年心。橫流九派皆西向,猶有松堂抱漢陰。錢穆先生所恪守的也正如婦人亡簪的故事:孔子出遊少源之野,有婦人中澤而哭。孔子使弟子問焉。婦人曰:向者刈耆薪而亡簮,是以哀也。弟子曰:亡簪而何悲苦若是?婦人曰:非傷亡簮也,不忘舊也。這個婦人心中的舊,實在是人情往復勾連之所在。物唯求新,在於其人唯求舊,在乎其情。燕入舊園而識主,人思故鄉而感泣。既往之事無非詩者,味者,人情者。同時我們也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克己復禮的初衷,甚或在夢中也頻頻夢到周公那是怎樣的懷舊之情呢。“鬱鬱乎文哉,我從周。”他的生命的全部情結,都在一個回歸上。而一旦不可歸輒泰山頹圮聖者崩殂

 

我今天寫這些文字,實在是因了一粒散落將近四十年的珠子。早晨我無意中在一本書中發現了一張已經泛黃的紙。這是四十年前我的一位數學老師,批改我的作業後夾在作業本中的。上面端正的寫著一道几何題的解析過程和所需要的全部公式,滿滿一頁紙。老師當時二十五歲,剛剛大學畢業。當時正值文革後期,我十八歲正念中學。因為學習尚好,自然被各科老師歡喜。而都是青春年華,心中的柔情也慢慢潛滋起來。而那時男女的戀情是一種罪惡,更何況是師生。因此日子自是無言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日盼他來上課。在白雪覆蓋的校園甬路上,聽他清脆的腳步聲由遠及近,我的心就會跳蕩起來。而當他一走進來,我就微微低下了頭。只有在他講課時,我們的光才不時地碰到一起。先生的目光似乎在詢問:我這樣講你能聽明白嗎?你是聰明的,你若聽不真切,我的課不就白上了嗎?這也許全然不是愛,因為並沒有言語的半句表達,而後來于漫漫的人生中都各自消失了,甚或不再有期遇的念頭。然而這四十年的時空阻隔並沒有抹掉一種記憶。每當想起這些,一種仁善之心便油然而生。在那個單調冰冷的歲月,有人用雙眸傳遞過溫暖的愛意,這於生命真是一種造化。我的老師現在已經過了古稀之年了,即使他有了兒孫,我想他也不會忘記有個梳著雙辮的女學生,在那個冰冷愚昧的歲月,曾經用雙眸傳遞過溫暖的愛意。誠然,人生真正的愛情,就是將一個人長久地放在心裏。不管是朝夕相處還是歲月暌隔,因為他已然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人類生活正是這千千萬萬個於生命对象的情感投注。【自然包括親情和友情】正是這些投注,構成了真與善的歷史。

 

每一個作為人的個體,其情感投入都會顯現出人所固有的尊嚴和良善,而一當形諸文字也便成了文學。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三不朽,就是將整個人生投入到德行功業和文學中的最高典範。只有將自己安放在千千萬萬人的心中才可以稱之為不朽。孔子孟子,李杜王孟,陸游蘇軾真可說於人類心目中完成了一個最了不起的安放了。而且在人們的心中無限擴大和綿延,千秋萬代,以至無窮,生命的意義正在此呀。自古聖賢達人無不輕視財富看重精神,財富雖是物質的,但那種板滯和虛華只是一種空架子,他實在難以激起生命的靈性。即使有一點點暫時的驚喜,也會轉瞬即逝。佛家是將其看作影像和假像的,只有真正意義上的涅槃才是生命的真相。真的可以說,人的欲念生活是自苦的也是自擾的而且十分的不自在。因此莊子主張知命安命和無為,儒道合璧是中國人最富詩意的生活,它讓人永遠向內追求而不是向外擴張。孟子主張盡心知性,盡性知天,也是一種完全向內的哲學。“其嗜欲深者天機淺。”的確,於物質的過分追求勢必不能安命。《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與祿。這個“否”正與“泰”卦相反。當今之世,物欲橫流,致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皆緣於金錢之欲念。中國的高官們其腐化墮落之原因,都在於只知外拓而不知內省。故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就是說,人生因正道而生活,不是正道只是暫時之倖免。儒家大道昭昭赫赫,“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是的,只要出入由此門戶,就找到了永恆的途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不可不深思之而長用之呀。逸卿201585日於澡雪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