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与幽默

 nizijun 2015-12-21

 
 
 
 
做人与幽默

 

   作者:王学泰


   清代的袁子才(枚),风流倜傥,名噪一时,人称才子,又有"美食家"的雅号,所撰《随园食单》,二百多年来一直被南北勤行的师傅视为枕中秘籍。他曾说:"三年可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真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个叫陶怡云的毛头小伙,不知是不了解随园老人的脾性,还是故意跟他玩笑,竟然给他送了一只瘦骨嶙峋、龙钟萎缩的老鸭。随园欲食恐无味,弃之又可惜,只好将原物奉还,并附一短札,读之令人喷饭:"您所赠送的、题签特地标明的'雏鸭',已经收到,非常高兴。可是仔细审视,名实似乎不符。这位'雏鸭'萎萎缩缩,老态龙钟,一副可怜相,看来它的年龄与老夫差不了许多吧!如果把它烹而食之(真是罪过),不是长了一副像《山海经》中西王母那样的铁齿钢牙,把鸭子如砍树锯木一样嚼碎,恐怕是难以下咽的。如果把它养起来,我又没有吕洞宾返老还童的丹药,鸭子只能日渐其老,真是叫人徒唤奈何了!如果它真是一只'雏鸭',只是像您一样,因为少年老成,才作此龙钟之状。那么,我不能把它视作食物,而应该作为高贵的宾客,以礼相加,更是不敢慢待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公父文伯宴请南宫敬叔,以露赌父为陪客。文伯殷勤地请露赌父食鳖,上席的鳖很小,露赌父以为看不起他,很不高兴,不肯吃,荆:'等它长大了,我再吃吧!'我这里也斗胆学一学露赌父,把'雏鸭'原物奉还,等它投胎转世,我们再吃它如何?"

   奉还赠品是要刺伤对方自尊心的。比袁子才长一辈的少年才子赵执信,十八岁中二甲进士,二十一岁为翰林编修,二十三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真可谓少年得志,前途似锦。可就是因为退还他人赠品,而中途折翼。事情是这样的:给事中黄六鸿家中富有,欲攀附京中名流,进京之时将家乡土特产品与自己诗稿遍送京中名士。赵执信也收到一份,但他看不起这个势利小人,于是答以短简:"土物拜登,大稿璧谢。"意谓土产我收下了,大作奉还。从此,黄恨之入骨。后挟私愤揭发赵执信等人在国丧期间听戏,观看洪异的《长生殿》,于是剧作者洪异连同听众一起下狱。真是:"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其缘起,便是那一封小小的"短简",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我们如果就事论事的话,也不妨说当事双方都缺少点幽默感。

   为人洒脱的袁子才则不然,他用调侃的笔墨写了一封充满幽默、诙谐的书信。信中妙语连珠,谐趣横生,这不仅消除了由于伤及面子而带来的紧张气氛,而且还会使当事人陶怡云忍俊不禁,把不满、隔阂都抛到九霄云外,诙谐、幽默之功力大矣哉!

   古文翻译总难传达出原文的神韵。我们不妨引几句《戏答陶怡云馈鸭》,看一看袁氏的幽默诙谐。信中形容鸭之"老":"其哀葸龙钟之状,乃与老夫年纪相似。"比喻新颖独特,又带有自贬色彩,不由得使对方气消三分。试想当时随园年近耄耋,皤然老叟,萧疏白发,自然与"哀葸"之鸭有相似之处;再联想到老人步履蹒跚,自然亦具鸭步风采,更是令人解颐。原始的笑就是看到对方明显地较自己低劣而发生的,陶怡云也不会例外。且不说鸭子寿数是否能向人看齐,但袁枚既然把它拉到与自己"年纪相似"的地步,可以想见,其筋之韧、其肉之硬、其骨之坚,要吃非得借助于刀锤斧锯不可,于是引出了另一个奇妙比喻:"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俾喉中作锯木声。"读者心目中的西王母多是《汉武帝内传》中与汉武帝谈情说爱的那位,她是位身材适中、容颜绝世的中年美女。而袁子才偏以她原始的凶猛丑陋的老妇形象,"虎齿、蓬发、戴胜、善啸",作为自己的陪衬,亦寓自我嘲讽之意。书信的结尾也与陶生开了个小小玩笑,把"雏鸭"之喻还给对方:"若云真个'雏'也,则与足下相似,仆只好宾礼相加,不敢以食物相待也。"读至此陶怡云即使不满,甚至愤怒,此时亦当瓦解冰消,化为一笑,在欣然接受退回鸭子的同时,说不定再买一只真正的雏鸭作为老鸭的转世替身,重新馈赠给随园老人呢!

   我想做一个受人们欢迎的普通人,应该具有三种品质:一、有点同情心、爱心;二、有点社会责任感;三、有点幽默感。前两点是取得社会接受、人们认同的基本点,后一点是与他人相处的润滑剂。一脸正经、语言乏味,虽然比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要好一些,但对普通人来说,大家还是敬而远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