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与家庭和口乎社会息息相关。儿童的成长必须依靠抚养者,他们的精神生活自然地受到亲缘关系和社会规则的渗透和影响。儿童的这种自然本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着生活的挑战和选择,被认可、肯定和赞许的特点得到保留和发展,而被批评、遭质疑和否定的特点则逐渐被淘汰和放弃,这其中个人特点的保留和放弃,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个体,在成长中也必将带有不同的家庭烙印。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父母的一言一行,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看法、观点和处世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就像是给人的思想和行为打上的“底色”,很难改变。 当一个人步入社会后,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地磨合、冲撞,最终为了适应生活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生活取向的“格式化”。有些人被“格式化”成了问题青年,另一些人则成为了成功人士,还有更多的人,被现实的生活磨平了棱角,放弃了执著,甚至迷失了自我,在无奈抑或自觉地接受着“格式化”的同时,不断影响和渗透着彼此对生活的态度和观念。而这一“格式化”的过程,早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已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视野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一从我们生活的家庭、学校乃至步入社会,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观点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作为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旧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独木桥”的竞争,不仅伤害了太多中国年轻人的智慧与自信,而且还使无数的家庭也在蒙受“比较挫折”和“智力等级”的伤害。在国内,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成绩、分数和班里排位的名次往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老师、家长和社会所认可的唯一标准。正是这种缺乏理性和片面的社会评价,让很多原本很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在成年后被“格式化”为一些平庸无奇、毫无生气的人。 不少人以为,对于工作环境好,工资收入多的“白领”人群来说,似乎个个都应该是心满意足,称心如意了,不会出现抑郁的烦恼。其实并非如此。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作岗位层面也高,经济收入较好的人群,患有抑郁的情况并不低于社会其他人群.从日常的生活消费水准来衡量“白领”人群的生活品质,的确比一般工薪阶层要高,但他们却承受着许多其他的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更大。他们中处于决策层的人需要承担开拓的风险;处于职能层的人需要领悟上司的意图去实现下达的指标;处于独资或合资企业的中方人员需要应对来自文化和思维方式上差异的无形压力。总而言之,他们的工作、生活都有着自己特有的内容和规律,日子并不轻松。著名心理学家雷萨鲁斯指出,日常生活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重大生活事件,另一面是不断的小麻烦。两者的交替出现及叠加的压力,将成为构成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白领”人群来说,注重心理健康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果你经常口腔溃疡、胃溃疡,脱发、失眠等等,甚至桥本氏甲状腺炎,那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抑郁了!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白领患抑郁症的几率增大。一定要注意情绪释放,走出精神困境。深深地被顽固性失眠困扰,每晚在服用镇静催眠药的情况下才能勉强入睡2-3小时,甚至整夜不眠。白日里无精打采、全身乏力、茶饭不思,有时心慌、肌肉颤抖,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生活,痛苦至极时产生过轻生念头。经心理检查,通过焦虑量表测评,患上了焦虑症。诊断后可以服用了抗焦虑药物—帕罗西汀,并配合心理及行为治疗,现在睡前已不再服用镇静催眠药,每晚能睡5-6个小时以上,心慌、乏力症状已消失,每天爬山、健身、购物,忙得不亦乐乎,自己形容是“重生了一回”。其实失眠是焦虑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焦虑性失眠以入睡困难最突出,病人躺在床上之后,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苦恼万分,渴望解决之途。焦虑症多因精神紧张、工作或思想压力大、情绪波动、环境变化等因素而诱发, 21世纪是抑郁的时代 21世纪是抑郁的时代。并非只是玩笑,社会频现的跳楼事件,其主角绝大多数是抑郁症患者。患了抑郁症,就是无欲无望无助。抑郁症患者活着很痛苦,所以在走向死亡时尤其平静。在节奏极快的城市生活中,白领患抑郁症非常普遍,应引起重视。 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一定会在生理上有所反映
心脏病焦虑症患者多有心悸、胸闷、胸痛等心前区不适感,疼痛常是一种部位不固定、持续时间或短或长的钝痛,急性发作时一般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心绞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