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海洋划界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韩中之间的海域过于狭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连按国家最多可以划定200海里(约合370千米)的专属经济区(EEZ),但韩中之间海域最狭窄的地方仅有184海里(约合340千米),即使最宽阔的地方也不到400海里(约合740千米),因此双方可以划定的EEZ存在相当部分的重叠。 于是,双方首先通过渔业协定对两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了调整。以1998年金大中前总统访华为契机,双边在2000年8月达成协议,但当时双方未能确定EEZ边界,韩国也未能将离于岛一带纳入管辖海域范围,因此有批判认为,正是当时的协议结果给中国提供了主张离于岛权力的口实。 当时负责谈判工作的前任农林水产食品部副部长林德培在回忆录中写道“离于岛就在两国暂定为共同管理区域的南方界线下方,稍作努力就可以将其纳入韩国海域范围”,“但即使受到批判,也只能接受这一结果”。 ◆“解决离于岛问题的战略机会” = 相比15年前的2000年韩中进行渔业协定时期,现在的两国关系虽然更加友好,但双边的立场依然还是两条平行线,难以出现交点。首先,韩国主张按照中间线等距离为各海域划界,但中国却考虑到所谓“公平性”,要求把分界线划在更靠近韩国的东边,主张考虑到大陆架、海岸线长度、人口数量和历史背景等因素,这样划界才能体现“公平”。 离于岛问题也是一样。离于岛是一座位于海平面下4.6米的暗礁,根据《国际法》规定,不能称之为领土。但两国却将维持离于岛管辖权视为不亚于领土主权的重大问题。亚洲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金兴圭(音)说“离于岛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空间”,“中国正与日本围绕尖阁列岛(中国名为钓鱼岛)问题进行主权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不会在海洋划界原则问题上单独对韩国做出让步”。 不过,金所长说“目前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正是解决此类复杂搁置问题的一大战略机会”,他预测“双方应该可以通过将离于岛划为非军事地区等方式达成折中协定”。 ◆划界后海域一分为二,捕捞区域将受到影响 = 海洋划界还将带来捕捞区域问题。仁荷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院教授金显洙说“中国非法捕捞的渔船推测共有2万多艘”,“划定海域边界之后,他们的捕捞区域立刻就会消失,因此谈判很难取得进展”。 《国际法》仅规定隔海相望的国家之间应根据“公平解决(equitable solution)”的原则解决国家之间的EEZ划界问题,迄今并无相关确切定论和判例。韩国外交界消息人士表示“以中间线为准,兼顾各种特殊情况,是《国际法》一直以来处理划界问题的一个方向”。 因此,韩国当局者普遍认为,双边的首次会谈结果将停留在确认两国分歧的程度上。韩国外交部当局人士表示“哪怕为了多得500米(海洋边界)也要和对方斗争到底,这就是外交,更何况两国存在如此多重叠区间”,“预计谈判过程中韩国将尽力把边界往西推移,中国则将设法向东推移,谈判进展必然会举步维艰”。 韩国海洋战略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委员尹熙俊(音)表示“不同于南海和东中国海,西海和韩国是中国唯一没有因为主权问题而发生矛盾的地区”,“既然两国首脑都表现出了很大政治决心,预计谈判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顺利进行”。 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 http://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