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详谈:子线长短与鱼吃口(二)
来源“钓鱼之家”
在【大师详谈:子线长短与鱼吃口(一)】一文中,我们讲了通过实验证明子线长短的重要性,今天接着讲子线的不同长度。
目前,有文献记载的脑线长度49.5厘米,以下各种长度的都有,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从养鱼缸实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2厘米脑线的朝天钩,在鱼吞饵时,由于主线碰在鱼鼻子上,或铅坠的阻力,费了很大劲吞到饵的鱼,又警觉地弃饵而逃。
这种朝天钩反应极为灵敏,只要鱼儿触动饵钩,甚至鱼尚未触到饵,仅鱼鼻子撞击,主线就会抖动,往往使人误以为有鱼儿上钩,此时提竿十有八九是空钩,偶尔因钩挂鱼体也有上鱼的。这种高灵敏度的漂砣搭配,没有实用价值。
因为没有脑线的朝天钩,最大的缺点是鲫鱼吞钩困难。为克服此弊,将脑线加长到了3厘米,也常见到钩坠于一体的朝天钩,鱼吞饵后要游走,也因钩坠的阻力,吐饵而去;将脑线加长到5厘米并用空心坠能沿主线自由移动,吞钩弃饵的现象就不见了,送漂反应灵敏。
由此可见,活坠比钩坠一体的朝天钩好得多,脑线最短不要少于5厘米。从实践中发现,短于5厘米的脑线,上鱼的可能性仅有30%;而长于5厘米、短于10厘米的脑线,上鱼率在40~45%之间;49.5厘米的长脑线,其上鱼率约为85%。
相对而言,在无任何障碍物的水域进行垂钓,还是长脑线、双钩为好,只要沉漂或领漂现象出现,提竿十拿九稳能上鱼,同时还能解除短脑线、反应特别灵敏所造成的精神紧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