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思路 | “十三五”环境形势分析

 网上无名馆 2015-12-21

写在前面的话:

日前,《宁波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以下简称《基本思路》),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是党委起草五年规划《建议》的重要参考,是政府编制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在起草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前期研究、深入进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十三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进行了把握、重大命题进行了回应、重大战略进行了谋划。为更好地指导各地区、各领域“十三五”思路谋划和规划起草,现将《基本思路》分三篇予以公布,即环境形势篇、思路目标篇和战略任务篇。受篇幅限制,微信平台仅公布战略任务篇的概要。今天推送第一篇,即环境形势篇。

宁波市“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之环境形势篇

导读

“十三五”时期是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新常态的深变革、大转型和新竞合时期,是宁波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法治宁波建设的攻坚时期。在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基础上,深入研判国内外环境变化、宁波发展阶段特征和未来面临机遇挑战,坚持开放思维、国际视野和宁波视角,坚持问题导向、战略引领和目标指向,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关键举措,为“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纲要》起草提供支撑,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宁波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期

科学分析并准确判断“十三五”时期的内外环境和现实基础、有利条件和风险挑战,是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基础和前提。

(一)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艰难复苏期,多极化和全球化深入推进,产业格局和能源版图深度调整,国际宏观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1.全球经济在分化中艰难复苏。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通过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和结构调整措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欧洲政府债务风险蔓延趋势得到控制,但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步伐迟缓,经济复苏缺乏内生动力。日本通过实施激进的货币宽松和本币贬值政策,经济短期内出现好转,但长期效果有待观察。新兴经济体在复苏中出现分化,印度等经济增速有所加快,俄罗斯经济面临进一步下行风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9%,其中发展中国家为5.4%。“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态势总体趋于稳定,为宁波保持增速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受复苏进程分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影响,我市对外贸易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须在稳固传统欧美市场同时,重点拓展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

2.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以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人、3D打印技术与快速制造、基因技术与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同产业变革融合交汇,新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不断涌现。以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机器人产业计划为代表,主要发达国家加快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新兴经济体加大新技术、新产业培育力度,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低端制造业国际转移新对象国,全球产业分工面临新一轮大调整,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大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产业转型的主导方向。这有利于宁波摆脱全球产业转移旧路径,同步布局前沿高新技术产业,但也会使宁波产业面临先进制造回流、低端制造外迁、高端服务滞后的“多重挤压”局面,亟需嫁接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优势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特色高端服务业,实现产业突围。

3.国际投资贸易规则面临重构。传统多边贸易体制弊端日渐显现,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美国主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力求巩固全球贸易主导地位。欧盟积极通过TTIP、欧盟-加拿大FTA、欧盟-日本FTA等协定谈判,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跨区域贸易体系。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动服务贸易、信息技术等专业性贸易协定谈判,扩大技术性贸易壁垒。区域合作兴起和新游戏规则出现必然抬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进入壁垒和交易成本。宁波作为外向度较高的开放城市,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压力巨大,但也迎来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

4.全球能源新版图正在形成。美国页岩气和致密油资源开发技术实现突破并得到大规模应用,能源自给率有望在2020年提高至85%左右,将深度影响全球能源供需版图和价格体系。全球能源长期供求失衡状况有望缓解,石油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独大局面将会改变,北美全球油气资源生产地位日益突出。发达国家普遍加大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这将导致全球油气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加剧。全球能源版图的上述变化短期内为我国对外能源谈判和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长期来看,随着对外油气依存度不断提高,加之碳排放减量摆上重要国际谈判议程,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压力也将随之加大。宁波作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将使其“两头大、中间小”的石化产业发展格局面临更大的市场变数和外部冲击。

(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随着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新型城镇化“三大红利”逐步释放,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迈入速度中高速、质量中高端、增长新动力的新常态。

1.“三期叠加”影响加深。当前,我国仍受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影响,加之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快速衰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预计“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7%左右。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的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消费增长、科技创新和智力资本,产业结构将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中高端转变。宏观经济政策将向偏重促改革、调结构的供给侧管理转变,财政政策将更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民生保障兜底,货币政策更加突出定向微调和结构优化。宁波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同时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和创新转型。

2.新增长红利逐步释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并正在强势推进,简政放权、财税体制、资本市场、垄断行业等重点领域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落实,创业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制度趋于完善、环境得到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将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高效配置,进一步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宁波要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新型城镇化三大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勇于冲破传统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重塑发展优势。

3.开放格局面临大调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境外投资国、第三大服务贸易大国。为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家提出实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标志、以加快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为主要形式、以自贸区网络为支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争夺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为优化我国经济空间格局,国家提出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以“黄金水道”统筹东中西协调发展,深化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保,打造经济增长新支撑带。在新一轮开放格局大调整中,宁波必须积极争取、主动融入,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与沿带、沿路、沿江城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合作,谋求生成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独特优势,巩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引领地位。

4.城市间竞合日趋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战略深入实施,城市间交通互连、产业合作、要素对接等意愿加强,区域一体化和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但随着改革深入,城市间围绕改革试点、创新要素、未来产业、营商环境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杭州、舟山、义乌等周边城市纷纷获得国家改革“红包”,资源性、政策性竞争正转向制度性、差异化竞争。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全有条件在新一轮竞合中保持优势,但要适应城市群格局变化,以主动姿态对接上海和参与城市群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的战略互动。

(三)宁波转型发展迈入关键期

“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迈上新水平。2014年人均GDP达15996美元,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跃升至世界第5位、大陆第3位,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10年的40.2%攀升至2014年的44.6%;城市化率提高到2014年的70.3%,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2014年收入比缩小至1.82:1;先后启动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2014年全社会R&D占GDP比重提高到2.35%;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四张清单一张网”基本成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国家级试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到2015年,“十二五”规划指标大多能如期完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市加快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十三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原有优势加速弱化、动力衔接不够顺畅、新增长点培育不足、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宁波经济外向度较高,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更大、更持久。“十二五”前四年GDP增速为8.4%,较“十一五”同期(11.7%)明显放缓,下降幅度超过全国,人均GDP、工业增加值、自营进出口总额、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居民消费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难度很大,其中GDP增速预计为8%(预期目标为10%)。“十三五”时期,在国内经济深度调整、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风险加大的宏观背景下,我市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的积极因素不多,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加大。及早适应并引领新常态,是“十三五”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动力转换面临挑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减弱,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增加额从“九五”时期的3400元下降到“十二五”前三年的2400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未能提升,“十二五”前三年为4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营进出口额增幅由2008年的20.1%下降到2014年的4.4%;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缓慢。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同时,人力资本、高新技术、创业创新、制度红利等新增长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未显现,我市仍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艰难转型阶段。

3.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工业大而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宁波工业经济虽以超万亿元的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工业大市之列,但工业增加值率不到20%,“宁波制造”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不足、发展缓慢。为制造业服务的研发设计、商务中介、营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多年徘徊在52%左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渗透,国内先进城市信息经济发展快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增长点,然而我市发展相对缓慢,且未能形成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的良好生态环境。城乡一体化尚未完全实现,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土地利用等制度仍呈二元分割形态。城市、产业空间“单中心、碎片化、垂直型”特征依旧突出,区域和部门发展的“断点、断链、断流”弊端制约严重。

4.要素环境制约加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2013年国土开发强度为18.4%(高于全省11.5%的平均水平),预计“十三五”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约12460公顷,可供给建设用地约5730公顷,建设用海可转约4500公顷,供需缺口仍达2230公顷。环境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严重雾霾天气易发多发,地表水、近岸海域、土壤等污染严重,保持现有发展模式不变,则预计2020年环境综合承载率将由2012年的2.49恶化到2.70。60岁以上户籍人口比重超过20%,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各类领军型、创业型、技能型人才比重相对偏低,严重制约转型步伐。简政放权、职能转变、金融创新、资本市场、民营经济、价格管理等领域改革步伐缓慢,未能有效发挥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创业创新的作用。

5.各种风险矛盾并存。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和融资平台清理规范,使金融系统风险累积加大、财政支出面临压力。受有效需求不足、汇率波动、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经营难、转型难等困境日益加剧,融资难问题仍未解决。在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群众对公平正义、法治信用、公共安全、环境质量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期待增多。过去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的经济风险和社会矛盾,有可能随增速放缓而逐渐显现,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挑战中蕴藏着机遇、问题中暗含着出路,只要坚定改革创新、积极有为,就能化危为机、变中求胜,实现率先转型。

1.新一轮扩大开放增创战略优势的机遇。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调整变化,但经济全球化之势没有变,宁波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在全国开放格局中之的地位作用没有变。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网络等战略,积极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合作,有利于宁波抢抓战略机遇、增创开放新优势,为我市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拓展合作国家、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提供了新契机。

2.市场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的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现代市场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宁波最早推进市场化改革,造就了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精于实业经营的民营企业,具有强烈创业创新精神的广大民众,高度公平透明、开放包容、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敢为人先、务实创新、讲求诚信的商业文化。随着以政府改革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将更加优越,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涌动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掀起新高潮,必将进一步激发宁波发展潜力和后劲。

3.“互联网+”带动产业转型的机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正极大改变现有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社会关系,成为各地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点。据麦肯锡研究,2013-2025年,互联网将推动中国GDP增长率提升0.3-1.0个百分点,2025年产业规模将达14万亿元。“互联网+”加速应用,有利于宁波加快传统优势制造和特色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更有利于直接嫁接新技术和新模式,聚焦领域、超前布局,快速做大跨境电商、智能制造、信息经济、软件服务等产业,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4.新型城市化激发内需潜力的机遇。新型城市化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牵动改革。宁波作为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将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多规融合等方面制度改革,强化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这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海绵城市等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内需动力。

5.率先主动转型赢得先发优势的机遇。宁波作为东部沿海地区,较早遭遇到传统发展模式弊端,也较早认识到转型发展紧迫性。“十二五”以来,大力实施“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三治理一提高”、“四张清单一张网”等转型升级“组合拳”,主动转型在思想认识上已取得一致、在实践中已率先迈开步伐。这些举措的深入实施,为宁波率先转型赢得了先发先动优势,必将激发更大转型升级活力和能量。

综上分析,“十三五”时期,宁波将处于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升级、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向质量提升期转变、从点状倒逼转型向全面主动转型演变的阶段。既面临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自身比较优势弱化、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潜在风险矛盾增多的多重挑战,也面临产业技术变革、国内消费激活、对外开放升级、转型发展先行的重大机遇。坚定改革创新不动摇并一以贯之是唯一选择,只要顺应世界潮流大势,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全方位、大力度、实质性推进转型发展,就能重塑宁波竞争优势、增添发展动力,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本信息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关于我们

“甬城规话”由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和各界智慧、促进工作交流和知识共享,为全力推进“十三五”及中长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inbguihu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