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山体滑坡,谁在装睡?|时事话题

 四面湖山 2015-12-22

山没有动,也并没有强降雨,一场巨大的滑坡事故就这样发生了。这是一场发生在最现代化都市里的“溃坝”。

12月20日11时40分许,深圳光明新区某工业园区附近发生山体滑坡,致22栋楼房被掩埋,涉及15家公司。据现场指挥部9点发布会公布的消息,深圳山体滑坡事件中失联人员总数已经上升到91人。国土资源部官微通报称,初步查明深圳光明新区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人工堆土垮塌的地点属于淤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倒塌。

灾难的情形让人心碎。虽然这场事故仍旧被称为一场“山体滑坡事故”,但这显然已是一场不可能把责任推给山,或推给雨的重大灾难事故。地图显示,在山上的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与山脚居民及工业园区,直线距离仅百余米。“人为受纳场在设立之初就应该经过周密设计”,一位地质专家表示,“堆多高、多大面积和土质等都要在考虑范围之内,盲目堆放就像小孩子玩积木一样,稍不慎就会发生滑坡。”它只能是一场人祸。当此处余泥渣土形成的一个不稳定体,并被不断地堆高,这样的一种“不良地质体”就成为一只日益负重的骆驼,那么等待“最后的一根稻草”就是附近居民埋伏已久的命运。

它甚至不是“突如其来”。报道显示,发生滑坡区域所属的深圳市绿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曾在今年1月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提醒称,项目选址原为红坳采石场,由于采石场开采,造成山体植被严重破坏,弃土任意堆放,开采区形成大面积土壤裸露,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崩塌、滑坡危险,而“挡土坝发生溃坝风险主要是可能对北侧柳溪工业园和混凝土有限公司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了部分应急建议措施。而且检索可知,至少从2013年开始,深圳的一些媒体,已经开始就泥渣“围城”及其隐患问题进行报道。

既然隐患早就存在,那么相关监管方面又是如何应对的?去年10月,红坳村村民曾反映过泥土车偷倒渣土问题。一到晚上9点多,就有很多超载泥头车排队倾倒泥渣,然后还使劲按喇叭,到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也是这样。光明街道办当时回复称,街道执法队表示将加强对该路段的巡查监控力度,进行查处。然而这显然没有杜绝违规倾倒。附近居民表示,除了附近的工程渣土,市区也有很多渣土在这里倾倒,每车收费250元,可倾倒10方土。该处倾倒场晚上倾倒结束之后,白天只有一块绿色的防护网挡住,没有防护措施对堆土进行支护。光明新区安监部门相关负责人也承认,事发原因初步断定是临时渣土受纳场违规作业。

监管失责,正是这场“人祸”的重中之重。在这其中,首先是对于存在城市之中的废弃采石场的管理问题。据媒体报道称,早在2007年的环评报告中,这一采石场就被描述为“无序开采、无规划设计”等等。其次是对于受纳场负荷能力的设计问题。2013年当地媒体就提出,深圳年产2600万方建筑垃圾, 受纳场库容却不足2000万方。最后则是对于受纳场及泥渣倾倒的监管问题。如此所述,垃圾已成围城之势,泥渣早已悬于顶上,但事故受纳场“每车收费250元”,违规作业的情况得不到制止,而当那个不稳定山体愈堆愈高,也没有相关部门对已经被物业公司报告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警示与处理。

不论是环评,还是媒体,或者是物业公司,都曾经不断地在呼喊,然而它们终究没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个装睡的人,正是深圳市的相关监管部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