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华器鉴赏

 RK588 2015-12-22

珐华又可写作“珐花”“法华”,是一种低温釉陶瓷,由琉璃演变而来,它们化学成分与琉璃基本相同,只是所用助熔剂不同,琉璃以铅为助熔剂,珐华则用牙硝做助熔剂。

珐华创于元代,盛于明代,至清代仍有少量烧制。珐华最早是在山西省南部的蒲州阳城、高平和晋城一代烧制,当时常见器型有花瓶、香炉和动物等。此时珐华器只是地方民窑的一个小小的品种,所用胎体皆为陶胎,分为砂胎与缸胎两种,砂胎酥松,缸胎坚细。装饰手法是在修好的胎体上先雕刻花纹图案的轮廓浅条,再用毛笔蘸瓷浆在纹饰轮廓线中堆起凸起的线条,入高温烧成素胎,再在烧好的素胎上按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以蓝、白、黄、紫、绿、孔雀蓝等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器型有瓶、罐、钵等;常见的纹饰有花鸟、云龙、人物等,色彩浓艳,纹饰具有立体感。由于山西所产珐华器的胎为陶胎,再加上烧制年代较早,因此传世的早期珐华器已不多见。

珐华器的烧制工艺与其他陶瓷不同,加上其所具有的艺术视觉效果更为立体直观,在明代时期各地多有仿制,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河北宛平都生产过陶胎珐华器,其中以景德镇所仿珐华最为经典。有史料记载,景德镇于永乐始烧瓷胎珐花器,但迄今尚无确认的实物。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景德镇烧制的珐华器为明宣德年间的作品,造型有瓶、樽、罐、绣墩及透雕盒等。其器以孔雀蓝或匣皮紫釉为地,纹饰凸线内填黄。白、孔雀绿诸色,画面形象生动,色彩艳丽,成化蓝釉碗的堆粉作款工艺即受此影响。珐华器的烧制在成化年间最盛,明中晚期皆有延续。到了清代,珐华制品减少,康熙时珐华器造型均具康熙器型风格,堆花或刻花的纹饰线条都不及明代的圆浑,色彩与明代也略有区别。乾隆时同类器的时代特征更为鲜明,造型、纹饰都因苛求规矩而显拘泥,色釉有浓淡之分,与同期粉彩近似。在清中朝出现了用粉彩仿制珐华的瓷器,在2005年5月份香港佳士得拍卖中,曾有一件清乾隆粉彩仿珐华莲池水禽纹盖罐一对,以2420万港币拍出。在清末、民国时期,珐华器因独特的风格、艳丽的色彩,特别受法国人的垂青。因此,民国时期珐华器被大量仿制,或在旧胎上加彩绘制,但此时的珐华器已失明代珍品浑厚古朴的形象,且胎体过重,色调不够沉着,纹饰堆粉线脊平齐,不及明代圆润,釉面也因作旧作磨而失亮。

明代景德镇所产珐华与山西珐华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山西珐华器的釉色以蓝色、孔雀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色调为主,景德镇珐华器的釉色以黄、绿二色为主。景德镇的珐华器在纹饰上与同期的陶瓷纹饰类似,在制作中由技术高超的工匠立粉填彩,因此景德镇珐华器艺术价值较高,较受藏家欢迎,特别是成化至明晚期的珐华器。成化珐华器上依然带有本朝陶瓷纹饰的特点,纹饰较为素雅。嘉靖朝珐华器也受到同期陶瓷纹饰的影响,多是一些含有道教意义的纹饰,如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珐华八仙纹罐。
目前古玩市场中,珐华器并不常见。在收藏中,许多藏家易把山西产的珐华与琉璃相混,毕竟两者从外观来看十分相近,且都为陶胎。在一级市场中,珐华器数量较少,且大多品相不精而不被人重视。特别是山西产的珐华器因受胎质所限,流传至今的珐华器多品相较差;与之相比,景德镇所产珐华器品相则稍好一些。在拍卖场中,珐华器的身影亦不多见。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珐华器不足40件,多为明代珐华器,且成交率也不高,不足30%,只有11件拍品成交,全部为明代珐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