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三代青花鉴定细节

 天宇楼33 2015-12-22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康熙民窑青花的胎大多重,略感压手,器物圈足底部,常见柴窑烧制形成的棕眼和点状沉积。器物圈足常见敦厚滚圆状。清康熙的棕眼能观察到胎质,而其他各代不具备这个特点。
清康熙后使用快速旋轮修胎,细密旋纹应该从此才有,所以康熙前的瓷器不具备这个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显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康熙民窑青花的胎大多重,略感压手,器物圈足底部,常见柴窑烧制形成的棕眼和点状沉积。器物圈足常见敦厚滚圆状。清康熙的棕眼能观察到胎质,而其他各代不具备这个特点。
清康熙后使用快速旋轮修胎,细密旋纹应该从此才有,所以康熙前的瓷器不具备这个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显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
在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中,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圈足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条刀”仅仅是在清康熙年间才有的。即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用刀具修整内壁。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而用“条刀”修整的瓷坯,会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条刀”仅仅是在清康熙年间才有的。
康熙在位61年,在瓷器鉴定中一般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康熙青花器足在早期传承明末清初的特征,足墙上宽下窄,足际均内外斜削,坡度较大呈尖状,而且足边大多缺损。到中晚期逐渐变成滚圆的泥鳅背状,用手抚摸不如雍正朝制品光滑。
康熙朝在器足上有新的式样,即二层台式足。这种足多用于立体器物,如笔筒等。特点是将足部做成倒置的楼梯状,梯阶切削规整,折角处极为平直,称为硬折角。而赝品的折角处大多较为浑圆。双圈足到雍正时期已无。
康熙青花瓷制作时常留有手指印的纹样,这是康熙青花鉴定的又一个特征。在纹饰上,盛行冰梅纹,山水画习惯用“斧批皴”技法。 这时期出现了一些用象征手法和纹章图案来代替书写的款式,成了一个时代标志,常见的有玉兔子、半月形、灵芝、乔叶、梅花,虽然大部分出自民窑,但相当部分质量甚高。 雍正青花瓷青花发色比康青更纯正一些,画意也更精细,常常不像手工描绘,而像印刷所致;但细看,却能见手工这种描绘的笔触,这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极具欣赏价值。

雍正、乾隆青花瓷较难区别。雍正青花采用的浙江上等青料,加工精细,因而呈色纯真幽静,淡雅匀称,有晕散现象。纹饰上已少见康熙时的人物故事,而多见传统纹饰,如花卉、花鸟、龙凤。乾隆初期的青花瓷与雍正没有多少区别,之后乾隆青花晕散现象渐渐不见了,青花发色也显得更为亮丽一些。从器形上说,前者可能略显轻盈,后者在装饰上更为繁复一些。雍正、乾隆瓷器的表面大都有橘皮纹,底部圈足皆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 目前清三代高仿品不少,鉴定时一定要多种要素齐上,如有一个要素不对就要小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