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礼尚中国
2015-12-22 | 阅:  转:  |  分享 
  
礼尚中国

弘扬传统文化享受幸福人



宽容是礼

容,包容,宽容,有容者,胸怀宽广,能容常人所不能容之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淼无隙,是因其能容纳无数江河水,设若人也能有大海一般的容纳正宽,则能如圣人一般令人高山仰止,心悦诚服。



智慧是礼

智,聪明,见识。孔子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属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论是平凡的人,还是成功人士,都应以仁为基础,以智为主导,这样才能立足于世,成就伟业。



学礼以立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休也。言得事之休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信用有礼

信,诚也。人言也。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段之间、对立阶段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会议纪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祥瑞成礼

祥,福也,吉利之意。《易●系辞》载:“吉事有祥。”祥是一种吉兆,常与瑞组合在一起,祥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又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太平盛世时,常有祥瑞之兆。



祝寿是礼

寿,久也,岁数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是福的内容之一,故常给人祝寿时祝其长命百岁。因而民间除了福星与禄星,也有寿星这样的吉祥大神,三者同样深受世人尊奉,因为人们相信他能主宰人的寿命,保佑世人长寿。



欢喜有礼

喜,乐也,高兴,快乐。人们的愿望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而不是悲哀烦恼,所以便有了喜神,喜神也就是吉祥神,专司喜庆。在传统喜庆吉祥图案中,喜鹊是常见的形象之一,喜鹊到,喜事到,故常有“喜在眼前”、“喜上眉梢”的说法。



孝顺是礼

孝,善事父母者。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尽管时代在变化,但是孝敬父母这一主题却永远不过时,我们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惟有父母慈爱,子女敬顺,兄弟团结,才能真正使家业兴旺。



忠诚是礼

忠,忠厚,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在传统文化中,忠除孝之外的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生活中的我们,虽然不再谈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但是它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对企业、对家庭,对有人,对朋友,依然都应当以忠诚为准则。



善良是礼

良,善也。“温良恭俭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之儒者,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进退有度,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己身。善良好人总是让人易于信任和亲近的,所以也会有最好的回顾。



和善是礼

善指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是华夏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善”之道,在我国有一些基本的准则:处事之道,一心向善;待人之道,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修身之道,首在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当你身处朝堂之上时,则更应该“兼善天下”。



诚恳是礼

诚,信也。《礼纪●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也是人的基本品行。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诚信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品格,因为诚信,我们才会健康向上,因为诚信,事也才能蓬勃发展。



仁爱是礼

仁,亲也。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千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者得民心,可见仁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仁为本,才是做人立业的基础。



祝福是礼

福,一切顺利,幸运。在中国人心目中,“福”是一个吉祥的字眼,对“福”的词义。古人释义多作“富”。《礼祭统》:“福者,备也。”传统吉祥图《百福图》就是古体字各样“福”与“富”字一百个组成,其中“福”即“富”。



和缓是礼

和,平稳,和缓,协调。和则祥,祥必和。致祥之道,全在于心。心平则气和,气和则祥至,祥至则福来。只有“和衷共济”,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从而“天下同归而殊途”,达到一种至善理性的最高境界。



德馨是礼

德,好的品行。“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化的准绳。



忠义是礼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翁”),“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



温和是礼

温,性情柔和。《论语●学而》载:“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良恭谦让”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地准则,温的意思是指温和,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这样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你在工作与交友上都能顺利无阻。



恭敬是礼

恭,敬也,肃敬,谦逊有礼貌。恭作为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标准之一,直到今天依然值得重视。待人恭敬有礼,体现的是你的个人修养,这回让你在与人初次交往时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这样将会为你的成功之路打开便利之门。



节俭是礼

俭,俭约,节省、不浪费。俭朴是一切美德风尚之源、精神生活之本,因为俭朴,人就不会生贪欲之心。《吕氏春秋》说:“富可润屋,德可润身。”所以要想增加个人魅力,还得力行美德,加强修养,俭朴是不可少的一种。



谦让是礼

让,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谦逊是礼

谦,谦让也,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温良恭敬勤俭谦让”这些优秀的品德仍须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继承弘扬,不能学那些血气方刚的冒失鬼,一言不和,怒日而视,捋袖攥拳,挺身而门。结果常会一失足成千古恨,铸成大错,追悔莫及。



敬重是礼

敬,肃也,尊重,有礼貌地封待。《礼纪●曲礼》载“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尊重是一种有心而发的情感,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他人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



酬谢是礼

谢,对别人的帮助或赐于表示感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困难或者不幸时,兴许很快能得到他人热心的帮助。得到他人帮助之后,你自然会想到感谢。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是人之常情。



勤劳是礼

勤,劳也,做事尽力,不偷懒。《易经》里说:“劳谦君子,有终吉。”勤劳朴实的人们,最终一定会有好的回报。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关爱是礼

爱,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人为是人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爱能让你纯洁,也能让你升华,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心中有爱,才不会孤单,才不会迷失。



有善是礼

友,同志为友,相好,互相亲爱。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真正的友爱是心灵世界的感应,是生命不断的给予。



慈爱是礼

慈,爱也,仁爱和善之意。《道德经》云:“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衡之。”慈爱是一份善意、一种仁慈的觉知,慈爱是一种富有创建性的健康力量,它能抵御故意的影响,让人不怨恨、不害怕。



庄雅是礼

雅,正也,正确,合乎规范。《苟子●荣辱》:“君子安雅。”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君子温文有礼,为人处事合乎规范,令人敬仰。这是古代君子的道德标准。现代社会的人也应以此为外世准则,雅而好礼,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欢乐是礼

乐,喜悦,愉快。《论语●学而》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快乐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快乐只需我们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都笑笑,每时都快乐,那么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谨慎是礼

谨,慎也,含有郑重、恭敬之意。慎重小心曰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敬慎的态度处理细小的问题,不轻率忘动,待实际恰好时,再采取适宜的做法,这正是圣人之举。



彬彬有礼

彬彬,文质备也,文雅的样子。彬彬有礼,常用来形容文雅有礼貌的人。彬彬有礼是一种基本的待人礼节,它会为你赢来良好的印象分,也会赢得他人的尊敬。尤其是在职场上,无论你的职务多么高,礼貌待人是起码的素质,这会让你赢得上司的赏识,下属的尊敬以及客户的信赖。



朴实是礼

朴,质也,本质,本性。《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其实,人的阅历一多,无法不变得事故圆滑,社会生活的巨大洪流裹,人们之间的思想情感总难免磕碰,终会使人封藏角秃,城府日深。难得明白,更难得糊涂;难得老成,更难得纯朴;难得谨慎,更难得疏狂。



宽厚是礼

厚,宽容,待人诚恳。《管子●形势解》:“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宽厚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宽厚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一种信仰和一种境界,宽厚之心待人,这也是我们做人的行为规范之一,要以德报怨,要心胸宽阔。



贤明是礼

贤,多才也,有德行,多才能。《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达。可久则贤人之德,可有别贤人之业。”中国古来将有德有才之人曰贤士,即满腹经纶,道德言行台于圣哲之言者。以贤士为楷模,学其为人处事,则自己离贤德不远矣。



胸宽是礼

宽,度量宽宏,宽厚。宽者,能容人。《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传:宽能容众。”待人宽厚的人,善于与各种不同工作方法和个性特点的人在一起工作并建立较为融洽、亲密的关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较为很重要的意义。



恳切是礼

恳,信也,真诚,至诚曰恳。诚恳的态度是后天养成的,也是一种天性使然,诚恳不可以伪装,要求个人气质的真实流露。诚恳的人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愿意为别人的问题提出中肯而切实的建议,从不高傲自满,是诚恳的特点。



忠勇是礼

勇,气也,有胆量,敢做。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爱,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只要心胸昭然坦荡,人生便没有什么可恐惧的。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吉祥有礼

吉,善也。吉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字典解释吉是“好、善、贤、美、有利的、幸福”的意思。行事要选好日子,叫做挑选吉日良辰;结婚的礼服,叫做吉服;逢年过节要说吉利话,为人送吉祥。吉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寓意了世人最真诚最美好的祝愿。



讲理是礼

理,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有句俗话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中国人是讲道理的,无论是国与国相处,还是人与人交往,都要以理为基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世道如何艰难,理都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



刚正是礼

刚,坚也,硬,坚强,与“柔”相对。刚正,为人刚正,不看老天爷的风向,不察权贵者的脸色,秉以辩事,敢说敢为。做一个刚正的人不易,能做到刚正不阿,便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正直是礼

直,正见也,公正,正义。《尚书●洪范》:“无反无侧,王道正商。”蔡沉集传:“正直,不偏邪也。”正直,不容半点雕琢与伪饰,不怕流言与暗箭,它是信仰和自然涌勤,是人格的自我锻冶。凭着正直的风骨,青春才阳刚永恒,靠正直的坚韧,人生才能抗压防折。



慈惠是礼

惠,仁也,恩,好处。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的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都是人类的美德,慈惠是做人的本分。



宽恕是礼

恕,仁也,原谅,宽容。恕属中国儒家伦理范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推己发人,如人之心。就是说,我们要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不愿意的东西强加给他人。



严明是礼

明,睿智。《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这句话是的意思是,你了解别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才是高明的。



贞毅是礼

毅,有决也,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刚强正直;毅,果决有毅力;木,诚实本分;讷,不善言辞”。孔子认为,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君子品行端正,果断坚毅。



通达是礼

达,得到显要的地位。《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君子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祥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明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是去仁义,所以安祥自得;显得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讷言是礼

讷,言难也,不善于讲话,说话迟钝。《论语●裹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是言辞谨慎而行动敏捷的,比起夸夸其谈,老子也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个观点就是在今天也不过时,少说多做,也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



敏捷是礼

敏,疾电,迅速,灵活。《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在辩事情上敏捷。慎于言,在说话上谨慎。用现代的话来说,君子就应当少说多做。孔子还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真诚是礼

真,本性,本原。真是不虚妄,不做作,以本性待人,真诚而热情。真诚即真实诚恳,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真诚能够使我们广结善缘,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缔造幸福美满的人生。



顺从是礼

顺,循也,服从,不违背。《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孝顺原意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来意思变得狭隘了一点,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悌友是礼

悌,善兄弟也,敬爱兄长,引申为顺从长上。“善兄弟”者,则是指弟对兄恭敬,而兄对弟也应该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就是要尊长爱幼,不仅是自己的兄弟,也要爱护他人,当这个世界人人都相互友爱了,社会就和谐了。



和谐是礼

谐,和也,和,配合相当。谐和是社会生存、延续的定律、契约;与和谐的概念一样,表达了物质、世界存在的平衡状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戚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







献花(0)
+1
(本文系黄君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