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观相术

 老刘tdrhg 2015-12-22

中国古代的观相术

——浅析相(学)术的“神”与“奇”

 

    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延伸一些话题,讲一些同学们较“感冒”的古代学术——譬如观相术,就是过去观人、识人的学问。有如一次给大家讲到——例如投缘,从面相上看,怎样才可以看得出两个人的缘分是否更深一些?古人认为——眉眼相象,就是说这两个人的眼睛和眉毛长的非常接近,几近于相似。再深入些说,比如双眼皮对双眼皮,单眼皮对单眼皮,眼型非常相象等。这里要幽大家一默的,此处所报告的是古人提供的经验,是否可靠以及如何参考,这全凭大家的智商了,大家听了我韩某人的课,如果认为和相处的人有所不对,或回去就和男友、女友分了,将来如果伤心得流眼泪,是没有人为你擦鼻涕的。这套相人的学术,由于长期不登大雅之堂而又充斥于社会;由于不是普学而又显得几分神秘;由于它解答的是人自身的问题而又能惹起大家的好奇——一直以来,不可否认——相术一直是一个许许多多人都试图去发掘去释疑的话题。不经意中给大家聊了这个话题,几位同学便“不依不饶”,要求给他们再深入地讲一下。这下倒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一则自己非江湖术士,二则自己真的也不懂这方面的学术。在这里,只能是把自己书斋里的那点经验拿出来,贡献给同学们。

    观相(学)术,许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手笔

  古代有一本相书,叫《麻衣神相》,大家都熟悉的。据传,北宋时有个叫钱若水的,曾到华山求访陈抟。学哲学的都知道陈抟这个人,是宋初的一位道士,字图南,是道家学术的一位代表人物。钱若水访陈抟,有一位麻衣道者为他相面。钱若水当时当然也是位名人,编撰过《太宗实录》,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后人每有相法的学术都托名于麻衣。在《麻衣神相》里,多处有传为是陈抟的著述。他如《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魏人刘邵所作。刘邵初为尚书郎,后赐爵。他博学多闻,著作很多,有《皇览》、《新律》、《人物志》等。又如《冰鉴》,是被誉为清代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作的,现在看来,曾国藩也是个有文韬武略的人物。

    观相(学)术,是古人识人、相人经验的总结。

  历史上传下来的识人观相的著述是挺多的,如《水镜神相》、《衡真》、《神相铁关刀》、《冰鉴》、《太清神鉴》、《人物志》等等。这类学术,我们姑且称它为杂家学术,正是这个杂家文化,影响我们的民间社会非常之深刻。如观相术,即相法,相传以来,根据它的传习以及影响的层面,后世直至现代,有文人知识分子把它划分为“江湖派”和“书房派”——如果可以这样划分的话——在此我们不作学术层面的讨论。江湖一派,一个明显的特征,它主要是用来谋生的。书房一派,纯粹是知识阶层的或赏玩、或探究、或致用。综观两派学说,江湖派重“奇”,书房派则重“神”。如明代袁珙(柳庄)在所著的《柳庄神相》中认为——以“奇”为贵。称在古代传说中,黄帝生有一副龙颜;尧帝身高八尺,眉分八彩;舜帝的眼睛是重瞳;颛顼载牛而出;禹的耳朵有三个漏洞;皋陶生有马口;孔子反羽。另外还有帝喾、周公、武王、商汤等,即古人称为的十二圣者,他们都有异于常人之相。这里的异即为奇,奇相也就是贵相。亦如在《衡真》、《神相全编》等书中也多有对奇骨、奇相这种“奇”之论述。在我国文化,或在我们文人的趣味里,对“神”的赏识、探究、阐发——可谓爱之有加。象我们的书法艺术,就有神品、妙品等之区分。绘画艺术,更是以重神似而区别于西方绘画艺术的扬形似。同样,在相(学)术里,书斋一派也是强调对“神”的究涉与发扬。如在《人物志》中有曰:“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刘邵认为,一个人淡定自若的神情、或说是素质最为可贵,这种气质和神情是修之于内而显现于外的个人的神采。又:“夫色见于貌,所谓徵神。徵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他说,精神显现于形貌,就象一个人的情感从眼睛向外流露。因而说,仁,是眼的精气凝聚,看起来诚实而忠厚。勇,是胆的精气凝聚,看起来则会目光炯炯,强烈有力。“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所以说,事物产生有其形貌,形貌又相应地体现于内在的精神,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对人对物则可以穷理尽性知晓其概略了。

    《冰鉴》一书,可谓是文人知识分子学以致用的经典之作。“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曾国藩在其著述里,开篇就把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相人(学)术中提到一个认识的高度。“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曾国藩所谓的神,不仅仅是指其精神,更主要的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个性、意志、学识、修养、气质、风度等等,往往会通过其言谈举止、行为动作等“神”和“态”——尤其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孟子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指的也是这个道理。把握住了一个人的神态,进而,再从其自然常态里去辩识个人的具体动机和趣味。曾国藩这种从神识入手兼及其余的鉴人学术,在其《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里多有表述,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来赏究一下。

    古代的观相(学)术,也多有伪作与糟粕。

  不唯这类著述中有,大凡古代的文化书籍里,多有伪作与糟粕之处。如《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们知道作者的情感立场是贬曹扬刘的,曹操这个不凡的人物被作者糟蹋得一塌糊涂。曹孟德奸是奸了些,但我们看看《三国志》就会知道,在曹阿瞒奸的背后,使得他的大名得以传世的,是他能够让后人佩服的武略事功和不朽文章。刘备这个靠哭鼻子得天下的人物,我们看到却是那只鳞片爪的文事武功。然而就是他,也被作者描绘成有手可过膝的一副奇相。又如《史记》中对刘邦的肖像描述,这个生来可能就是龙种的无赖也有一副奇相,使他还是市井布衣时就让老丈人对他另眼看待。但是,根据现代人对《史记》的研究,那种刻划,或许正是司马夫子对他的一种反讽。人世间,人怕出名猪怕壮,举凡人有了名,总会有攀龙附凤者聚之。一个人或一本书有了点名气,总会有人来傍的。诚然,我们也看到,有人托名或化名著述文章,也不能完全就认为是为了个人出风头,不能排除有让有心得的东西得以流传的初衷,尽管这种心得或有待商榷。

    观相(学)术是一门管理学。

  管理学的概念肇起于西学,其实,这类学术在我们的文化典籍里早就有记述了。相学或相法,能否成为现代管理学的一部分而拿来参考——仅就个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东学(或说是汉学)与西学交融、消化……并不断被创新的今天,相学应该能走进人们的视野登上大雅之堂,而不应该是一个再被质疑的话题。事如——当韩国已经成功地把端午祭在联合国申遗,当韩国针灸标准正试图取代中国而成为世界标准时,当他们举国上下正在把风水学在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继续申遗时,如果再不开创性地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不就有点迂了吗。在西方,诸如“人的形体语言”这类观人识人的著作,从学人的书斋里也得以应用了。但是,他们这类学术的丰富性与深刻性,远不如我们的文化典库里来的精当。如《人物志》的问世,当初刘邵奉诏编撰《皇览》,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古文化典籍,包括察人识人的著述,就写出了《人物志》这本品鉴人物的著作。《人物志》的问世,最初曾是为统治阶级察举用人和品鉴人才而用的。它如《冰鉴》,曾国藩这个人,政治上,他几乎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事功上,他硬是把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推翻了再来;历世之深、经验之多非常人能及。他携卷从戎,铿锵一生,结识的人、提拔的人、指挥的人——从他的论述里可以看出,谙于识人、察人是他一生得意之处,曾国藩把这套管理学——相法,一生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

 

    综观这里认为的书房派和江湖派的相法观念,所谓奇,是形之所论述所发展的一种极致。所谓神,也兼有对形的强调,不可偏于一隅的。现代学人研究古代的相法——如南怀瑾先生认为,真正的相法,是眉毛、眼睛、鼻子等都不看的,主要看一个人处世的方法和条理。如曾国藩认为: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涵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这种观点,在《冰鉴》里比比皆是。如现代人所总结的,态度决定一切。这个态度,就是处世的方法。又如,“细节决定成败”,怎样对待细节,每个人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不同的,这种态度和方法的不同,也决定了事物的成败差异和一个人未来的差异。不难看出,古人的相法并不是那么神秘,无非是种经验的积累罢了。同时,相学思想也不是机械呆板而一层不变的。古人说,相由心生,心能转相,相随心转。如古人认为,一个人积累阴德,面相上就会出现阴鸷纹,“阴阳纹现,必主儿孙富贵。”人有先天相,也要看到有后天相的一面。曾国藩所说谦卑涵容、心存济物等就是相随心转的道理。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同时,也不能过于泥古,一切学识,都要从实践历练中、从更阔视野的观察探究中得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