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文化资本论
2015-12-22 | 阅:  转:  |  分享 
  
大文化资本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



借助资本的力量,中国文化产业正经历跨越式发展。

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产业的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中,诞生很多创新的机会,或者说创业的机会。或许未来在一些大公司里面,都会有一个崭新的职位——首席文化官。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少不了金融的支持,文化企业腾飞需要借力资本市场的翅膀。实现文化产业和金融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先导作用,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等需求,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已成为业内共同的话题。一方面目前国内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相关投融资的“游戏规则”正在塑造和形成中。另一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深入完善。正如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相关负责人所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今后十到二十年间仍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毫无疑问,对金融机构而言,文化产业新商业模式、新企业的出现,也同时诞生了新的投资机会。

施俊玲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深入完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预计在今后10到20年间仍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国家统计局8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长高6.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已经达到3.48%,按照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0.2%,而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达5.5%。

面对这组逐渐增长的数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判断,预计中国文化产业在今后10到20年间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9月26日,在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施俊玲表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

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很多因素,近年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与金融的融合。“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开始,我们就致力于推动文化金融合作,特别是在2010年九部委文件出台后,文化金融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施俊玲说,“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深入完善。”

首先,融资规模屡创新高。施俊玲谈到,近年来,文化部先后与中国进出口行国家开发行、中国银行(2.80,0.01,0.36%)、中国工商银行(3.85,0.01,0.26%)等十家银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政策引导功能,与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的主动性结合,开拓了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公共渠道,各合作银行机构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各类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其次,文化产业直接融资进展顺利。施俊玲表示,以文化产业融资为代表的工作顺利启动,标志着文化企业优化融资结构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012年3月文化部联合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正式启动文化企业融资融券,债券融资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文化产业和金融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广。

第三,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产业,多种融资方式为文化企业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提供了方便。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调整,其他产业资金出现流向文化产业的趋势。在文化产业间接融资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纷纷涌现,很多传统企业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如万达集团进军娱乐、演艺等文化产业领域。

第四,探索融资保障机制。启动保险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同时认定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微博]公司等三家文化产业试点保险公司,推出了演艺活动财产保险、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险等11个为文化产业量身订作的试点险种,其中大部分开发完成的试点险种已经投入市场。之后又确定了保险重点项目110个,涉及企业76家,保险金额5349.26万元,实现文化产业风险531.94亿元。

第五,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逐步成熟。近年来,一批经营稳定、管理成熟和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1年4月为科学引导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设文化企业境内上市资源储备库,及时掌握优秀文化企业的上市意愿和进展情况,并联合沪深交易所等部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化企业上市培训。建立辅导和推荐机制,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批次格局,为企业上市融资打下了基础,截止2012年在上海深圳交易所公开上市的文化企业已达77家,总市值达到2059亿元。

施俊玲表示,今后将更深入地研究资本市场规则与文化产业成长规律的结合点,将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红利更多的惠及成长壮大中的文化企业,进一步推动文化金融广泛深入的合作。

一是深入探索文化企业与金融结合的规律、渠道,扩大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串联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全链条,鼓励各类机构积极参与文化企业,推动实现银行、保险、债券多方面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经营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专业机构和团队,在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的同时跟进文化金融服务。

二是推动文化金融与相关政策的结合,注重将文化金融工作与现行的国家经济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相结合,注重扶持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使国家已有的法规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到文化产业上。

三是推动财政进一步支持文化金融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一起研究财政资金,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提高贷款贴息等手段和效益,研究建立文化经营实验区等创新型工作。

四是推动文化企业练好内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施俊玲表示,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业,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动力。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时代机遇,顺应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以更加开拓的视野,更加丰富的手段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新局面,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本刊记者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刘昼让文化插上资本的翅膀

9月26日,在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达晨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发表了“让文化插上资本的翅膀”主题演讲。他表示,文化企业腾飞需要借力资本市场的翅膀。“文化加金融”会越来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达晨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文

达晨创投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文化传媒行业的同洲电子(12.14,-1.06,-8.03%),2006年同洲电子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成为全流通后第一家由创投投资上市的公司。

达晨创投成立到今天为止投资了200家企业,其中有1/3,大概70家,都跟文化有关,也是投资文化最多的一家PE机构。大家所熟悉的A股市场上的蓝色光标(58.580,-3.28,-5.30%)、中南传媒(11.98,-1.02,-7.85%)等上市公司都是达晨投资的,他们也同时是资本市场涨幅比较好的公司。

谈到文化资本联姻,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投资大有可为,文化产业政策走进春天里,政策对文化的支持是史无前例的。政策的支持应该从多方面来看,特别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也正式发布。在政策支持下,文化行业大有可为。

在十二五末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6万亿元,年平均增长超过21%,可以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站在了国家的高度。文化产业总的来看是一个朝阳行业,在西方国家它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2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占GDP比值为3.48%,而同期的美国、日本、韩国分别占到24%、10%、7%。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产业差距还很大。差距大也同时意味着机遇。因此从差距来看,我们感觉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这是第一点,政策走进春天了。

第二,文化企业腾飞需要借力资本市场的翅膀。文化消费与文化投资作为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一个是拉力,一个是驱动力,在文化产业当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没有发达的文化市场,就不可能有文化产品。

对社会资本进入的政策限制,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发展的特点来看,文化传媒企业,总体来说,传统的文化产业,比如报纸、电视等等,企业规模是偏小的,轻资产商业模式都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投资风险还是挺大的。这些风险导致一些文化项目高投入,未必得到高回报,银行也很难评价文化产业的价值,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很难获得传统金融的支持。因此,私募基金就可以满足文化企业融资的需求。其实到现在为止,中国文化基金有110家,金额1300多亿元。达晨在2010年专门成立了文化基金30亿元,投资了影视、旅游等行业,这些年我们也看到,文化加金融这个趋势越来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总之,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的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风格的任务更加迫切,资本对文化的支持可让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好更快。

第三,新技术引领文化消费升级,文化企业跨界成趋势。大家都知道,二级市场自2007年一直比较低迷,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来,假设投资文化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也会赚不少钱,这是资本市场中最闪光的一个亮点。像华谊兄弟(31.880,-3.54,-9.99%)、蓝色光标等公司的股价超历史的新高,是源于政策层面的信息升级,或者技术层面互联网迅速的崛起,是文化产业内在的逻辑。我们认为,新技术的发展是引领本次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也节节攀升,说明什么?实际上中国太需要文化,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延伸出来就是我们的文化。作为文化投资的参与者,不管从历史责任,还是发展的方向都是我们应该担当的责任。特别在二级市场,我们看到这些公司市值增长也是非常快的——蓝色光标市值从上市30亿元,现在涨到250亿元;中青宝(38.280,-4.25,-9.99%)由上市20亿元,上涨到现在的105亿元;华谊兄弟市值现在是400多亿元。事实上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跨界合作也会越来越成为行业的趋势。我们认为跨界合作是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一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引领电视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在文化领域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互联网公司大力进入电视领域。国内的电视终端层出不穷,这给所谓的TV的发展带来新鲜的空气,国外的谷歌[微博]、ipad、TV到国内的乐视、小米、百度[微博]、爱奇艺[微博]电视、阿里巴巴[微博]智能电视等涌现出新的模式。当然传统电视产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可以说新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探索。毫无疑问,对我们创投机构来说,这些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新模式企业的出现,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新机会。

当前总体来说,国家政策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文化企业要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善于利用资本的力量抓住做强做大的机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投机构也会进一步努力为文化企业的成功插上资本翅膀。(本刊记者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董梁为文化产业加上金融引擎,创新是关键

9月26日,在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副总裁董梁发表了“为文化产业加上金融引擎,创新是关键”主题演讲。他表示,要解决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创新是一个核心问题。

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副总裁董梁/文

文化产业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黄金产业,很多学者把文化产业誉为最后一块可能会带来超高收益的蛋糕。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欧美国家的支柱产业,为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事情要做,业内已达成共识的是,大家都认为文化产业和金融需要高度融合。

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已成为业内共同的话题。根据我多年在文化领域的投资经验来看,要实现文化产业和金融的高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件事情特别重要,这就是创新。

这个创新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自身的创新,也不是简单的金融工具的创新,而是指在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上面,需要有高度密集的、全方位的创新。目前,要解决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创新是一个核心问题、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金融与文化的融合也不会太好,最终的结果是文化产业发展也不会太给力。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本质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内在需求和本质属性。文化产业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它本身的创意性。所有的文化产业到最后都是依赖于有形的资产,给人创造出满足文化需求的产品,这个是带有非常大创新性的。第二,我们谈文化产业,而不是单纯地讲文化事业,这个特性决定了必须要创新。没有文化,就谈不上有内涵,没有金融,就谈不上有产业。在这个基础上,文化产业吸引了很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其中。

文化产业过去五到十年的发展,有三个特点非常值得一提:

第一是产业链形态多样化。如果去看生产制造行业,它可能会在几十年之后才出现变化,但是文化产业的变化特别快。比如,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横向产业;以艺术品等为代表的纵向产业。这几种模式下看到的产业,不是大家熟悉的,很简单就能够梳理出来的,这是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状况决定了产业的前景。

国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以点带面的连同效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协调创新是实现新形势下文化产业转型时期的需要。文化产业是高度复杂、高度变化的,所以中间创新要求特别多,这不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生产制造行业的特点,与服务业的典型特点非常相似。

第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兼容性与渗透性。任何产业形态都可以有文化内涵,如餐饮文化、汽车文化、家具文化。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扩展空间就会变得很大。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科技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如果说创意的创新是文化产业的自身驱动,那么科技的创新就是助推文化产业的载体的驱动。以数字技术为例,数字技术的进入,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整体升级的强大力量。文化产业跟其他的行业、其他的产业都有高度的融合。

最后,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一枚硬币永远会有两面,有巨大机会的同时,永远有巨大的挑战,这个巨大的挑战就是风险。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性的一个特色产业,该风险集中体现在是否能被大众接受。任何文化产品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成名,比如大家玩“愤怒的小鸟”这个游戏,没有人想到它会流传这么广;反之文化产品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任何以创意创新为发展内涵的产业都有这个特点。我想强调的是,这个风险意味着变化,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要创新,要面对挑战,这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典型特点。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更高的风险,也有更高的回报,正因为这些特点导致有投资意向的投资主体都是处在观望状态,社会资本进入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建立起市场化、多元化,使企业能够真正规避风险的投融资机制。

所以,我认为解决目前所有的问题,促进文化产业共同的发展,抓住文化产业和金融高度的融合最需要创新。

创新到底需要什么

怎么创新?创新需要什么?创新的基础是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真正的融合。

我想分享三个观点:

第一,要在产业链中切入资本面。中国文化产业目前总体看偏小、偏弱,龙头企业小,因为没有资金做不大,做不强。文化产业还有自身的特点,不少文化产业是少抵押,高风险,各种担保公司对它的支持目前也是比较弱的。现在整个金融工具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并不是太好。而如果熟悉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人士会发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达到一定高点后,整个行业开始做一件事情,就是深度融入产业的发展。金融的毛和产业的皮开始黏在一起,不再是两张皮了,这是业态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也是文化产业未来发生、发展、存在的基础。

第二,创投等新型金融工具要全面提升其介入整合文化产业的能力。创意投资也好,私募股权投资也好,区别于其他的金融工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其一,它跟企业的捆绑最紧密,企业的好坏、企业的生死、企业的未来跟它直接相关。其二,它的方式有高度的灵活性,因为灵活的安排就可能适合企业发展,可能找到更贴近企业发展的解决方案,这是它最主要的特点。私募股权投资在拥有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全面提升介入及整合文化产业的能力,这决定了它是否能和文化产业高度融合。其中,三个能力是最重要的:较强的行业研究能力;增值服务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只有拥有这三种能力,才能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做好准备。

第三,关于怎么做到融合?私募股权机构自身也要创新,才能推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刚才讲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有形的少,无形的多,怎么设计出来拥有很好的灵活性,且能够符合这一特点的金融工具,来真正解决问题,就是私募股权机构要做的一件事。

这里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知道私募股权机构发展的都很快,谁都不能否认,突然有一天大家发现基金做得很大时,能退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现在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在退出方面就要求把文化企业的业务模式做好。

最后简单说一下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一些做法。我们在文化产业方面历史上也有不少投资,三年前我们发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基金,目前这个基金也投了几十个项目。围绕着这个基金我们做的投资,一是进行产业布局;第二,紧扣三大趋势,把握了三个机会——传统传媒企业的改制、传统文化产业升级的机会、新技术推动下的萌芽发展。

总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刚刚开始,但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下,文化产业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本刊记者根据会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化投融资体系再探索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少不了金融的支持。金融资本进入文化是大势所趋,是中国社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必需。

文化金融的概念逐渐成形并浮出水面。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少不了金融的支持。实现文化产业和金融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先导作用,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投资、交易、风险管理等需求,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9月26日,第二届“中国文化资本大会”——新文化(47.260,-5.24,-9.98%)新金融:文化投融资体系在探索主题论坛上,众多嘉宾表示,随着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发展和成熟,文化金融也必将成为搞活文化企业这盘棋的关键所在,并成为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

在文化产业发达的美欧日等国家与地区,文化金融体系已成为支撑文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和产品开发销售的最主要工具。在国内,虽然文化金融的概念只是眉目初现,但与文化产业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科技产业体系中,科技金融现已经运作得风生水起并成为科技产业的新引擎。

虽然目前国内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相关投融资的“游戏规则”正在塑造和形成中。文化产业自身特殊性亦决定着必须在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而文化金融即是创新的途径,更是创新的关键环节。

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文化与金融融合需要一体两翼

文化应当与金融相融合,实现一体两翼的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做好环境和服务,搭建平台,为文化投资领域发展的这些机构提供更好的政策方面的支持、环境的支持、产业的支持。徐汇区按照上海市文化产业的分类有近万家科技企业,有一些小企业正在快速成长,比如儿童游戏企业淘米,三个创始人用了三年的时间,从300万元起家做到3亿元,最后在美国上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资金参与,能够把更多小企业做大。

上海徐汇区一直非常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区域来讲,我们正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从大的产业背景来讲,徐汇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去年约150亿元,占GDP比重达14.7%。比例是比较高,但是基数不是特别大。目前有600多家相关机构。

上海徐汇区借助世博会这样一个大背景,把最核心的一块8.4公里长、7.4平方公里的区域定为徐汇区的滨江,起名为西岸,我们希望把这个空间打造成为文化地标,将传媒产业、艺术品产业高度集聚起来。今天是第二届文化资本大会,第三届如果能够在上海,很希望能够在黄浦江边召开这样的会议,欢迎投资机构关注上海,关注徐汇区,非常希望在政策服务和支持方面,根据我们产业的需求来营造这样好的环境,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区。

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裁万晓芳:为文化产业做好专业服务——聚焦、融入、创新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是少不了金融的支持,我非常认同文化与金融要高度融合的观点。民生银行以事业部的体制,来做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也体现了这么一种理念。因为事业部是一级经营管理,也就是用专门的团队来为文化产业提供专业的服务。

怎样做好对文化产业专门的服务呢?一共有三点:要聚焦、要融入、要创新。

聚焦——民生银行的事业部体制,能够解决聚焦的问题。因为不像一般的分行形式,各行各业都做。事业部就是专业做文化产业,其他的都不做。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理解文化产业中的这些企业运行的特点和盈利模式。经过这样一种专门对接的服务,能够更好认知企业的核心价值。

文化产业中的企业,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质,但是谁敢去投资呢?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中,轻资产只是这些企业的一个特点,不是弱点。对于银行来讲,怎么去选择优质的企业?我们一般看这个企业的核心团队、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只要这个企业的盈利模式相对清晰,未来具备还本付息的现金流,我们就可以给他融资,不要一说轻资产就忽略它,而是要认识它的特点,规避它可能预见的风险。银行如果有一个事业部体制,去专门研究这个行业,能够解决聚焦的问题,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认识更深刻,服务会更好。

融入——不管是VC/PE,还是银行,都要将金融与文化深度融合。我们虽然以事业部的形式对文化产业的客户进行了更好的研究,但也替代不了文化产业内的专家,所以融入也是必须的。

创新——聚焦、融入之后,必须创新。因为传统商业银行无法对接文化产业的需求,传统的商业银行要看企业的资产实力、历史业绩,而文化产业的特点就是轻资产,相对风险高。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还在从文化事业转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其真正的商业模式也在探讨当中,所以必须要创新。这种创新一是在产品上创新,比如说我们现在除了贷款传统的之外,还会广泛采用基金、理财产品、信托等金融工具去进行服务。二是在理念上创新,贷款在资金的用途上受到较多限制,银行又是属于分业经营的行业,要接受较为严格的政策监管。但是理念可以吸收,比如说可以采用在基金、信托,或者是资产管理行业中新型金融工具的一些理念,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京演集团副总经理李龙吟:财政直接投资无法成就文化产业

金融资本进入文化是大势所趋,是中国社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必需。用财政的钱直接投给文化产业有一个问题,政府财政的钱是纳税人的钱,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拿它来拍电影、拍电视、演戏是有问题的,所以由政府的钱投文化成不了产业。

政府资金投入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越来越严谨。从立项开始,报交市文化局,再由到市财政局评估,到市财政局的科教文处再审,交回评估小组。这样下来,市场时机早过去了。

财政资金不直接进入到产业里面,但可以通过银行、中介机构、基金来进行投资。我认为这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最有前途的方式。

民营资本和政府财政的区别就在于,资源本身产生不了供给,是市场需求产生供给。了解市场的人,会做市场的人,研究出供给在哪儿,知道钱花出去后,怎么收回来,这样的金融资本和文化结合才是有意义。金融机构投资文化企业,想做成产业的时候,不要看它有多少资本,有多少能人,或者后边有多大资产的体量,应该看这个项目有没有人能把它卖出去,这是最重要的。通过花钱是形成不了市场的,要把钱赚回来才能形成市场。

达晨创投合伙人齐慎:推动并购整合促成机构退出

达晨创投与文化产业的渊源是非常深的,涉猎的文化范围比较广,会去关注整个市场的机会,尤其是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甚至一些新旧媒体融合的现象。

今年,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基本没什么涨幅,但是文化板块指数从去年12月底的590点,到现在的1700点,增加了2倍多。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上是被认同的。之所以涨,实际上是因为文化产业出现了新的业态,有一些新的机会。

如何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投资机构的成功退出?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蓝色光标是做公关品牌的公司,我们2008年投资了这个企业,现在已经成为创业板的一个标杆企业。它的市值目前已经接近300亿元,当初投的时候市值是7.7亿元,增加了40倍。我们当初投资时它的收入只有4000万元,到去年它的利润已经达到了2.7亿元,这家企业第一是依靠内部增长,第二是跟资本市场对接之后,通过资本市场的优势,不断并购一些与其产业相关的公司,到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并购8家公司。在这个过程中,达晨首先是通过资本推动,促成它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次,我们保持跟企业的充分沟通,在管理和治理结构的完善、资本运作等多方面提出我们的专业经验,帮助它实现资本与产业的完美结合。最后,利用我们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布局,推动企业通过我们资源的整合,不断进行并购,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七弦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北区副总经理吴澍:资本为文化企业带来四大助力

资本可以为文化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助力。第一,能更好地提升文化企业的资本理念。在我们刚开始接触一些文化企业,包括影视公司、传媒公司、创意类型的公司、动漫类型的公司时,大家对资本是没有感觉的。他们想,自己是一个创意团队,自己的钱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一定要去贷款,或者谋求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的帮助。后来是看到行业中,他们的竞争对手资源和人脉比较多,才对资本有了非常深的体会。很多影视公司、传媒公司的老总说,我们现在没有钱,行业规模就做不起来。可见,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在资本方面的理念获得了极大提升。

第二个方面,对于高端人才的引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文化产业尤其是演艺传媒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非常低,我们甚至都听说过不到1000元的月薪资水平。这种薪资水平没有办法吸引更高端的人才进入,所以,资本的流入实际上也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方面,使得文化企业的内控、内部管理规范和财务管理规范提高了一个档次。我曾经看过一家影视公司,如果所有的财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范都按照上市公司标准来做的话,没有多少利润。资本如果考虑到退出问题,还是需要提升文化企业在管理上的规范程度。

第四个方面,资本进入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整合和产业集中化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大部分都比较弱、比较小、比较分散,而现在一些上市公司对文化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可能也会有并购的需求。资本的出现,对文化产业集中化和产业的整合会有很大的帮助。

文化并购扩张之路

由“内生”发展走向“外延”扩张,文化企业亦步亦趋。成功的并购能使文化企业呈现“滚雪球”式的发展,然而,并购“消化不良”和“排异反应”随时可能发生。两个企业的“磨合”需要时间和智慧,更要看彼此的方向是否一致,并购最核心的还是人的整合。

接踵而至的文化产业并购事件在文化产业界引发震荡,也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文化板块的新热点。

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国内并购的案例达到了400多起,其中文化企业达到30多起,表现非常抢眼。这些并购是概念炒作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是跑马圈地式地盲目扩张还是酝酿已久的战略布局?尽管对并购的认识还有诸多分歧,但可以形成共识的是:通过并购,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雄心和战略清晰可见。在9月26日“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众多嘉宾纷纷表示,文化产业并购才刚刚开始。这其间,文化产业基金及各大金融机构,在推动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方面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

文化产业并购刚刚开始

“文化产业不仅是中国,美国的华尔街纽交所对中国的文化企业也是非常关注。”FAB精彩集团董事长张鸿成表示,而前两年,美国人并不看好中国的概念股。

“现在文化产业并购才刚刚开始,未来三年中国会出现市值800亿到1000亿元的公司。”东方花旗证券传媒与科技组主管张亚波一语中的。

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争议由来已久。在中科招商执行副总裁于小云看来,大家讲文化概念时是大文化的概念,包括文化传媒甚至是与其相关的硬件设备领域,“如果是按这个定义算的话,视讯都应该算是文化产业了,但是纯粹的文化企业来讲的话,应该说比较偏向于这种精神层面的、娱乐层面的这样一类企业,像影视公司、演艺公司,才是文化企业。”

无论怎样划分,并不影响文化产业的火爆。并购的领域拓展了,涵盖游戏、传媒、电影院线、广告、网络视频、影视剧制作、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并呈现出向深度产业整合的发展态势。

文化企业现在并购市场这么火,于小云认为,更大程度还是因为IPO不能开闸。

不过,张亚波表示了不同观点。“不要觉得IPO重新开闸,并购这个事情就会淡下去。IPO停顿只是一个诱因,而不是根本的原因。通常大家会认为很多公司为了寻求出路来做IPO,这是表面的用意。”在张亚波看来,当一些上市公司从小公司跃升到中型公司,并购必然会纳入它的范围。

汉能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小兵则用三个关键词文化产业并购风潮缘由进行概括。第一个是定位。赵小兵曾经做过华谊兄弟上市的财务顾问,“当时我说,上市以后是一个影视公司,还是一个娱乐集团,这是定位的问题。”显然,如果单纯定位于一个影视公司,可以有电视、电视剧、电影、经纪公司,在这方面做强做大;但是如果目标是成为一个娱乐集团,要做的功课则更多。这方面,达晨投资的蓝色光标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模板,其上市时仅是一个公关公司,但通过并购来丰富自己的业务线,目前已成为中国一个最大的传播集团,这是并购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变化。

第二个关键词是垄断。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剧变就是国内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市值从几十亿元到了几百亿元,在国外上市的BAT公司从几十亿美元攀升到了几百上千亿美元,成为世界级的公司。“那么,当他们变成巨无霸的时候,他们会谋求对所有产业链上的布局进行积极的投资,并且资金非常充足,这种垄断会对未来的中小企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威慑力和压力,让并购必须进行。”赵小兵说。

第三就是融合。一个出版公司能不能并购一个游戏公司?湖南上市的天舟文化(35.100,-3.81,-9.79%)就并购了一个游戏公司。这是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姑且不论,但是我们看到TMT领域的融合越来越明显了。“如果你的业态是一个传统文化传媒公司,不向综合性的媒体资源集团进发的话,你以后必将继续面对这个问题。”赵小兵表示,这三点是文化传媒的并购从今天开始会持续若干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并购核心人的整合

由“内生”发展走向“外延”扩张,文化企业亦步亦趋。成功的并购能使文化企业呈现“滚雪球”式的发展,然而,并购之路很难一帆风顺,“消化不良”和“排异反应”随时可能发生。两个企业的“磨合”需要时间和智慧,更要看彼此的方向是否一致。

“怎么把一个轻资产公司,收购后还能保证它的激情与创造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华泰联合证券投行部董事总经理陈志杰操作过很多并购案例,他表示,文化企业本身都有一个特点——轻资产,主要依赖于人,这就给并购增加了很多难度。“比如说在估值方面,其实所有的企业估值都低于人的估值,从估值模型上是非常复杂的。另外,整合上也非常复杂,把人留住是非常关键的,如何能让职业经理人敬业、尽责是非常难的。”

“并购最核心的还是人的整合。”建银文化基金首席投资官王楠深表赞同。她表示,这其中不仅是标的公司和创始人的整合,还涉及核心团队的整合。“团队和团队之间的整合是否能够成功是决定这个并购案例是否能成功的关键要素,真正结果会怎么样,可能是要等到三四年之后,看这些人是否愿意跟并购方一起走下去。”

“文化企业并购最难的点在于什么?在于公司价值识别,而公司价值识别的关键在于人。怎么去看人,企业家会比我们看得更准,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在支付形式上可以做一些安排。”张亚波说。

“其实交易价格工具是其次,重要的是要让门当户对的,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来。所以并购过程中特别强调对于人的激励,包括文化的协同、文化的认同。”陈志杰表示。

在此方面,北京美意互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利峰正亲身经历。5月13日,华谊嘉信(31.220,-3.47,-10.00%)在停牌两个月之后,终于对外公布并购方案。预案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北京美意互通70%股权。“我们从一开始创业,一个小团队经历了大概四年的时间从无到有,最后被上市公司所收购。是拿VC的钱不断地去融资,还是直接跟上市公司去合作,这要看团队的文化、决策力,甚至创业者本人的风格。我们与上市公司的接触也就半年时间,所以更多的融合还在后面更长的时间里。”王利峰表示。

当然,文化产业并购后还要解决诸如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结构等众多问题,才能呈现出1+1大于2的效益。

“现在并购的这些案例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我觉得也可能需要几年之后才会看得清楚。”王楠表示。

并购趋势战略纵横

“并购火爆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整个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并购额已经达到150多亿美元,今年肯定是超过了这个数字。”王楠表示。

通过并购能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从点到面,再从量变到质变,从粗放到科学,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无疑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再上新台阶。而政策的扶持加上转型的内生动力,让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活跃度逐渐提升,而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链延伸。

在王楠分析看来,目前市场的主要并购分为三类:战略性的,必须要占领这个业务领域,价格不是考虑因素;还有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横向策略的尤以上市传媒类公司为主,此方面很多也是由创投投资机构所推动。“传媒领域尤其像影视行业,很难把它简单地提高成量产的,因为任何一个好的创意,明年就没有了,没有持续性,所以这是上市公司横向并购的一个原因。”王楠说。

不过,对于横向并购,他并不推崇:“华谊兄弟并购一个同样做影视的企业,无非就是今年拍三部电影,明年拍五部电影,但是如果它并购的是上下游,比如并购的是经纪人业务、渠道、传播媒体,可能就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这才是企业并购真正的用意。现在我们看到资本市场很多的并购更多地局限在利润、销售额方面简单的叠加,为的就是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骗取股民的钱。”

显然,在他看来,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整合是比较稳妥的方式。此种方式,美国好莱坞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现在,国内上市公司也有这种成功的雏形。

“从投资并购来说,跨界、互补、互联网化是目前所呈现的主要特点。”电广传媒(17.27,-1.92,-10.01%)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马美宏同样认为。“现在很多行业有新的信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彻底打破了,像三网融合,还有很多的互联网企业生产盒子,电视机厂商也搞智能电视搞软件,做应用,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业务战略性发展主要是抢占位置,补足短板,像百度收购了91就属于战略性收购。未来文化产业投资也好,发展也好,必须要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互联网化。”

哪些业务可以支撑起中国的公司,在东方花旗证券研究里,第一是以广告营销核心为业主,第二以影视广电为业主,第三,以出版发行为业主。“这些类型公司中一些上市公司有一些这样的雏形,但是从业务分布角度来讲,还有非常多要做的事情。比如说中国在影视领域有没有可能出现内容和渠道都能够打通的企业,能不能有效地像美国一样把电视网、广播网的内容结合起来,我们目前觉得新的内容机会可能会发生在互联网领域,也就说网络视频跟内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出版行业,传统出版包括图书、报刊、杂志,有没有可能像国外一样进入到教育培训,进入到信息服务这个领域,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潜力的方向。”张亚波表示。事实上张亚波所接触到的上市公司已经在谈这个事情。

内容or渠道谁更有机会?

文化产业靠技术、创意模式来驱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上游内容提供商到下游传播渠道、智能终端,都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VC/PE如何把握制度变革与技术变革的双重机遇?

中国文化产业处于体制变革与技术变革的风口浪尖,一方面倾力于自身的革故鼎新,另一方面也受到新技术浪潮的巨大冲击。

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参与者如何面对内容板块的格局变化?如何应对传播渠道的激烈竞争?资本如何助力文化产业的此轮涅槃?

众多VC/PE的一线投资人从内容和渠道两个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孕育的新投资机会。

内容板块迎来大时代

“内容板块正在迎来一个大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副总裁钟文明表示,在文化领域,两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第一个趋势,是监管部门对于内容尺度的把握会越来越宽,而不是越来越紧,这使得很多符合时代趋势的内容会发展起来。第二个趋势,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变革,使得以前那些不能产生商业价值的内容,价值放得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人普遍认为,内容板块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星杉基金主管合伙人刘扬新就认为,过去三年,中国文化产业出现的大井喷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

复星文化产业集团董事总经理钱中华将文化内容与互联网的结合分为了两大流派,一大流派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分发和营销平台,第二大流派则是利用互联网和受众的变化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他认为这两大流派都会带来一些投资机会,但就他个人而言,更看中产品和服务创新。因为利用互联网作为分发平台,门槛不够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机会。而互联网时代真正的变革是在用户和渠道改变之后,消费者行为方式变了,所以内容工艺要进行充分的创新。

他将电影与游戏进行了对比,指出电影在与新媒体结合上面没有什么创新,更多是自然增长。2001年,电影和网游都是10亿元的市场规模,但今天网游已经达到了700亿元左右的规模,电影才是200亿元。其中,制片公司能拿到的就是三分之一,约60亿-70亿元,再考虑到巨大的投入,这个行业没什么可值得投资的。而游戏业,从单机游戏、PC游戏、页游、手游,从服务付费到服务免费、道具收费,产品服务不断创新,所以游戏才获得比电影更多更好的增长,投资机会比比皆是。真正要投一个有质量的、颠覆性的、伟大的公司,更多的不是在渠道和营销创新,更多的是在产品和服务创新。

而从投资角度来看,广东省文化产业基金副总经理王胜军认为,内容的生产方面,量会越来越大,但会呈现出分散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目前的内容生产格局势必会改变,对其投资仍需谨慎。内容的整合方面,譬如内容平台方面,则有投资机会。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谢娜看好三个投资方向:一是如同盛大文学[微博]一样的内容平台,投资人可以看一看是否还有其他的细分领域,能有类似公司存在。二是能把制作、发行、营销整合起来的内容制作公司。第三则是跨平台企业,可以既做图书,又做动漫、游戏、影视等等,这也是一个方向。

松禾资本华北区总经理汤旭东指出,传统内容,如图书出版、电影、动漫的衍生品的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其次,海外模式引入中国后,如果还适合中国观众的特点,这其中也有很多投资机会。第三,微电影、微视频是他特别看好的一个板块。

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副总裁周晓栋则认为,要投资文化内容板块,首先要关注趋势。电影行业从2004年只有十几亿元的票房,到现在近200亿元票房,不仅仅是因为内容制作的好,而是因为院线有一个这么大的播放渠道。所以投资人看内容制造商对渠道的趋势是要做判断的,要了解下游到底有多宽广。第二,模式非常重要,同样是一个视频内容的分发,包括有视频网站、有手机电视、有电视台。电视台的盈利是很大的,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的水平不能相比。手游制作的精美度和难度其实和早期电脑上的游戏没有这么大区别,为什么手游会这么成功?爆发力这么强?是跟模式有关的,游戏开发后,每个使用者下载一个手游,编辑成本是零,而编辑收入却是不断翻番的。

传播渠道引发大竞争

文化产业的传播渠道纷繁复杂,发展状态也各异。传统渠道中,新华书店正在转型;有线网络正在整合;电视台还没有转制,仍在体系内;电影院也处于整合前夕,行业状况不错。新兴渠道中,互联网格局已定,只剩下一些垂直渠道的机会;移动互联网市场更大;围绕“盒子”的争夺更是精彩纷呈。各方参与者在传播渠道上的竞争与博弈异常激烈。

钟文明认为,这种局面下,两类公司有望异军突起:一类是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能够坚持自己,发挥自己最大优势的企业。比如小米,比如专门做牌照的公司,专门做网络优化的公司。另一类是能够跨产业链的公司。这种公司对它的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做内容,还要有牌照运营,有网络、终端,还有客服,但这种企业凤毛麟角。他觉得,渠道花的力气比内容还要大。在线下,他试图寻找行业趋势不错,有整合机会的渠道。在线上,他试图找到空间更大,能够实现产业变革,甚或拥有细分渠道的公司。

相对于内容,王胜军更看好渠道方面的机会。在他看来,渠道未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另外一个是“专”。他更看好“专”这个方向,因为在“大”的方向上,随着渠道不断增大,风险会增大;而且,大了之后,社会上的资本会增多,资本一旦能获得相对丰厚的利润,竞相进入,竞争也会更为激烈。但是做“专”,光有创意也是不行的。从投资方向上,他更看好有专业性,针对特定人群、特定消费者、拥有专业内容的渠道。

钱中华把渠道区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用户获取内容和服务的渠道。比如电视、报纸、电台等。第二种,是运营商获得用户的渠道。前者主要受到TMT发展的影响,传统的比如报纸今年上半年的收入数据惨不忍睹,国内非常知名的报业集团亏的比比皆是。而电视和盒子比报纸更复杂,其核心是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市场和科技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在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渠道将是新兴媒体,这是不争的趋势。抱残守缺、坚持传统模式是没有用的,新兴媒体必然前途光明。后者的渠道已经相当丰富,各种各样的专业平台都有,如91那样的模式会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流。像电影领域,这两年做得较好的光线传媒(47.880,-5.32,-10.00%),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非常好的利用了院线网络的趋势,而且背后还会充分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挖掘,充分服务用户,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运营商为中心。

投资机会也分为两种,一个是文化服务的渠道,传统的像咖啡馆、实景演出不会有太大的创新,但是凡是能够数字化的东西一定要有创新,创新中孕育着机会。第二个,是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用户渠道的能力,拥有网络营销能力的公司。

童玮亮则在探寻,在文化产业中,是否会出现一种演进,从特别基础的需求出发,延伸出来新的渠道。他言及自己投资互联网的经验,互联网行业中,几个大的渠道,都是从最基础的角度出发做一个产品。比如91当时是帮助那些越狱的苹果手机,回过头来发展线上的渠道。线下来看,电影院满足的基础需求就是看电影,超市或百货书店满足的基本需求就是购物。不同类型的超市中,711满足的是便捷,沃尔玛满足的是广泛。但文化产业的线下渠道怎样创新发展,仍是他持续关注的话题。

谢娜认为创新的渠道最终会胜出,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来说。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新渠道,即便不会是100%,但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渠道,因为传播成本比较低,用户获取内容从难易程度来讲会比较容易。

她谈到最近业内的热点——围绕“盒子”的争夺。“为什么大家都在做盒子?实际是在争取客厅里面的入口。过去大家传播同样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以前一定是通过电视台,去央视、地方卫视,现在不一定,我们会选择去优酷、去爱奇艺,甚至以后我就直接放在这个盒子里面。”在她看来,这种创新对渠道而言是革命性的。

周晓栋也对“盒子”十分关注,但他也指出这个领域的发展受到政策较为严格的制约。他认为小米盒子和乐视盒子,其实就是OTT终端。谈及跨平台的盒子,其实这个行业能够投资的标的首先就不多。因为盒子其实是动了原来广电体系的奶酪。广电是通过有线网络占领着电视这个终端,互联网公司是通过互联网占据这个终端。

“这个盒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可以把互联网通过盒子接到电视里面去。那样广电整个体系就没办法控制电视屏幕究竟在放什么。”他透露,大家看到的小米盒子、乐视盒子,其背后的牌照管制是非常严格的,现在所有的盒子都是跟广电体系的一家公司合作的。而且盒子的数量是被控制的,在互联网企业申请牌照时,对OTT盒子的数量有限制,每一个硬件都有一个号。

周晓栋认为,对投资人来说,OTT盒子,包括小米盒子、乐视盒子在内,它的用户的体验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同时在这个领域里,广电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某一天一家民营公司想做这个东西,绕过了广电,只要它一收紧,面临的风险就很大。”所以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第一个要有跨平台的整合能力,不仅仅是一个OTT盒子,还要有自己的手机视频等等。第二,一定是跟广电公司有强有力的合作,这类公司风险会比较小一点。

对话大产业大投资文化旅游与创意园区

一系列特色产业园区正加速形成。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同时文化旅游项目投资也日益火爆。城市创意产业园有哪些投资机会?

方泉(《融资中国》杂志总编辑):旅游产业是已经有多年的老产业,但是我们重点要谈的是文化旅游。什么叫文化旅游,我的直观感觉是,比如说去黄山,可能更多的是自然旅游、传统旅游,但如果去安徽红村,更多的就是文化旅游,突出的不是自然景观,而是那儿的徽商文化,所以我们谈文化旅游投资机会的时候,更多的是谈它文化的主题架构。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有很多园区,但是文化产业园区,是这几年形成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际上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在文化主题下谈园区发展建设和投资机会。

顾宇(内蒙古东汇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刚才主持人讲到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我记得有专家曾经讲过,文化本身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由于资本的注入,通过高科技的附加值,把它变为一种产业,创造出产品,并且把这个产品推销出去,形成一个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才是一个整体的核心。

那么,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跟旅游产业相结合。实际上文化跟旅游是密不可分,我们的这个产业园是以契丹辽文化为主题。大家知道近千年的契丹文化的发祥地、中心地都在内蒙古赤峰市。既然是搞产业园,我们首先是梳理文化元素,梳理处理以后,通过一些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其中比如说我们投资了两个多亿,现在正在拍40集的电视剧,正在启动阶段,包括斯琴高娃在内的多位著名影星都加盟其中。契丹民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它首先在中国实现了一国两制,同时又建立了北方草原的第一个城堡式的工程,创造了契丹的文字,等等这些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已经构建了现在我们做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既然做投资,自然要考虑回报,现在我们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全国很多的文化产业投资当中,特别是在政府主导的一些文化产业当中,往往不计成本,不计投入,有些城市人口总共加起来全市全地区的人加起来100多万,在市区里面搞一个大型的产业园,最后只能变成空城。以内蒙为例,旅游旺季只有四五个月,所以大量的时间八个月都是属于淡季,那么在设计产业的时候怎么去设计它,作为我们投资人来讲,应该考虑这一点。所以在文化和旅游结合方面,一方面注重产业产品的开发,通过文化的整合做产品开发;第二个要对市民消费起到拉动作用。以契丹城为例,我们做了世界上第一个以契丹辽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也是我们电视剧当中所用的影视城,从契丹一个原始的部落到最后变成部落联盟,到最后建成帝国,都是一个完美的展示。我们参考了横店、无锡影视城,他们往往建完以后,都是以影视剧制作为主题,将来还反复地进行拍摄。我们则把这些影视城做成一个生产加工的车间,联合四五家的街道办事处,把一些闲散劳动力集中起来,让他们在这里面加工生产,这样游客来了也可以进行互动,另外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做一些契丹的服饰、乐器、兵器等。另外像影像制品、动漫制品也做了开发。通过旅游集散地的打造,将园区形成一个涵盖吃住行等多元化要素,既有为旅游集散地服务的,还有像餐饮、美食城,也有为当地老百姓服务、拉动地方消费的,还有购物城、艺术之都,像画廊、美术馆、艺术品拍卖行,形成了一个对接的平台。

此外还有演出,就是演艺这块,我们自己成立了150人的演艺团,把当地的文化元素整合在一起,到了淡季将这些节目到各地巡回演出,把当地的文化传播出去。把契丹辽文化元素与现代相结合,我们做到了成本最低化,做到了公摊面积最小可、用面积最大,最后能够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

韩树凡(中关村(6.62,-0.45,-6.36%)科技园区雍和宫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东城园的文化产业也可以说包罗万象,基本上这九大类,没有在这儿找不着的,比如说艺术品交易有保利、嘉德;比如说演艺有三大剧院联盟;移动互联网应该说也很发达。

实际上布局园区从2006年开始,但是我们遇到了非常难的问题,七年间我们一栋高楼没有建起来,在中心区寸土寸金,不得已给我们挤进了北京的胡同,其实只有东西城楼,特中心的那些地方,我们把它当作新的引入公司的巢,用了三到四年的时间,每年引入了近千家文化创意型的公司。

从两年前,我们加紧胡同的建设,把它连成线,连成片。应该说我们未来推动的是一个文化经纪人、旅游经纪人,他们不仅要到我们园区做深度旅游,他们恐怕还要深入我们的企业,这就是我们的推动,我们也在不断去创造一些投投融资平台。

杨秋萍(上海兆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刚才两位都讲了他们的园区,一个是内蒙,一个是北京,我来讲上海。上海作为海派城市,有大量的留学生。

我认为做园区,不光旅游园区、主题园区,只要有主题定位,只要有内容的提供商,有技术的手段,有资金的融合,我相信园区肯定能发展起来。像我们这样的留学生就是生产内容的,大量的内容产出,然后有技术手段加上去,就像刚才中关村说的一样,网络游戏也好,都是技术的手段在不同的平台上表现,所以我们内容的制造商跟技术的结合,加上我们投融资,还有一点就是资源。规模再大,如果没有资源,企业进来做什么?企业进来就要有钱赚。有渠道,有市场,那么企业家肯定会起来,如果这个园区人群旺了,他们都有产值了,产业做大了,我相信政府也满意了。

所以,我们做园区,一要确定定位,确定思路,然后接下去寻找资源,再就是怎么样做好服务,就是我刚才说的服务链。一个服务链和产业链,不管你做哪个园区,都能做得最棒。

概括的非常好,内容为王,然后渠道、资源,最后是服务,这几点结合在一起,按这个方向做下去,无论是文化产业这个主题,还是科技产业,还是健康产业,医药产业都可以发展得很好。















1







献花(0)
+1
(本文系君德图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