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随笔

 昵称29616982 2015-12-22
已经很久没写点什么了,这篇文字始于秋头,却像最初的黄叶,飘飘摇摇竟零落到岁尾。季节变了,晾晒的已不再是火辣辣的心情,之所以回避一个季节,终归的原因是不想在那个时段袒露什么。然而奇怪,今秋的心情却相对地平静了许多。
对季节的敏感最初始于学生时代。出于对诗歌的迷恋,彼时面 对一花一草,一枯一荣总能心生感慨。曾以为诗人就该是神经兮兮的代名词,比如林黛玉,比如李清照,比如当年学写诗的我,觉着不投入便不能吟。而今对平仄的兴趣渐渐淡去,季节的更迭之于我也就麻木了许多。
少小时的愿望是盼着文字能随着身高而升华,未曾想中道落笔,而如今竟又在文字的沼泽里沉沦,仿佛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字 slaves。
前阵子一直埋首打磨早前的文字,情到深处,恍然间常把文中的故事当成自己的故事。于是纠结,太投入了,伤不起,不投入又不心甘。只好咬紧冷冷的牙,像齐秦那匹来自北方的狼,不为别的,只为了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梦里花落”是我的第一个中篇,视角并不宽。厌倦了那些“高大全”式的政治描写,所以没有那些拉开场面歌功颂德的锣鼓。相反,小说叙说的只是一个普通士兵的私情,但绝不属于所谓的“暴露文学”。只不过真实地把许多角落之一的某个角落打扫了一遍,顺手牵带出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文字刚完成时很粗糙,却得到了包括云云老师在内的好友们的鼓励以及熙熙老师的指点。完稿之后总觉着不如意,于是一时兴起,“抡起板斧排头砍去”,全面做了修改,增添文字达 5W 之上,又被熙熙编发到网站,看后仍觉不如意,奈何?
那篇的开头及结尾是先就写完的,脱稿后贴到空间并加了背景音乐。老实说,那首“勇敢的心”一直感染并激励着我,以至于修改时不止一次地在音乐声中哽咽。正像文字里主人公所说:泪水有时候并不都是意志薄弱者的象征。

失眠已成积习,夜里不敢喝茶。改稿时经常在案头放一杯红酒,偶尔啜上一口,适时在殷红中浸泡思绪。不断地于夤夜中反刍亦真亦幻的故事,边听着几首老歌和曲子,蓦然发现,原来很多东西一直埋在心灵最深处。那份只有在静静的午夜才能被揭示出来并被融化的潜藏,极像“卜卜”老师的岳麓情结。 感谢卜卜,静听杨花低语后,使我在几秒钟的时间里确定了第二个中篇,虽然遍体鳞伤,几欲“吐血”。
渐渐地,可以有时间去逛文友们的空间了。网络上的文章一直很少看,虽然不乏一些精品,但总觉得没有身边的人写得有血有肉。这个“身边的人”泛指的是空间文友们,比如森,比如熙,比如若芷,比如彤,还有诗歌群的诗人们以及诸多友友们。应该说,与喜爱文字的人结识也是一种缘分,很多好友的文采非常之好,值得学习。

上网六、七年了,心中早已没有了最初时的新奇与激动。来来往往的人走马灯似地轮番过场, 300 多个好友, 30 多个群,穿行于虚拟间,久了,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情竟也淡了。
很久不聊天了,很多 Q 友甚至没说上一句话,但并不影响对其空间文章的欣赏。有些人善于思考,文章很有哲理,不断地给人以启迪,比如狐狸老师。感谢她几欲试图拯救我的灵魂于苦海,尽管很多时候我像个顽劣的学生,那么朽木不可雕。
以前一直对加友有个界定,年小不加,恐有代沟。曾有妙龄女孩加我,看了看年纪便婉拒了。后来去她空间,见文笔相当好,有些后悔。渐渐发现,很多才华横溢的人竟出自 80 后甚至 90 后。于是信念开始动摇,政策放宽,只要有自己空间文字的不再一律拒绝。
对于文字一直来没有过分的苛求,不管是心情文字还是特定文章,只要是看得入眼便是好文。喜欢一个人的风格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看电视“百里挑一”,有女生说喜欢两种类型的人,细想也属正常。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爱上不同型号的人,文字也一样,无论彰显阳春白雪的风格,还是乡土气息浓郁的文章,只要对眼,就是文缘。
确信热衷文学的人至少是在小学时代就潜移默化地奠定了基础。早年间的阅读习惯造就了一批批纯正的文学青年, 而今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快餐文化大行其道, 纯文学从繁荣走向衰落,不能不说是文化的退步。那日在编辑群闲聊,唏嘘之声不绝于耳,竟不知何为“文”何为“学”了。有人哀叹: 文学在如今的现实中正变得一文不值。殊不知,文学培养出人的儒雅气质和良好的素养不是名牌西装所能包装出来的。可惜,一切都是快节奏又充满压力的今天,文学之于很多人,虽然喜欢,却没时间付诸。所以跟快餐一样流行于都市的 90 后的文化虽然浅薄却又备受追崇,而真正的文学因纯而兴又因纯而衰。想起了香港,那么一个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现代化大都市,却被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不知道国内的文化今后会被沙漠化到什么程度。无语。

其实喜爱纯文学的还是大有人在的,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还是会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人。文化人似乎天生就是贱骨头,即便行无车,即便食无鱼,尽管一篇篇呕心沥血的稿件不值几何,却也乐此不疲地痴迷于“格子间”的爬行。遗憾的是很多人最终为了生活还是不得不被迫放弃,就像湖北的一个诗人,为了生计只好舍身菜市杀猪卖肉,因为文学已经贱得连猪骨头都不如了。而那些开宝马车的可以没文化,老板们可以没文采,但他们却可以为某类女孩提供足够的哭泣空间。社会变了,价值的天平向着悲哀的方向倾斜,实属时代的不幸。

很久没逛书店了。记得早些年没网络的时候觉着逛书店是种享受。流连于浩瀚书林中,别的不说,光闻着那些油墨的芳香就感到十分满足。前几天为了熙熙推荐的《小说门》专程跑了趟新华书店,未果,却抱回一摞闲书回来,其中一册竟是作者的签名书,小小惊喜。再度浏览书店,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粗俗的浮躁,人们静静地沉浸在书香 中。才发觉,都市里竟依然还保留着这样一个闲适清净之处。难得。书架间不时见有90后小女生翘首觅书,欣慰。几日来俗务缠身,心无宁日,这也是为什么总喜欢躲在虚拟角落里声言“闭关”的原因。期盼心情尽快笃定下来,重新捡拾阅读的喜悦。

那夜有友无眠,向我诉说了一段失意人生。感慨。 班婕妤的《怨歌行》诉尽了秋扇见捐的担忧和无奈,所以有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初见”。那么多人喜欢一句话,可知我们都遗憾深重。所以有人叹息,命运就像最名贵的丝绢,再怎么巧夺天工,拿到手上,总会透出丝丝缕缕的光,而那些交织的错落,就是与生俱来的原罪。惶然。

整个季节一直在听几首歌,心情由一歌一曲而悸动,几番回放几多感念。“高安”的辛酸,“冷漠”的心痛,“陶喆”的寂寞,“周迅”的无奈以及“赵鹏”的悲伤,统统像一杯调合的鸡尾酒,一饮落肚。而班得瑞的“初雪,”一直感觉是寒冷冬夜里的一剂心灵创可贴。
昨晚的一场聚会把这几个人的歌挨个吼了一遍。最后的一首“三套车”是夹着俄语唱的,发现,酒后润开的喉咙更能打开高音区。
结束这段文字时夜已倾斜,江南的气温已逼近零度,城市夜空星辰寥寥。又一个冬至过去了,年轮悄悄封上了最后的印记。心情文字,很多时候,舒放的不单单是情,更多的是心。我和你,你的文字,还有数不清的喜怒哀乐一起,封存在寒冷又潮湿的记忆里。

别了, 2011 , 岁末将至, 祝好,我的友们!

【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李志】

【秘密花园-Kevin Kern】

【外面 (Radio Mix)_周迅-如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