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反思

 我执室 2015-12-23

2015年10月12日上午第四节课,在科技楼二层观摩教室,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做了入职后的第一次汇报课。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平心而论,罗马法这节课也是压在我心里的一座大山,因为这节课不但涉及历史学,还涉及法学的部分内容。因此对于这节课,我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第一次汇报课,无论讲得怎样,讲完了总算可以松口气。下午第八节是评课环节,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这节课基本认可,我们组内的马占峰老师、何敬汉老师对我的课也予以肯定,说了诸如“会讲课,板书、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比较强”、“导入抛出问题,清晰明了”、“过渡语言很好,很连贯”、“能够在课堂中逐步渗透学习历史的方法”、“能够微笑的面对学生”、“无可挑剔”、“老练成熟”、“对历史概念的解释比较清楚”之类的评价。这节课能够得到认可,这对我来说是倍感欣慰的。但是,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还差很多,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这节汇报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是在教学的能力素养方面:

1、本课的组织教学环节不够完善,缺少“上课”这一环节。

2、课件之中没有点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也应当是课堂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使学生明了本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但是我的这节课忽略了这一环节。当然,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如果从应试角度去说,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点。但如果从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影响这个层面来看,学习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出现,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目标的内容,忽视课堂中的其他内容,而对于历史这类人文学科的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3、教师语言艺术方面。教学是一门艺术,各个方面都需要精心雕琢,教师的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在讲课过程中,我虽然能够做到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但是由于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经常夹杂着一些“梅河口音”、“陕西口音”,并且我讲课比较口语化,有时语速太快,导致下面的同学听的不是特别清楚。

还有讲课过程中的口头禅,比如“那么……那么……”、“是吧……是吧……”,我以为教师上课有几句口头禅倒也无妨,它也是提升教学艺术的一个途径,但是过多的口头禅,便会使教学艺术大打折扣。

4、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在自主学习环节,某位同学在黑板上写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忽略了“公民”俩字。当时我也做了适当的引申,比如教育学生阅读教材要仔细,要注意细节等等。不过课后想来,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引申,比如“为什么一定要加公民这个限定词呢?”由此便可以切入下一个教学情境。

再比如课堂上有一个抽签环节,我采取的是轮番抽签的原则,目的是为了是学生联想到之前所学过的古希腊民主政治中“轮番而治”的内容,可是当我问道大家是否记得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某项内容与此有关时,同学们好多都回答了“陶片放逐法”。我则紧随了一句:什么放逐法?!难道我还把某位同学驱逐了不成?课后我总觉得这句话说得有些不太合适。这是一句课堂玩笑的话,但如果换成“难不成你们还要把我放逐咯?”是不是更得体?

再有在黑板的展示环节,某位同学落掉了“封建制度”的填空,但是后来组内同学提醒了她,她又到黑板补了出来,我在做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引申一下,这不就是相互帮助吗?这不就是荣辱与共吗?

其次是在知识结构素养方面,在这里我更加侧重于我的教学内容:

1、关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渗透。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史学上所说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渗透,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的表达不甚明晰。换句话说,授课过程中部分内容逻辑不清。比如在罗马法的内容和历史影响方面,我们经常说罗马法对近代欧美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它是如何体现的呢?学生们往往只是“背诵”结论,而不是“归纳”结论。这就要去从罗马法的内容上去寻找,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自然法中自由、平等、正义等原则,正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部分。如果理清了这个思路,教师也好讲,学生也好学。所以一节好课一定要有好的逻辑,不但要在备课思路上有逻辑,而且还要在语言表达上有逻辑。

2、邵老师的评价很中肯:“形式新颖、内容老套”。我也深知在这方面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缺陷,我认为新内容是在教师阅读量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今后还是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3、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的。在备课过程中,我结合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出了如下学习目标:

1)能知道罗马法的概念,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历史作用。

2)能通过史料的解读,理解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

3)能通过罗马自然法中公平、正义等原则,认识到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所以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基本相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呢?我觉得“通过罗马自然法中公平、正义等原则,认识到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这个目标很可能没有达到,我虽然在课堂上讲到了自然法中自由、平等、公平等原则,但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如何真正落实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今后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的。

4、备课过程中资源利用是否充分。以前我以为备课过程就是在一节课未上之前;这次汇报课之后,我感觉备课环节直到授课完毕才结束,换句话说,讲课的过程中也有备课的过程。因为在授课过程中,也有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运用。

以这节汇报课为例,在上课之前,我曾预想了好多种上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导入、如何探究、如何进行小组展示等等。关于如何导入,我一开始准备运用学者观点引入,但是感觉十分生硬。就在上课的前半小时,临时通知我要授课的班级第三节不用跑操,这就突然来了灵感,既然他们不跑操,那么我就带领他们穿越吧!穿越到那里呢?古罗马。怎么穿越呢?带着问题去穿越。由此引入德国法学家耶林的一段话。这样导入新课,就显得比较随意,而不刻意。

关于如何进行小组展示,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曾经在这个环节很是苦恼,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后来想到学生在前一个讲到古希腊民主政治,既然如此,那么在展示环节就以一个民主的方式来进行。他们不是学过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吗?!而用什么方式抽签呢?由于我最近正在和师父学习乒乓球,这又启发了我。以小球标号的方式来抽签,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再有关于课堂上的资源运用,比如某组同学在回答万民法出现的原因时,回答的确实逻辑连贯,条理清晰。那么我就将这种“答案资源”做了一些处理,指出今后希望同学们无论是答题还是写文章,都应该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这样就在情感上与学生作了交流。某位同学在回答罗马法的影响时,声音洪亮、逻辑性强,我在评价她的答案的时候说她具有“演说家的气质”,我想着对学生来讲一定会有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许是我一厢情愿了)。

此外,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我还有一点感想:像历史这种人文学科的课,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反而浅尝辄止,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待这种艺术,要精雕细琢,“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