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丽江随想

 圆角望 2015-12-23


梅生


梅生 图/文

拍摄一处世界自然或文化遗址,总会长一点见识。

去丽江古城之前,我读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关于中国城池的书,我竭尽全力要找出一些理论根据,去印证想象中的古城,必然应该具有中国古代城池的基本特征。

从史籍到当代的研究成果,无一例外地把城墙作为城池的基本建筑单元,城墙外围的形状有长方,如河南开封;正方,如河北正定;椭圆,如湖南衡阳;正圆,如安徽桐城。还有山东蓬莱的水城,随形就势的多边形城,凡此种种,无墙不城。

丽江古城让我所有的既定经验化为幻影。当我跨进丽江古城之时,所有拍摄前的案头准备都无所适从,我只得放弃一切,让我的思绪在没有墙的城中随着河水任意漂流。不知建筑史专家们为什么忽略了这座疑为孤例的古城,一不留神让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陆续去过几次丽江,陆续对纳西民族和东巴文化有所了解,但仍不愿用约定俗成的观念去解释丽江,我固执地认为,不建城墙是这座古城潜意识里的精神内涵。

也许偏颇,但我把它当做中国城池史上反传统理论的特例来看待,与之相反的是同时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它是中国古代城池理论的标准范例。

屋顶连接屋顶,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叫做“鳞次栉比”。丽江古城没有城墙,登高俯瞰,却并不松散,感觉到一种民族精神的聚合。感觉反映到图像,是种回复连绵、生生不息的心灵家园。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更强调了“精神聚合”的内涵,一抹杨柳的新绿漾在沉穆平和的屋海之中,新生命在成长,历史和现实悄悄地替换了。

黑龙潭是丽江古城的生命之源,城中水系皆源于北。见过无数的黑龙潭标准像,亭台楼阁,雪山碧水,更少不了那一座长桥。我在偶然中走进黑龙潭,初到丽江,不辨方向,一路打听,跟着一位老者走进这潭圣水。第一印象就是销翠桥。此桥为丽江几千座桥梁的元祖,无墙之城千年不灭的原因源于桥的沟通与联接。舍去黑龙潭标准像中其他景物的描写,把桥和水抽象出来,加以强化,提炼出主体性的符号。桥是沟通的象征,水是生命的源。

有人说丽江古城是“高原姑苏”,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把二者混为一谈,互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使得两处以水著称的小城具有各自的风韵,苏州的妩媚迷蒙和丽江的清朗俊秀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境界”一词,可体验,不可描述,同样是黑,可以“墨分五色”;同样是小桥流水,只有在空气中才可以嗅出它的味道。

玉龙雪山下的茶马古道,是自古以来滇藏、滇川的交通枢纽、滇西咽喉。秦汉时期即已开通丽江至成都的步道,经永胜、盐源一路称为“灵光道”,经大理、姚安、西昌一路称为“姚嵩道”,走的是丽江、中甸、松潘的古道,另有一路经西藏到印度,为茶马贸易的必经之路。

在无墙之城的丽江,我的拍摄无拘无束,从历史走向未来,镜头记述的是过程。建筑的崩溃将产生废墟,精神的崩溃将产生坟墓,记述纳西人永远向上的精神。无墙之城,是我拍摄丽江古城的着眼点,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是认识文化遗产的坐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