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曹汉昌曹啸君兄弟

 赵太尉 2015-12-23

点击以下图片欣赏

纪念曹汉昌曹啸君兄弟 纪念曹汉昌曹啸君兄弟
                    曹汉昌                                            曹啸君
                        

                          曹汉昌小传  记者刘放

  曹汉昌(1911—2000),原名曹锡棠,苏州评话演员。出生苏州,自幼受姑父石秀峰的熏陶,喜爱评话艺术。 14岁师从周亦亮习《后岳传》,改今艺名。15岁登台,随后演出于江浙一带。 1931年在光裕社出道,并渐享名书坛,以擅演《岳传》著称,为这档传统书目的集大成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与筹建苏州市评弹实验工作团 (今苏州市评弹团),为该团创始人之一,并长期任团长。 “文革”后,参与恢复重建苏州评弹学校,并任校长,系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苏州曲艺家协会首届会长。他说书书路清晰,口齿清楚,重表叙,善说理。中气充沛,艺术上具有“一口干”特色。曾精心加工整理《岳传》演出本,并于1986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逃学迷书遇良师
  苏州评弹是苏州的一张精致名片。在醒木拍案、弦索叮咚中,时空纵横,人物纷呈,大开大合,大智大勇,笑谈天下事,指点古今情,这一被列为非物质遗产的吴地艺术门类,出了多少亮丽流派,出了多少精美曲目,出了多少响档名家。苏州评弹数度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多次出访意大利、日本、法国,九十年代又先后两次赴香港参加民俗艺术节活动,并应邀赴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等地演出。1998年1999年两次赴台湾表演, 轰动宝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走进新中国,苏州评弹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有一个艺人,会长久地驻足在评弹同行和广大听众心目中,他叫曹汉昌。
  曹汉昌本人的经历,也是一回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的评话。
  他童年家住观前街北面的温家岸。父亲经商,开了一爿石灰砖瓦行。他是长子,所以,父亲从小就准备培养他从商,接班掌管店务。可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跟叔叔到书场听过书,一听上瘾,心中生根。十二岁那年,跟他的好婆到上海姑夫家去住过一段时间,这更让心中的根发芽抽叶。他姑夫石秀峰,本是说评话《金枪传》的响档。当时,石秀峰在上海新世界游艺场说书。曹汉昌接连十几天,每天下午跟姑夫上新世界听书。
  姑父石秀峰也很喜爱这个眉清目秀的侄儿,试探性地问他的志向,不想他坦言想长大做个说书先生。石秀峰听了很高兴,不料小曹汉昌回到苏州,向父亲提出想学说书,被父亲摇头否决。他其时正读小学,一有空就听书,非常痴迷。常常自己到玄妙观去听李金祥的露天说书。当时的玄妙观是个大集市,卖各种东西的都有,又是群众性的娱乐场所。有露天说书,有唱曲的,还有杂耍、拉洋片的。李金祥说评话《岳传》,因为在广场上说,不坐凳子,站着听书可以不要钱。所以曹汉昌经常去,开始是放了学去听,后来干脆逃学去听。把小书包放在东脚门的神龛下面,让父亲很是无奈。后来,在好婆和姑父石秀峰的帮助下,父亲终于同意曹家的长子学说书。
  也是巧合,当时他们家附近,正好住着一个说《岳传》的评话艺人,叫周亦亮,当时也是一个响档先生。一说即成。拜师金是十担米。石秀峰得知侄儿拜周亦亮为师,很高兴,在给侄儿的信中说:“这个先生好,你的运气不错。 ”
  周亦亮书说得好,还擅长编书,所以生意特别好。他的这一本事也传给了徒弟曹汉昌。
  周亦亮的说书风格以说理为特长,他的书说得清楚,语言干净,不说脏话、粗话,书中去掉不少迷信的说法。如《挑滑车》中,原来有岳飞做梦,梦中断臂,所以不让高宠下山。他就改为皇帝要高宠保驾,所以不让他下山。周亦亮还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刻划,力求合情合理。这些都传给了曹汉昌,而且曹在先生的基础上,还有所新发展。
  先生周亦亮虚心好学,不保守。曹汉昌曾跟先生到上海听书,当时,演出的得意楼还有一个说书艺人叫黄兆麟,黄兆麟演出在前,曹汉昌师傅周亦亮演出在后,曹汉昌就提前到书场,先听黄兆麟说《三国》,完了再听自己师傅说《岳传》。旧时代的艺界,门户观念重,很多说书艺人不让同道听自己的书,先生也不让自己的徒弟听别人的书。但黄兆麟和周亦亮的气量都很大,黄兆麟同意曹听他的书。曹汉昌对黄恭谦有礼,后来,曹汉昌一直对黄很尊敬。周亦亮也鼓励曹汉昌听黄兆麟的书,告知其中道理:“多听人家的书,比较鉴别,裁长补短,能琢磨点真本领。 ”
  但曹汉昌第一次上台,并不成功,当时他胆小心慌,手脚发抖,两只眼睛看屋顶,不敢看听客。先生上一天说的书有一百二十分钟,他二十来分钟就说完了。周亦亮没有批评徒弟,反而是安慰鼓励徒弟,多上台几次就好了。周亦亮告诉自己的徒弟,说书要看听客,面向大家,照顾到每个听客,不能只朝一个方向看,而且要看住几个老听客、熟听客,形成交流效应。这些教诲,影响了曹汉昌一生,使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好台风。他说书,每天演出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要根据听众对象的不同,用不同的说法;每次说书下了台,要想一想,听众反应如何,哪些地方为什么没有反应,没有效果,为什么?哪些说得不好的地方,下次要改。曹汉昌后来总结自己学艺的过程,认为是先生教的习惯使自己受用终生。
  后来,先生早逝,他就主动教先生的儿子周啸良,使其能独立书坛闯码头。而曹汉昌,朋友众多,已是江浙一带的名家响档,生意供不应求。
  无私成全刘兰芳
  记者在采访曹汉昌先生的“关门弟子”周明华时,周明华立刻沉浸在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中,他说,曹老师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心感谢共产党,真心拥护共产党,是新中国、共产党给了他一个旧艺人的新生命。
  旧时代的艺人生活是很悲苦的,周亦亮人品好,才艺好,但生了病,生活困窘马上压倒了他,拖病上台,结果四十几岁就早早离世。曹老师一定是从自己先生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所以,他真诚地感谢共产党,真心热爱新中国。
  曹汉昌一生的经历,尤其他曾经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身受其害。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他已在上海说书。“八·一三”日军进犯,第二天他演出的大世界中炸弹,他侥幸逃脱,绕道嘉兴回苏州时,在嘉兴又遇轰炸,九死一生。回到苏州,和家人一起逃难下乡,尝尽屈辱。对什么是侵略,什么是亡国奴,什么是汉奸,什么是爱国,他有真切体会。这些,也是他说好《岳传》的感情基础。
  曹汉昌先生的表演,基本功扎实,口齿清,中气足,精、气、神俱备,嗓音清脆响亮。他说书注重说理,语言洁净,书情精炼,书路清晰,而且善于刻画人物,台风潇洒飘逸。周明华现在是苏州评弹团的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近年他用评话的方式讲述吴文化,深受听众的欢迎。他向记者讲述了“南北岳飞交流”的书坛佳话,非常有意思。
  刘兰芳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主席,以说岳飞而出名。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她的《岳飞传》可以说红遍中国。但刘兰芳的书是有欠缺的,书中“洞庭湖平杨么”,就完全缺失。历史走到这个时期,南北说岳飞最优秀的艺人,居然就是三国时的“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后人了,北派的是刘备家门刘兰芳,南派的是曹操家门的曹汉昌。而且,这回从孙刘联盟演变而成曹刘联盟。苏州评话《岳传》比北方评书细腻,南派著名评话演员曹汉昌出版的《岳传》,里面大约有10回“洞庭湖”的书,非常整齐现成。刘兰芳看到曹汉昌的脚本,满心欢喜,但如果直接拿去录音,那必定有欠妥当。所以,她专程来苏州跟曹汉昌见面,得到老先生慷慨允诺,才算补齐这段书。现在我们能听到她的新录版本《岳飞传》里,这段书就是完全用曹汉昌的本子补进去的,也很妥帖融洽。
  曹汉昌先生在对《岳传》的修改中,加强了对故事中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刻画,塑造了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挑华车》中对高宠心理的描述,完全是他的创造。在原话本中,这一段情节共一千余字,到了曹汉昌的演出本中,可以说成一回多书,篇幅扩展了十数倍。曹汉昌说此回书,以表书为主,并无人物对话。但对高宠的刻画细致入微,生动自然,合情合理。而牛皋虽着墨不多,性格也跃然纸上。
  刘兰芳说的《挑滑车》、《十败余化龙》,可以说是在曹汉昌先生的指导下,现炒现卖。刘兰芳,何等聪明的艺术家,前辈一点拨,她就完全领会。她再加以发挥,被圈内认为是深得曹汉昌的精髓。这两章节,公认是曹汉昌说《岳传》中最为看家的精彩部分,就像书中武功高人的杀手锏。但慷慨的曹汉昌先生,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年轻的北派同行。
  周明华能精彩地描述曹老师表述岳飞调枪花的一段:(岳飞)将手里这条枪“哺”地拨动,舞得枪光闪烁,枪花像朵朵梅花。这一路枪,起初一枪是一枪,望上去蛮清爽。到后来,一枪快一枪,一枪紧一抢,舞到顶顶快的时候,只见枪光,不见人形。这样就形成一个“枪球”了。最后,你如果将一杯水往这个“球”上泼去,马上收枪,检点身上,可以寻不着一点水迹。真正到战场上,敌人的箭像雨一样落下来,只要舞得这样快,身上一条箭也射不着……何等快意!何等精彩!
  1998年,刘兰芳又来苏州看望曹汉昌,经不住刘兰芳一口一个“曹老师”的邀请,87岁的曹汉昌先生欣然登台,与北派的刘兰芳同台交流演出南北《岳传》——一段舞台背后的精彩花絮,中国曲坛不可多得的美谈!
  求贤若渴是楷模
  周明华说到自己师傅的“一只抽屉闹革命”,说明当时条件的艰苦,不但没有房子,连一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只有“一只抽屉”。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与他的伙伴们,将当时一些流散的零散艺人组织了起来,成立了苏州市评弹团,所以,曹汉昌先生是苏州市评弹团的的缔造者之一。
  这期间,将名演员徐云志争取进团,很难得。
  其实,当时徐云志在江浙沪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名家了,是一位很大的“腕”。当时,他单档演出,一天的收入,比评弹团按最高标准给的一月的工资还多。当时的严雪亭、邢瑞亭等众多“亭”字辈演员,都是他徐门的徒弟,他一呼足矣百应。可是,他的本意是想从评弹团挖走年轻的王鹰,找曹汉昌商量,但曹汉昌反而将他给“招安”了过来!徐云志是一杆大旗,他的加盟,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对提振评弹团的士气和知名度有很大的益处。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汉昌的人格魅力。
  曹汉昌在“文革”受尽了磨难,作为权威,被“红卫兵”批斗,赶到灯泡厂劳动。动乱结束后,他发现有好的苗子,仍然慷慨收为徒弟。周明华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以致年入古稀,他都珍惜“打擂台”这样的机会,让自己的徒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知辛劳地带着徒弟奔赴上海,在西藏书场、静园书场演出两个月,让其徒弟听书学艺。1981年9月,与来自江浙沪的同道“会书”,将徒弟推向市场。
  曹汉昌自然是忘记不了自己当年痴迷评弹的童年记忆的。所以,他的弟弟曹啸君也成了评弹名家,他的女儿和外孙,也相继让曹门事业后继有人。
  被曹汉昌这位伯乐发现的千里马中,还有杨乃珍。 1956年,杨乃珍初中毕业,陪邻居小姐妹考戏曲学校,居然是“三百里挑一”中被曹汉昌看中,追到她家中,反复劝说不肯让女儿学评弹的杨父,最终,让对方动心。几年后,即1963年,杨乃珍成为评弹演员中第一个出国演出者,并且将《苏州好风光》一直唱到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去年,她还荣获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之终身成就奖。这是迄今评弹演员获得的最高荣誉奖。
  他的高足陈景声,现在仍活跃在江浙沪书坛上,继承老师曹汉昌的风格,用苏州评话的表演艺术形式,展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说起来有些后怕,如果没有曹汉昌的一次次上门游说,苏州评弹就会失去这么优秀的天才。的确如古人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上,曹汉昌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

                     曹汉昌的岳飞  叶毅 2009-02-25 

 曹汉昌的岳飞我们只能把它当作资料来看待。今天虎兄有帖介绍苏州电台的154回曹汉昌的岳飞,听得人家都厌弃了,苏州评弹看来一只脚走路还很有群众基础,包括本人过去听电台的广播书场节目,如果遇到长篇评话的播出,一般只听补白开篇,除非是精彩的关子书。
  曹汉昌是方口型的说书艺人,在书场说书一定存在一个被漂掉的危机,不管名家的名气多么响,前些年我在上海的城隍庙轻工书苑遇上吴县的唐紫良,他说陆耀良的三国多么有骨子,在电视书场上说上个几段没事,如果在书场,生意一定不会灵,细细想来不无道理。曲高和寡的杨振雄说长生殿,不知道被漂过多少次了,为什么杨振雄的西厢武松都留下响当当的名头,而人们听不到的长生殿却没有留下音响资料?还不是他自己舍弃的?现在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容易写出金光灿烂的文字来,这就像画鬼容易画虎难一样的道理。
  我本人并不喜欢曹汉昌,他的书只能看一段折子,听听他的流派艺术和严谨的风格。曹汉昌还有一个特征也许和上海的唐耿良同,因为是团座,所以开出口来难免官腔十足,曹老老某些程度上还不及唐耿良,连一丝丝幽默都没有。
  岳飞不能拍电影也许除了少数民族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镇压农民起义的问题,建国之后,历史上的草寇都成了英雄人物,我们就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呵呵,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
---------------------------------------
                         书籍简介:《岳传》 九六城堡 2009-10-31  
  曹汉昌同志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说了一辈子的苏州评话,一辈子努力创造,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宣扬爱国主义的长篇评话《岳传》。
  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品德,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倾心于艺术
  曹汉昌(1912~2000)苏州人,从小就住在观前街北面的温家岸。父亲经商,开了一爿石灰砖瓦行。他是长子,所以父亲从小就准备培养他接班掌管店务。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曹汉昌曾经跟叔叔到书场听过书,还不能完全听懂,只是觉得很好玩。十二岁那年,跟他的好婆到上海姑夫家去住过一段时间。他姑夫石秀峰是说评话《金枪传》的响档。当时,石秀峰在上海新世界游艺场说书。曹汉昌接连十几天,每天下午跟姑夫上新世界听书。在游艺场里,还能看到各种戏,有申曲、淮戏、京戏、滑稽,曹汉昌喜欢看京戏,从此,他一辈子爱看京剧。

说《岳传》半个世纪
  曹汉昌十五岁开始说书,说的就是《岳传》。期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经说过短时间的《水浒》等书外,五六十年代,虽然担任了团长,仍然演出。七十年代不算,到八十年代初的半个世纪中,都是说的《岳传》。后来,到评弹学校以后,年事曰增,很少演出。但演出本已全部记录下来。前半部已有录音保存,且已分开出版。到九十年代还偶尔演出。1998年,八十多岁的他还和刘兰芳同登苏州书台,南北《岳传》交流演出。
  说了半个多世纪的《岳传》,曹汉昌的《岳传》,他改了几十年。逐渐提高,丰富了这部书的爱国主义思想。
  岳飞是民族英雄,在封建社会中,忠君和爱国是一致的。岳飞被着意渲染成一个充满封建思想的忠、孝、节、义观念的化身。到清代还被请进了关岳庙。金兀术是一个侵略的代表,宋朝的投降派是汉奸,是民族的败类,都应该得到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是,因为这个故事完成在清代,这种揭露和批判受到限制和束缚。曹汉昌在修改中,努力削弱岳飞的忠君思想表现,化观念为动作,合理地刻划他的思想,把被神化的人,成为活生生的人。努力揭露和批判侵略者、汉奸、卖国贼。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
  曹汉昌一生的经历,尤其他曾经目睹曰本侵略军的暴行,身受其害。对侵略者和汉奸的揭露,是有真情实感的。=战争开始的时候,他已在上海说书。“八·一三”曰军进犯,第二天大世界中炸弹,绕道嘉兴回苏州。几个艺人随逃难的人群挤上火车,在嘉兴又遇轰炸。回到苏州,逃难下乡。几个月以后才回到稍为河蟹定的曰军统治下的苏州。经历过战乱和侵略军、汉奸统治的灾难,对什么是侵略,什么是亡国奴,什么是汉奸,什么是爱国,他深有体会。这是他说好《岳传》的感情基础。
  曹汉昌说全了《岳传》,提高了《岳传》,这是很大的贡献。这是他对《岳传》的贡献,对评弹艺术事业的贡献,对继承传统文化的贡献。在他八十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艺术生涯,曾经深情地说过:“我说《岳传》几十年,如果说对这部书的发展有一点成绩的话,我的体会就是要经常想书……艺术上要曰新月异。这样,把老师传给我的书再传下去的时候,把手里的接力棒交下去,才稍感心安。”这段话值得我们思索,如能用以鞭策自己,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益。
--------------------------------
        评弹表演艺术家曹啸君九十寿辰演出在宁举  新华日报 2006年6月1日
  本报讯 5月31日晚,省政协昆评室和省演艺集团在省政协礼堂联合举办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曹啸君先生九十寿辰祝贺演出。省政协副主席陆军,老同志陈焕友、储江、俞敬忠、沙人麟等与数百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耿联 2006年6月1日
   今年90高寿的曹啸君16岁从艺,至今已70余载,为评弹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撒下了辛勤的汗水,曾表演过《玉蜻蜓》、《白蛇传》、《秦香莲》、《梅花梦》以及《拉郎配》等大量著名的中短篇和开篇曲目,为江苏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演出中,省评弹团姜永春、葛文倩、徐宾、张明、王培君、夏夕燕、曹莉茵,上海市评弹团秦建国、蒋文,苏州市评弹团盛小云等省内外著名的评弹演员献上了《枫桥夜泊》、《貂禅拜月》、《白蛇传· 投书》、《黛玉悲情》、《白蛇传· 游西湖》、《新木兰辞》等经典曲目。精彩的演出不时博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

  为推动昆曲和评弹等江苏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振兴和发展,省政协借鉴全国政协建立京昆室的经验,结合江苏的特点,于2004年11月专门成立了昆评室,矢志于繁荣江苏的文化和社会事业。据悉,省政协昆评室成立后,已先后组织了多次大中型昆曲和评弹演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耿联)

------------------------------------

      纪念曹汉昌曹啸君兄弟

点击此处打开《曹汉昌弟曹啸君女曹织云》及与其相关书目汇总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