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人丨他是名人,他活了80岁,他不缺钱花,他终生不娶,没孩子,如果是你,你会学他这样吗?

 夏说明星名人 2021-12-30

没有后代,做名人还有意思吗?

成为名人应该不容易吧,可是没有自己的孩子,没有后代,那自己的所有遗产,包括名誉遗产,将没有人继承,辛辛苦苦一辈子,都没有后人血缘亲属延续自己的生命,是否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呢?

说出来,吓一跳
他们竟然都没有后代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1724年4月22日,死于1804年2月12日,享受人生整整80年,活到这个年龄,其实蛮也够意思了……

女人

可惜康德却一辈子没有结婚,有人说是因为康德太理性了,根本就不管那感情的狂热,所以根本就对任何女人都没有感觉,也有人说,如果有了女人,康德就不会有哲学了。

康德曾经说:“女性美只是相对的,男性美才是绝对的。这就是所有雄性动物在我们眼里都是美的原因,因为他们对我们感官的诱惑相对很少。”

康德的幼年在他后来的自述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肺活动空间均不够,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幼时甚至十分厌世。” 

康德面色潮红,身高仅仅仅1.57米,双肩高低不一,精神脆弱,十分敏感,连刚印好的报纸也能让他狂打喷嚏。

除了身材不好,他还高度近视;脑袋虽不大,却与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如此外形,又加贫穷,纵有一些才华,也的确是很难吸引女性。

所以他只能酸溜溜地说: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供养她时,我却再不需要她了。

康德说“女性对于一切美丽、明媚的和装饰的洞悉,都具有一种天生的强烈感情。早在孩童时期,她们就喜欢打扮,而且一装束起来就会高兴。

对于一切引起人厌恶的东西,她们是纯洁的而且是非常柔情的……很早就对自己有着一种端庄得体的作风,懂得赋予自己以一种美好的风度并且自矜……”

"她们有许多同情的感受、好心肠和怜悯心,她们把美置于实用之前,并且很愿意把维持生活的节余储蓄起来,以便支付在争奇竞艳方面的消费。对于最轻微的冒犯,她们也有非常之亲切的感受,而且还会注意到对自己最细微的缺乏重视和尊敬”

女人生命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永远只是爱情、婚姻以及男人对于女人而言,真理、知识、思想永远不能占据“本体”地位,或者至多只能视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纯粹工具,无论对于男人或者女人,一个具有深刻思想的女人透露一种可怕。

康德是当时社会——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近代的西方哲学,还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如果让你一辈子都深居简出,一辈子不能娶妻生子,或者嫁为人妇,就让你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

你愿意吗?你能做到吗?

而这个康德,从出生到死去,竟然都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就这样一辈子离群索居,孤独的度过了一生,难怪连诗人海涅都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

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

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

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

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

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

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3岁时,康德的母亲去世,20岁时,父亲去世,下面还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都需要他抚养。现实生活如此残酷,逼迫他只能暂时休学,去做家庭教师,籍此来养活弟弟妹妹。

1740年,16岁的康德进了柯尼斯堡大学,由于家境贫寒,没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

1748年,24岁的康德终于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4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收入很不稳定,就这样苦苦熬了整整7个年头。

直到1755年,31岁的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

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

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以1770年为界限,其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1781年,57岁的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享年80岁。可怜的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柯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