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释之:汉代依法办案第一人

 亳州市环保局孟 2015-12-24

张释之是汉代南阳人,他“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1,就是钱财,在汉代,纳訾,也就是买官,是与察举一样进入仕途的道路之一。但是,与隋唐之后不是科举出生一样,不受人待见,而且只能“借此谋得一种冗散的位置或较低的吏职,以为升迁的阶梯而已。”2所以,张释之用他哥哥张仲的钱买了一个骑郎的官位,本想以此谋得更好的职务,可是,一干就是十年还默默无闻。他就不想再浪费哥哥的钱财,便要辞职。看来,汉代买官不是一锤子买卖,出一次钱就终身为官,可能隔几年就要出一次钱,要是买断了,卖光了,皇帝老儿还拿什么去糊弄钱呢?

公元前177年,大夫“袁盎知其贤而荐之,为谒者仆射。”3袁盎虽然名声不太好,但这次认为张释之是个贤臣,推荐他当“掌宾讃受事”的六百石的官还是蛮正确的。

此后,张释之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一年之内官至廷尉,也就是主管全国公安、司法、检察的二千石大官了。

张释之首先通过汉文帝的面试,正式被委任为谒者仆射。尔后,跟随汉文帝游览上林苑(动物园),文帝想了解情况,上林尉(园长)一问三不知,而问管虎圈的啬夫(组长)却对答如流,无所不知,文帝就想任命管虎圈的为上林尉,张释之认为不可,他的杀手锏就是秦朝的殷鉴。他说秦王朝重用刀笔之吏,官场之上争着用敏捷苛察比较高低,它的害处是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的内容,皇帝听不到对朝政过失的批评,却使国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而今皇上“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4也就是能说会道的得到破格提拔,如果天下人争相效仿,都去练习口辩之术而无真才实能。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文帝认为说的有道理,不再提拔管虎圈的,而提拔张释之为公车令。

时隔不久,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车入朝,经过司马门,二人也未曾下车示敬。于是,张释之追上太子和梁王,禁止他们二人进入殿门,并马上劾奏太子和梁王不下公门,不敬5。由此,文帝更惊奇和赏识张释之的胆识,升他为中大夫;不久,任命他为中郎将。

张释之随从文帝巡视霸陵,文帝对群臣说,我的陵墓用北山大岩石做外廓,把麻絮切碎填充在间隙中,再用漆将它们粘合为一起,如此坚固,难道有谁能盗墓?左右近侍都说对。唯有张释之说,假若里面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奇珍异宝,即便熔化金属把整个南山封起来,人们也会找到办法来盗墓;假若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即便是没有石墩,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并在当年任命他为廷尉。

根据《通鉴》记载,张释之从汉文帝三年开始当廷尉,到汉文帝二十三年,《史记》本传又说文帝死后又干了1年,总共当廷尉21年,应该有很多的政绩,但留下的只记录了两件事,另外还做了哪些事,史籍上找不到。不过这两件案子的处理足以让他留名青史。太史公写到:“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6当时,大名鼎鼎的将星周亚夫和侯爷王恬开因为仰慕张释之的依法办案,都与张释之结为儿女亲家,并成为朋友。张释之得到了全国人的称赞和传颂。

一件事是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惊动了皇帝车驾的马匹,汉文帝受惊不小。于是,文帝命令骑兵逮捕了这个人,并将他送交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了惊马人,他说: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7意思是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因为害怕,马上就跑起来。张释之奏报处置意见:此人违犯了清道戒严的规定,应当罚金。文帝发怒说,此人直接惊了我乘舆的马,要不是这马脾性温和,假若是其他马,能不伤害我吗?可廷尉却判他罚金。通过张释之说理,汉文帝接受了张释之的处置意见。

汉文帝不愧为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缔造者,是一个开明的皇帝,闹惊了皇帝马只罚点钱,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后无来者。文革后期,坊间有个传说,讲的是某个领导人出行,警车开道。有一个开卡车的司机不知是大领导的座驾,加大油门超了过去,警卫大惊失色,赶上围堵卡车,将伺机逮捕,据说被判好几年。与文帝相比较,差了一些爱民意识,少了一些容人雅量,更不要说是人民公仆了。当然没有张释之那样的依法办案的清官,也许没有汉代轻判此种案子的律条。

另一件事是有人偷盗高祖庙中神位前的玉环而被捕,汉文帝大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奏报判案意见:按照偷盗宗庙服御器物的律条,案犯应当在街市公开斩首。汉文帝大怒说,此人大逆不道,竟敢偷盗先帝器物,我将他交给廷尉审判,“欲致之族”8是想将他诛灭全族;而你却依法判他死罪,这是违背我恭奉宗庙的本意的。通过阐明道理,文帝被说服并向太后说明情况,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刑意见。

张释之是怎么样说服汉文帝的呢?当然是他先进的司法理念。主要有三点:一是张释之说“法者,天下公共也。”9意思是制定的法律是天下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没有特殊的人可以不遵守法律,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人守法”,“没有特殊的公民”,“有法必依”;反过来说,任何人违法都要按照法律处置,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违法必究”,“依法量刑”。这里有个问题要弄清楚,张释之所讲的“天下公共”,包不包括皇帝与皇族,司马温公说得不清楚;太史公就说得很明白: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10意思是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共有的,这里明确地说清了天子,当然也包括皇族是天下人中的一份子。张释之与汉文帝的确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萌芽。

二是张释之说“廷尉,天下之平也。”11首先,搞清“平”是什么意思?“平”有公正的意思:“《国语·郑语》:‘正七体之役心,平八索之成人。’韦昭注:‘平,正也。’《商君书·靳令》:‘法平则无奸。’《汉书·黄霸传》:宣帝‘闻霸持法平。’”12我认为张释之所说的“平”,主要是“秤”的意思。《汉语大字典》指出:“平”是“一种衡量的标准。《淮南子·主术》:‘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法言·学行》:‘一閧之市,必立之平。’宋·叶适《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以法为平,以民为生。’又指称银衡器‘天平’。”13所以,张释之认为,廷尉的判案,是量出社会是否公平、公正的“一杆秤”。他接着对汉文帝说:“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14也就是说廷尉判案稍有倾斜,天下用法就可轻可重,没有标准了,百姓不知道哪叫守法,哪叫违法,还怎样安心生产生活呢?《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15所以,司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恰好说明司法公平是一杆秤,能称出社会是否公平,可见,我们古代就孕育有现代司法思想的光辉。

三是张释之说“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16汉文帝要判偷盗汉高祖刘邦陵墓里玉环的人灭族,张释之说不能这样,因为同样的罪名,还应该根据情节逆顺程度区别轻重。今天此人以偷盗宗庙器物之罪被灭族,若万一有愚昧无知之辈,从高祖的长陵上取了一捧土,陛下将怎样给他加以更重的惩罚呢?汉文帝知道灭族是最重处罚而被说服。张释之对同一案件情节轻重的区分来判案,应该说是重要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刑罚思想,是对后世公正断案具有借鉴意义重要案例。

张释之面对的是天下第一案,都涉及皇族,而且皇帝每次都很生气,怒火中烧,反对他的判案,而张释之则依照大汉朝的律法,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服皇帝,最后都以张释之的胜利而告终。这不仅反映出张释之依法办案的意志和决心,以及他先进的司法理念,更重要的是汉文帝能听取相反意见而不故持己见,假如碰到乾纲独断的乾隆大帝,一百个张释之都没用,所以,我要在这儿给汉文帝点个极赞。

    不是吗?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就没有重用张释之,而且因为汉景帝当太子时“司马门”事件,得罪过汉景帝,张释之始终害怕报复,惶惶不可终日,装病辞职。汉景帝也装“开明”,没有立马报复。不久,张释之被贬“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17还是因为的罪过汉景帝,一年多后,张释之郁郁而死,中国一代公平执法明星陨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