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何杰《雾霾停课期间写给学生的话》全文:心疼北京

 wwm5837 2015-12-24

  我的孩子们:

  终于停课了。

  这是一次不得已的停课。短暂的欢呼后,更多人感到了悲凉。

  明珠说:“可能要很多很多年以后,大众才能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而非值得雀跃的假期,我真的心疼北京。”

  慕华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暂时的,我们终究还是逃避。”

  陈琦说,他根本高兴不起来,他宁可不要这个假期。

  如明珠所说,这是一场灾难,这是12年前非典之后的又一次灾难。那时候,你们还小;而今天,在你们的花季,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公共事件。

  有关雾霾成因和背后的利益博弈争论得太多,我不想就事论事。真正想和你们探讨的,是我们的认知方式。

  你们的思考体现了我总喜欢引用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话。在这个互联时代,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更没有谁能够真正脱责——这不是将元凶泛化,这是我们每个人选择的结果——谁不承认这点,谁就是自私,我也无话可说。所以,我们都思考,都要问: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起前几年西城区的模拟考试作文题:“如果你不出去走,你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当时我就主张这个题的重点在“出去走走”和“你会以为”的关系,现在更觉得这句话说得到位。

  同时,我又想起孔子曰过的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那么,怎么走?去哪里?作为学生,我们能怎么办?

  我们现在主要能做的,可能还是修身学习、切磋琢磨,等待社会的检验。虽然没有离开书桌,但视野却可以更加广阔,也算是出去走走。

  我们要学好语文,准确理解他人、准确表达自我,而不是误读、曲解与妄言,从而学会公共说理;

  我们要学好历史,理解今日所遭一切都是历史的结果,从而对当下有一种同情之理解;

  我们要学好经济,理解人的求利行为规律与利益分配规律,从而理性认识社会现象;

  我们要学好数学,理解世界变化是有因果变量的,因而必须精确计算并分类讨论;

  我们要学好地理,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真貌;

  我们要学好外语,理解异域人们的生活形态,并准确传达我们的文化精神;

  我们要学好理化生信,理解科学对于世界的革命性作用;

  最重要的是学好哲学,理解世界与人性的本质。唯有如此,我们才是清醒智慧的人。

  总之,要有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只有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眼界才能开阔,才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去走走,才能走远走实。

  同时,我们要努力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我们喜欢蓝天,但是我们要理解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对我们的意义。我们主张权利,但是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群体的利益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与独立判断,怀疑并审视任何信息与观念。怀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分析这些信息和观点的来龙去脉,分析它们的表象与实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头脑不成为他人信息与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能不是别人的传声筒。

  最后,还要力求心平气和。不自做悲情、更不被人煽动。要知道,雾霾的出现警告了我们每一个人:自然环境破坏了,我们无法生活;社会环境毁了,我们将无法生存。现在,蓝天成了让人渴求的东西,那么,统一、和平、安宁、信任……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了,我们怎么办?

  所以,当我们停课时,欢呼暂时放松固然可以理解,而真正该做的,还是重归书桌、重拾经典,更要重回生活,求知、求仁,反求诸己——总之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而作为教师的我,不能只盯着你们的分数,不管你们的做人和身心,更不能忘记师表、双面人格,整日痛骂道德沦丧、却冷遇甚至阻止你们为集体公益而做出的牺牲,整日抱怨社会对自己不理解、却用狭隘之心看社会看他人。

  我始终自勉,你们的所有言行,都与我有关。

  我还要说,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我们现在的苦学、省思就是在为去霾做事。从科学角度说,去霾并不是件非常难的事;但从社会角度看,去霾却又无比艰难。前者靠理科的智慧,后者却要靠文科的筹划。

  现在,我们年龄还小,暂不需要我们冲在一线——现在不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时候,不是“不能放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时候。我们要做的,还是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心态去长本事、磨性子。想到这些,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更有意义更有动力。

  用金老师的话共勉吧:“空气不好,在家自学,学好了,治理雾霾”。

  (何 杰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高三语文老师, 有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