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7年后“再会”,你变了没?

 残云伴鹤归 2015-12-24




10月20日北京开了一个很“罕见”的会。会的全名叫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所以“罕见”,是因为这个会议上一次召开,还是在1978年。那个时候,这个会的名字叫做“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两字之别,体现的是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高度重视。

光阴易逝,容颜易老。时隔37年,中央为何重启城市工作会议?这个问题,很多媒体做了解答。答案无非就是“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话当然没错,它是会议新闻稿里的原话。可问题是,到底新在哪里呢?1978年的城市工作会议,是在3月份召开的,这一年的12月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就是说,上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改革开放之前。这意味着,2015年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首次城市工作会议。

改革开放之前,包括1978年那次,我们国家一共开了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另外两次分别召开于1962年和1963年。纵观这三次城市工作会议,都有一定的“问题导向”,即都是因为在城市建设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才需要召开会议讨论、解决。60年代初的两次会议,是为了解决当时人们对于城市的错误认识问题。当时人们认为“城市是消费型的城市,农村是生产型的农村”,这是农业型社会的落后观念。到了78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面临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会议要解决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很多城市建设中曾经面临的问题,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迎刃而解。人们核心的焦虑点,不再是如何正确定位城市、如何筹钱搞基础建设,而是怎么快速地城镇化,让农民变市民、扩大城市容量。所以,“城市化”问题暂且搁浅,“城镇化”问题倒是被反复提起。这或许也能从一个方面解释,为何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城市工作会议一直没召开。直到近年来,人们在关注城镇化的增量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关注城镇化的质量。

终于在今年的4月份,媒体爆料年内有望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这次会议又是为解决什么问题呢?或者换个问法,这么多年都没有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否也就意味着今年或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了新动向呢?

答案显而易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进入一个稳增长、重质量、转型升级的中高速时代。在这种常态下,城市当然也不应该再“摊大饼”式扩张,而是应该统筹兼顾、平衡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如今城市发展的核心,不再单纯扩张建设,而是纵向深入优化“治理”。在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5%的今天,这个判断显得有尤为重要。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方面依然是进一步解决城镇化的问题。比如会议认为,中西部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城镇化,有必要培育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这次会议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上。比如化解拥堵、积水、噪音等“城市病”;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绿化程度,让城市更宜居;尊重市民知情、参与和监督城市决策的权利等。

当然所有这些措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城市这个“火车头”,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地产去库存化、经济增长相对乏力的今天,盘活已有生产力,优化城市本身的发展潜力,是最好的选择。这其实也表明,经济增长方式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今年在三个大城市发生的三起突发事故:上海的踩踏;天津的爆炸;深圳的土堆滑坡。也不知道这些重大的人祸和灾难,能否唤醒人们对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视。其实,新型的城市化发展理念一再告诉我们:安全就是生产力,善治也是原动力。37年后,中央以最高的规格重启城市工作会议,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是时候改变那些陈旧观念了,城市需要温柔呵护,而不是任其疯狂地野蛮生长。

(文/曾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