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枫辅导员金蕾莅:梦想与迷茫的陪伴者

 leodangdang 2015-12-24

前一两周,学生部的同事告知我获得了林枫辅导员奖的提名,邀请我写一些关于工作中的感想和思考,一时受宠若惊,不知说什么好。我慌忙地翻出自工作以来写的所有日记,想努力寻找一些“可圈可点”的光辉事迹,乏善可陈。我的工作内容非常单一,就是通过授课、讲座和咨询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思来想去,想到一些让我颇有感触和感动的小事,不如记在这里,其中包含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思考。

——金蕾莅

梦想的讲述者与推动者

从留校工作开始到现在,我整整讲了十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这个园子里每个人都必修的微积分或者期末时要拜主讲老师照片的课相比,我的课无足轻重。但是我,特别特别珍惜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45分钟。


刚上这门课时,只有十几个大四的学生选修。上完一个学期,剩下六、七个人。当时非常沮丧,但对这几个不抛弃和不放弃的学生特别感恩。我下了下决心,为了对得起把时间花在我课堂上的学生,课下花多少时间,我也在所不惜。




我开始收集有关清华的一切新闻、报道和视频,平时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从中寻找有关清华人的职业故事,以此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亲切性。我希望讲的每一个有关职业选择的主题,除了有学科原理作支撑,也可以用清华人的典型例子为佐证。


比如,“7-11”院士薛其坤和他领导的85后科研团队;到基层工作的焦三牛、石磊、魏华伟和高云亮;勇敢创业的童之磊、蔡虎、沈思和李一舟;入学成绩不理想,却不懈努力并拿下特奖的赵云龙;爬过诸多高峰,且在耳朵上打了5个耳钉的山野协会成员;也剖析过获得特奖的马冬晗的学习计划表;展示过清华学生自主研发的空气质量检测盒……运气好的时候,这些故事中的人会欣然应邀到课堂上现身说法,谈梦想,谈选择,谈奋斗,谈得失……我就像一个说书人一样,在一节又一节课上,讲了好多好多清华人的故事。


当然,我也努力让课堂上的学生成为主角。


一次,一个水利系的小姑娘在谈论梦想的作业中透露,她从小接受了许多艺术方面的训练,梦想是当主持人。但是,因为理科成绩很好,妈妈最后还是建议她到清华学工科专业。她在作业的最后发问,有了梦想又怎样?恰巧,那一堂课有小组汇报。于是,我在课堂上临时决定,由她来做这节课的主持人,协调各个小组的汇报,而我只在座位上打分。


这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个做法,但学期结束后的那个元旦,她给我发了很长的一条短信,谢谢我满足了她从小的梦想。她说,原来心中持有梦想,敢于向外人说出梦想,为了梦想时刻准备着,梦想就会在不经意间以不同的方式闯入自己的生活。现在的她,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动力朝向梦想而努力。


像很多老师一样,我有保留学生作业的习惯。


2013年本科生特奖揭晓,其中被称为“学神”的一个学生名字很眼熟。我马上翻看了以前保存的教学记录和学生作业。果然,这个学生曾经选过我的课,还写了一份如何从困惑起步,实现目标的计划书。


如其所愿,当年他在academic上设立的目标几乎全部达到。我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帖子:“虽然,他如今的performance与我半毛钱关系没有,我还是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走了几个来回。这件事提醒我,不管教什么课,最好别敷衍,因为有些惊喜的礼物藏于其中,很久很久以后,它会突然绽放。”




我曾不断地对自己说,讲台就是舞台,教师就好比演员。对演员,戏比天大;对教师,课比天大。哪怕舞台下只坐了一个观众,演员也会感情饱满地演好每一分钟;作为一个教师,哪怕讲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也当倾尽全力地讲好每一秒。原先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做《梦想剧场》,我也要营造一个梦想课堂。在这里,我可以不断用清华人的故事讲述梦想,也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的课,是关于梦想的;我的课堂,可以成为梦想成真的地方。

迷茫的见证者与陪伴者

我工作的另一个主要方式,是给学生提供关于职业选择的个体咨询。相比耗时备课,做咨询更费心力。大多来咨询的同学限于两难选择的困局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比如,读了三四年的博士,发现完成课题难于上青天,来咨询要不要转硕士或者退学,还是咬牙再赌上个两三年,争取拿到博士学位;即便发了五六篇SCI论文的博士生,由于高校进人门槛不断提升,临近毕业却发现与成为faculty member仍有数步之遥,前来咨询要不要出国做博士后,还是干脆放弃学术道路转到实业界?还有一些case,表面上看是职业的问题,实则还纠缠了与导师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未来配偶的关系,甚至与配偶家庭的关系等等。


最近,越来越多来咨询的学生表达了在求职做选择过程中的担忧,担心做出错误的决定。我常听到的问题是,我做个选择能成功吗?如何能用最短的时间成功?




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学生,当时他陷入转博、出国留学、直接就业或者支教的多项选择中。同时,与导师的关系也比较紧张。那是我跟踪最长的一个case,来来回回五次,每次至少两个小时,持续了2个多月。后来,这个学生中断了咨询,他最后的选择也无从得知。我跟督导说,这又是一个失败的咨询经历。


2014年春节,我的邮箱收到一封来自英国的邮件。信中说“金老师,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我,我11年夏天的时候找您做过几次咨询。我去年已经硕士毕业了,现在英国B大学攻读博士,继续原先方向的研究。来英小半年,愈发怀念和珍惜清华园里的生活。虽然和金老师的接触只有短短的几次咨询,但在那段最迷茫最痛苦时间,和金老师的交流让我感到很温暖。谨借此新春佳节之际,向金老师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我曾经与同行们就这些个案进行探讨。一个资历年长的咨询师告诉我,职业化的咨询师从不直接给来访者答案,但却能激发来访者心中能量的开关,以使他们有力量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问,如果暂时找不到那个开关怎么办?年长的咨询师说,陪伴与等待。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朋友圈正转发着“THUNIGHT | 2016,我想和你一起跨年”的帖子。文案中,恰有一句话暗合我从事学生工作的当下感悟。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和学生在一起,困惑着他们的困惑,迷茫着他们的迷茫。然后,用个人的专业所学,陪伴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未来。如果我们的工作真的有作用,也许就是多年后学生如此的反馈,“谢谢你,出现在我的青春里。”



金蕾莅

副研究员,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教师

自2001年以来在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工作,2005-2009年赴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再度返回原岗位,至今已累计从事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工作十年。她坚持理论研究与辅导实践相结合,曾获得“北京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会研究课题一等奖”、“2011年度组织工作全国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二等奖”、“2011-2012年首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特等奖”,其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并入选全国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年,入选清华大学“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老师31名候选人之一。2015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招生教师”称号。


欢迎关注“清华辅导员”微信公众号以及2015清华大学辅导员大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