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写意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一种中国画画法。宋代画家梁楷、法常等开创了写意画的先河,一直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以徐渭、沈周、陈淳、八大山人、石涛等为代表的水墨画写意大师,八大山人借古开今独树一帜绘画作品,使其成为划时代的“造极”人物。试想,绘画史上如果没有八大山人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绘画史?可以说,他是中国花鸟画史上的一座仰之弥高的珠峰。 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清初与弘仁、髡残、石涛并称为画坛“四僧”。作为明宗室后裔、宁王朱权九世孙,至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以前他一直居住于南昌。他可以说幼承庭训,祖上都善书画,从小就受到这种家学熏陶,他聪明早慧,据说8岁能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能悬腕写米家小楷,20岁为诸生。八大山人19岁的时候,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城,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明朝灭亡之后,东北的满族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建立了清朝。八大山人一下子由一个贵族王孙变成了平民。他抱着对清王朝十分愤恨和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后来又隐居到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为僧期间,他潜心习禅,以诗画会友。那时所作书画现在有三十余件存世,这一时期的绘画就是他早期的花鸟画。在水墨写意画中,有专擅山水、人物和花鸟之别,八大则山水、花鸟兼而善之。其友邵长蘅撰《八大山人传》曰:“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卉以为重。”可以看出,那时他的花鸟画就引起一些人的注意了。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远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画风和宋文人画家,也受到明代的林良、吕纪、陆治的技法影响,又有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的粗放画风,一度发展为奔放淋漓的大写意画法。他擅用象征的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变形,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明他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作品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鲜明的主题,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画画法。
我们看到现存最早的八大山人花鸟画是己亥(顺治十六年,1659)34岁时所绘的《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1666)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从这些作品里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承继了明代沈周、陈淳、周之冕、徐渭的水墨花鸟画传统,并多模仿痕迹。但是画中所表现出的兀傲之气,不拘一格的大胆剪裁,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却已预示着他未来的发展。 八大山人的晚年潜心书画使他心境平静,在画艺上精益求精。所画松鹤、桐鹿,展现的是返璞归真的童心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心态。所绘苍鹰、芦雁,则突出地反映了他在水墨写意法方面所达到的精致细密程度。 纵观八大山人一生中的绘画成就,大道至简是八大花鸟画最突出的特点。“简”就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简捷。少,也许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少而不薄不贫不单调,少而有味有趣,能给人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难以令人做到的,八大却具备了如上的要求。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长处,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
其次是经营位置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巧与意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欣赏时,就不会感到单薄。他在绘画的布局上特别讲究少许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充分利用纸张的空白处,即前人所谓“计白当黑”。与此同时,他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的作用。他不像有的画家那样,先画好画,然后在恰当的位置题款和押印,而是有总体的规划设想,使每一点在布局中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八大的作品里,我们触目就能看到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以说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云“惜墨如金”,在中国绘画史上,只有八大才真正做到了这点。康熙三十三年(1694)所作《花鸟山水册》(上海博物馆藏),第一幅仅画一只雏鸡。那毛茸茸的小鸡,古往今来那么多人画,也没有画过他。小鸡置于画面中右偏下,这一位置的重心,将画面分割成四大块空间,每块空间的大小都不一样,平衡而有变化。由于小鸡头部方向朝左,小鸡的动态像刚学走路的小孩,蹒跚得十分可爱。瞪着大眼战战兢兢地警惕着前方,好似不远处有什么声响传来。这只小雏鸡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刚出蛋壳,表示出对这个世界的惊异与恐惧;也可以理解为走失了群体,找不到妈妈和回家的路,感到孤独而害怕。题诗在右第二大块空间中,使空荡的背景顿时活跃起来,视觉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内容丰富的作用。他的题跋写道:“鸡谈虎也谈,德大乃食牛,芥羽唤僮仆,归放南山头。”意思是说鸡谈老虎也在谈,讲的是一种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清谈。本事大得可以把一头牛都能吞掉,比喻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说自己如何如何,好似他们可以控制这个世界。“芥羽唤僮仆”,古代斗鸡的时候,在鸡的尾巴中拴一个装芥末的袋子,它一斗一抖的芥末气味就很大,鸡一呛就向前冲,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人世间充满了斗争。“归放南山头”,就说我是一只归放南山头的小鸡,我是一只不愿意争斗而追求平等的小鸡。这幅画给人以极大的启发,诗书画印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画面如此简单,内涵却如此深邃。需要细细的体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所以有时候少画,反而思想的容量更大,这就是笔简而意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他的影响和声誉早已在世界显现,英国汉学艺术史家迈克尔·苏立文这样评价他,“他的天赋在简笔扇面画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怒目而视的小鸟栖息在无尽的空间之中,而在另一幅画中,鱼一样的石头和石头一样的鱼都是通过寥寥几笔完成的。这是最'无羁’的墨戏。然而,八大山人的画并不是空虚的笔墨游戏,看似简单的风格实际上把握了植物和动物的精华。”齐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见其倾倒到如此程度。那么,今天倾倒其艺术作品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本文选自《大匠之门4》 来源:北京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