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的名称、颜色与种类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袈裟的颜色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 从三衣到福田衣 最初的三衣,大多数是由大面积的布片制成的,这与后来的“福田衣”有很大的不同———福田衣通常以条块状的布料缝制而成,而且根据用途的不同,数量有所不同。起先,释迦牟尼制定三衣,是为众僧方便———三衣大都是整块布料,稍加改动,就可以披挂于身。但是,当时社会治安无序,许多地方频频出现匪盗,所以许多僧人在游化四方时,他们身穿的僧衣经常遭到掠劫。 释迦牟尼因此而发愁,苦思解决之策。一日,与弟子阿难路经一片田野,只见田野沟畦分明,田亩整齐。于是佛祖灵机触发,重新规定了三衣的制式和仪轨。从新制定的袈裟,跟普通人穿着的衣服大有不同,别人拿了去也不能穿,所以就不怕遭到盗贼劫掠了。此后,众弟子开始穿福田衣。 袈裟的种类与颜色 袈裟的披法 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袈裟的功德 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 附: 中国僧人的服装有两类:常服(俗服)与法服(袈裟)。法服又称僧衣,来源于佛装,是僧尼行法之服。按照佛教规定,袈裟由若干碎布补缀成条,并列缝制为衣。共有三衣:僧伽梨(大衣),用布9—25条;郁多罗僧(上衣、七条衣),7条;安陀会(内衣、五条衣),5条。故而又称百衲衣、田相衣。袈裟的形状为长方形,早期制作简陋,后世渐趋奢华。袈裟的披着,大致有“披袒”两式:披谓披于双肩;袒谓只披左肩,偏袒右肩。 居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