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大唐遗珍

 天宇楼33 2015-12-24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陕西人称历史博物馆为陕博,原因在于用陕西省三个字不能概括这座博物馆的收藏丰富程度,陕博和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并称为中国四大博物馆!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银罐内装有一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绝大多数器物属盛唐时期,何家村窖藏可称得上“皇冠上的明珠”。

  

  震惊20世纪考古界的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不过上面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罐,三件容器里出土各种珍宝1000多件,这两瓮一罐的珍宝都是宫廷之物,但为何埋在何家村,也许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何家村遗宝”发现4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所有文物从来没有全面、系统地展示过,小编整理出多件供大家赏析,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大唐遗宝”展的代表,它不仅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之重宝,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而成,是海内外孤品,也是国家不允许出境展览的极重要文物之一。

  

  兽首玛瑙杯用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造型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镶金,更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此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造型仿自西方传统的角杯——来通。

  

  兽首玛瑙杯巧夺天工的制造技艺。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两只角粗壮有力,显示着动态美;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兽首玛瑙杯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

  

  这件玛瑙杯的产地学术界仍有争议,但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来通”是希腊语的译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兽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体可以从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

  

  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在中亚等地的壁画中也有出现。在中国,从唐代以前的图像资料来看,这种酒具常出现在胡人的宴饮场面中,唐朝贵族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而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从玛瑙的材质、造型等方面,还能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

  

  白玉镶金玉臂环是玉器中的精品,由三节等长的弧形新疆和田白玉组成,每节白玉两端镶金虎头,在唐代只有少数皇亲国戚和高级贵族才能享用。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该器物高6.6,口径7厘米。侈口、环底、喇叭形圈足、环柄,柄上饰有两胡人头像。杯身被錾出八个棱面,这八个区域内分别装饰着乐伎、侍者和舞蹈者。银杯杯身背景为忍冬卷草、山石飞鸟和蝴蝶,通体饰鱼子纹为地。杯的足沿装饰有环状连珠。手柄上有指垫,上饰高鼻深目的两个胡人头。浇铸成型,鱼子纹地,地纹及人物细部采用平錾手法。文物无论从人物形象、服饰还是乐器、舞蹈都表现出浓郁的西域风格,充满着浓郁的西域色彩,杯身银地金花、装饰精细丰富,效果华贵之极。不论是造型还是它的这个工艺非常的严谨,专家推断,该文物可能是当时中央官府的作坊制造出来的,或者是西域进贡给唐王朝的贡品。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与整个唐代的风格是一致的。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的制作工艺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西域商人千里迢迢从丝绸之路带来的,后来由于这种银杯在唐代王族贵戚和达官显要中盛行,一些外国工匠开始定居长安专门制作这些异域风情的金银器。而从这只银杯的形制来看,它决非当时胡人在酒肆中用的,而是西域进贡给唐王朝的贡品。它代表了唐代工艺制作最高水平,也让今天的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畅通时繁荣,见证了开放的盛唐对外交往的频繁和强盛。

  

  鸳鸯莲瓣纹金碗也是何家村出土四件国宝之一,高5.5厘米,口径13.5厘米。

  

  这两件金碗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当然,其对西方金银器造型的借鉴和改造也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这对碗在装饰上,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兴旺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合其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实与寓意的关系也处理的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是罕见的艺术作品;而将多层次高密度的纹饰这样繁而有序、清淅准确地錾刻在小小的空间内,更是唐代金银细工高超技艺的杰出表现。

  

  鹦鹉纹提梁银罐,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3厘米,重达1789克,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透过这种银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同时它那圆浑饱满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题材,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是何家村的第三件国宝,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更传奇的是,出土时罐内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其上立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

  

  赤金走龙,高2.1—2.7厘米,长4.1—4.3厘米。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小金龙12条。金龙均作行走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尾部由粗而细,尾端回勾,首生弯曲而成的双角,身姿和步态各异其态。有学者认为这些小金龙是古时道教投龙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和景仰。说到龙,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气势磅礴,神奇怪异,然而,唐赤金走龙却小巧玲珑,朴素而平实。工匠用金条先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的装饰。由于是手工制作,每个与每个都不完全相同。如此之小且并不具有震慑力的小金龙,有其特定的作用。

  

  该组小金龙共12件,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有可能是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铜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等器物一块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仪后,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此银香囊制作过程复杂,设计科学与巧妙,令今人叹绝。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这就说明杨贵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属制作的。

  

  唐代,香囊还可用于佛事。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

  

  四件国宝中最有故事的恐怕就是这只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了。唐玄宗即位后,有人向唐玄宗进献了五百匹大宛“天马”,以供军用,唐玄宗心想自己是“太平天子”,也不用什么军马,便从这五百匹骏马中挑出四百匹,调集天下出名的驯马师,把这四百匹骏马训练成能随乐起舞的舞马,又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在华清宫里修筑了一座庞大而华丽的舞马台,打算给杨贵妃一个巨大惊喜.果然被蒙在鼓里的杨贵妃第一次见到四百匹高头大马翩翩起舞时,开心得大笑起来,好景不长,由于唐玄宗日夜沉迷在舞马衔杯和贵妃艳笑的欢乐之中,最终遭遇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无暇顾及舞马,舞马归于叛将田承嗣所有。有一天,田承嗣在军中设宴款待众将士,命令军士奏乐,不料怪事发生了,随着音乐响起,舞马纷纷随着节拍翩翩起舞,饲马官看到后不禁怒从心起,军中战马自古都是忠勇节义,怎能让这些旁门邪道的舞马妖冶惑众,乱了军心?这些妖孽必须要除掉。田承嗣听后觉得有理,于是命令军士将所有的舞马全部鞭挞至死。银壶的出土也第一次印证了“舞马”这件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