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十)

 百了无恨 2015-12-24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 (十)


 泼墨山水  镜心 1975年作

翠谷清溪  1975年作(1858万港元,2011年4月苏富比春拍)

碧峯云瀑  镜框 泼墨泼彩纸本 1975年作

慈湖图  1976年作

山居揽胜  镜心 水墨纸本 1976年作

江山晚兴  1976年作

    此幅《江山晚兴图》作于1976年,是大千晚年泼彩画代表作之一。作者先以墨笔略勾大形,托裱一层纸后施以泼墨泼彩。其墨彩漫然自流,形成某种偶然效果。然后添补房屋、山脚、枝干、桥涵,云山耸峙,烟雨迷蒙,笔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画面上,重墨染出山头,淡墨渲出云层,浓淡水墨之间,透现出山势云层。全图没有风雨,却有风雨之势,显示出泼墨技法的艺术魅力。

 山水  手卷 设色绢本

 山水  手卷 设色绢本

青山高隐图  镜心 1976年作

岭上踏云  镜心 设色纸本 1976年作

    款识:月当溪下出,云听脚根来。六十五年丙辰元日写似,绍唐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自1960年代以后,张大千的山水画创作逐渐进入晚期。并且逐渐在探索中国画革新的道路上,开创了泼彩的新画风,他将具象融会到抽象之中,不拘一格、雅俗共赏,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广泛而深远。此帧《岭上踏云》创作于1976年,已是张大千先生绘画创作的晚期,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也。下笔草草而山川雾霭如在眼前,山脚山顶遥相呼应,中间留白而绝似云雾缭绕,非大手笔不能为也。上款人绍唐先生,乃著名文史学者,与张大千先生相交莫逆,多得张大千画作相赠。


 青城山  镜心 泼彩设色纸本 1977年作

    款识:自写青城旧住山,绿云犹似拥烟鬟,忆吹长遂高台夕,明月何时照我还。六十六年丁巳三月写似仲民仁弟。爰翁年七十有九。钤印:大千、下里巴人、得心应手、环荜庵

    幅以青城山为题,蜀人写蜀景,且是大千熟悉且多番描绘的对象,写来顺理成章,驾轻就熟。因尺幅大小不同、创作时间有异,画家未有重复一九六三年所作《青城山通景屏》的全景鸟瞰式构图,不采大开大阖泼墨法,不以气魄恢宏雄奇为着墨处,焦点却置于呈现青城山钟灵毓秀之境。他满纸薄染花青,轻淡如烟岚飘渺,使青城如笼罩于苍郁清润的氛围中。山体部分略盖以浓淡墨,但色调偏近轻柔,既点出山峦位置前后,复见其质感之妥固,但无厚重沉滞之弊,只见峰峦重叠与天光岚气调合混融,清幽飘逸之韵致跃然纸上,体现出道教名山之仙气!画家此时届七九耆龄,惟描绘细致,如藏身密树烟岚中的一列房舍,应是上清宫所在,左上方最高处即为青城第一峰。至于山体轮廓之嶙峋凹突,他以细笔收拾,或点或擦,位置精准而用笔缜密,直与色调清丽明快相匹配。这种精细工巧之效果在其晚年作品中鲜有,更遑论见于六尺巨幅中!难怪他钤“得心应手”印,惬意之情,溢于言表。他以此力作赠李仲民,可知两人情谊之切。当然,画上所录七绝一首,句中“明月何时我还”,道尽了画家怀乡之情。

溪山晚晴图  镜心 1977年作  (582.4万元,2010年3月)

    款识:溪山晚晴图。六十六年重九日,爰翁,云河小榭写。印鉴:丁巳(朱)、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大风堂(朱)、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白)、大千豪髪(朱)

    我国自古虽有唐人王洽首创泼墨法,但并无泼彩法,更无墨彩合泼法。张大千越其藩篱,创意为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欧洲绘画的光色关系,将水墨和青绿、泼墨和泼彩融为一体,开创了化线为面,色墨融合,工写兼施,没骨写意的泼墨泼彩法。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诚如王安石诗云:“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

    端详画幅,顿觉景物粲然,波澜壮阔:“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迷雾缭绕的峰峦,氤氲滋润的溪水,在幽谷深林中蜿蜒掩映的道路。整幅画面体现了光雾之色的浑阔变化,阴明晴晦的自然境象。将神奇幽深、明灭显晦的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大千在画中使用的泼墨泼彩基调比较清冷。在风格上将唐人的豪放、宋人的谨严融合为一体,既有工整妍丽、绚烂明净的一面,也有奔放雄健的一面,呈现出明净清逸、爽丽流动的风韵。

    画中所绘丘壑并非某座特定的山峰,而是他早年所览诸多名山的意象综合,造物游心,因心造境,这已然进入唐代张璪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浑阔之境。

    落款处所提云河小榭为张大千1976年自美返台后,摩耶精舍尚未完工之时,故暂居小榭。虽居住时间不长,但却是张大千的一个创作阶段,亦弥足珍贵。

溪口泊舟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题识:欲借岩阿着茆屋,还当溪口泊渔舟。六十六年夏五月,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丁巳

    1977年夏创作的这幅灵动而充满生气的泼彩山水,彰显出大千先生脱胎于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方式的绘画技法。诚然,他受到了西方表现主义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但是五十年代日益恶化的眼疾成为他新的艺术风格的“催化剂”。大千先生曾坦承“泼墨”技法使他抛开了精致的细节,而专注于内心的表达。大千先生擅用简单的细节和大胆不羁的手法来表现画中的人物和景致。将墨色泼于纸上,然后通过转动纸张引导其流动以达到最终和谐的画面效果。看似简单的创作过程却是需要深厚的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江邨晚归  镜心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1512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题识:江邨晚归。六十六年重九日写于台北,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丁巳、大风堂、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发

    竹林数丛,掩映屋舍。左下近景一径,萦回曲屈地绕过屋舍竹林,攀至远山,可抵平台凉亭;登高遥望,远眺点点帆影,自是美景,开阔胸怀亦是人生境地。两座山头均极阔重,先以淡墨泼洒,后用荷叶、斧劈法勾皴,梳出山峦纹理,并以浓淡墨、干湿笔点苔,强化山石面向,添增厚实质感;其上局部再罩青绿,流动的色泽,特别觉得灵动。下方平坡石壁,则皆以淡墨略施钩染,傅染淡赭;尤以山脚临水之际,墨色偏淡,虽是轻灵婉约,然不免形成上重下轻之现象。幸而画家在左下方布以错落竹舍,而丛丛竹林并用横笔画垂叶,前后分明,笔法细致又富变化,老年之笔,雄厚不失秀丽;墨色浓淡层叠,染石绿色,与上方横列峰峦互为照应,并借以维持奇妙的平衡态势。值得一提的是,画家的巧思,在幅中央山坞间布山径斜坡,以分左右;并使两座起伏山峦,朝揖顾盼,相生相让而自具变化。此外,出于幅外的峰峦横断湾口,亦是画家布局的另一转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郭思《林泉高致》)曲折环遶,山后远水又作帆影,与前方水潭画破一弯清水的小舟,遥相呼应。

    大千先生尝言:「书不通篆,谓之俗书;画不橅古,谓之俗画。」故画师谆谆告诫初学者须:「循规蹈距,按部就班。」纯熟之后,方能「从心所欲、俯拾万物。」所谓「橅古」,乃遵循古人绳矩法度,然仍须跨越前人束缚,欲去其「俗」,即当学古而不泥于古,需「刻意经营,时出新意。」以去陈腐。从本幅观察,若欲从前人追索,画中圆浑状的山峦,隐约可见北宋郭熙生动的造型理念;山脚临水处取淡墨勾勒山石纹理,笔势侧卧,时而宽粗时而纤细,线条粗细变化较大,亦有郭熙消息。整体而言,泼墨洒彩、点染丛树竹林、干笔浓墨钩皴石壁,确已自古人蜕化而出,俨然大千本色。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