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州的名胜古迹名山名水,即便外地人,不少人也能如数家珍地报出西园、留园、拙政园,西山、东山、灵岩山等一长串来,甚至还脱口吟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如果我说姑苏城外天池山,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其实,天池山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代就开发了,当时的高僧支道林相中了这儿山清水秀,认为是福天洞地,在山中结庐二十余年遂使天池山之名传矣。元代时,天池山香火已很盛了,可见天池山并非无名之山,只是到太平天国时被破坏殆尽,从此一蹶不振,天池山渐渐荒败下去。 可能由于苏州大名头的景点太多,天池山成了个冷门景区。 常言道,有一利必有一弊,反之,有一弊也往往有一利。天池山被冷落了一百多年,这是天池山的不幸,但未必不是天池山的幸事,因为游人罕至,天池山几乎无废气废水废物这三大污染,水是纯清的,那山泉堪称正宗矿泉水,泡一杯新茶,那味又纯又醇,与城里的自来水纯净水不可相提并论。天池山的空气是清新的,负离子成分远远高于繁华的都市,呼吸着那清新的空气,精神为之一振。“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此小坐小憩,实在是优哉游哉。这儿绝无噪音,除了淙淙的泉流声,就是夏蝉的鸣叫声,与山鸟的啼唱声。南朝时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这种写照,就是这种意境。古人还有“静能养心,俭能养廉”的说法,如果能在天池山这幽静的山水间住上一段时间,实在是养心养廉两相宜。 有道是石使山雄,云使山动,泉使山静,树使山秀,竹使山幽,寺使山灵,小小的天池山把这几样占全了。更妙的是,这雄这动这静这秀这幽这灵全藏在天池山群峰环抱之中,如果不入山中,山下望山,山外观山,则一线所见,一无所得。如果按照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讲究一个藏字,山水尤其宜藏而不宜露,而天池山之胜正在于藏。车至山门,感受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那景色欲露又藏,欲藏又露,撩拨着游人的游兴。拾阶而上,溪水相伴,花木相随,过石人石马,至山中之池,方觉渐入佳境。比之新疆的天池,长白山的天池,这儿也许不值得炫耀,但水清水碧,一池如镜,是吴侬软语中的小桥流水式的天池,自有其独到的韵味。加上池中的灵龟石,山坡上的灵蛇石、金蟾石,以及巨无霸似的四四方突兀于山顶的官印石,附会一些神话传说,山也就生动起来,底蕴也厚实起来,游人的兴趣也就高涨了起来。 天池山的最高峰是莲花峰,那莲花峰其实是峰顶的一块如莲花状的巨石,就像飞来石一样,你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造化,感叹鬼斧神工下的魅力。世间最美的花是将开未开、含苞待放之时。天池山的莲花石正是如此,若是有岚有雾的清晨或黄昏,云雾中的石莲花若隐若现,更是美不胜收。 我最感奇妙的是莲花峰半腰有一光滑的斜坡巨石,此巨石的中间有一浴盆大小的凹坑,流下的山泉正好积于坑内,此坑被命名为钵盂泉。站在钵盂泉边,我真想说一声:“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我算服了。” 据介绍,天池山的镇山之宝是建于元代的寂鉴寺,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寺里的石屋乃江苏省仿木石结构建筑之孤品。石屋依山而建,全为石料,却仿用了木榫相接的技术,反映了元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寂鉴寺,顾名思义是寂寞的镜子,大概天池如镜,僧人有感于天池太寂寥而起了此名吧。但我相信,寂鉴寺不会再寂寞下去了,有这样的好山好景还怕游人不至吗? □凌鼎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