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云楼秘藏王翚《晴峦晓别图》背后故事

 苏迷 2015-12-24
十位名士吟诗送别 前后经历近一年
过云楼秘藏王翚《晴峦晓别图》背后故事
12
   王翚   晴峦晓别图


 王翚   晴峦晓别图题款
  ■张之望张嵋珥
  东方有座为大运河环绕的古城苏州,自古人文荟萃,画家辈出。清初苏州画家“四王”之首的王翚,为送别闽籍好友陈骝返乡创作了《晴峦晓别图》,此卷又得到在当时卜居苏州的十位名士唱和题诗,是诗书画完美结合的珍品。该画早年曾被苏州“过云楼”秘藏,后莫名遗失。2014年过云楼后人竟又偶遇此画,为支持家乡文化建设,毅然化重金将其购回,并嘱笔者全面考证此画,欣然命笔,遂成斯文。

  王翚被推为清初画坛“四王”之首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等,常熟人。他悉心临摹古代名作,遂熟喑诸家技法。60岁时,奉诏画《南巡图》,画成深得康熙识赏,赐题“山水清晖”四字,王翚引以为豪,一时公卿以结识王翚为荣。画名日盛,人视其为“虞山派”之祖。
  王翚广采博览,冶各家技法为一炉,其精品能在“元四家”的基础上掺杂宋人皴法,“不复为流派所惑”,故而《读画辑略》有“画分二宗至石谷合而为一”之说。自谓“以元人的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大成”,其影响一直沿袭到现代山水画。
  王翚生前身后一直被视为清初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清初之时,甚至被艺文巨擘王时敏、吴伟业等尊为“画圣”,声誉之隆,历二百年不衰。王翚之所以被誉为“画圣”,与董其昌的理论主张关系极大。晚明时代,董其昌提出了“以境之奇怪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指明了宋元之后,山水发展的方向是——由具象造型的表现转为抽象笔墨的表现。但是随着明王朝的覆灭,董氏的画学理想最终由入清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来完成,这或许是历史赋予“清初四王”的重担。乾隆曾在王翚《重江叠嶂图卷》上御题了“国朝第一卷,王翚第一卷”。
  王翚弟子众多,研习其画风者不计其数,从而渐成虞山一脉。方薰《山静居论画》云:“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牢笼,即为麓台械枢。”蒋宝林亦称“吾邑石谷一派,百余年来衣钵相承不绝”。直接师承的有杨晋、顾昉、蔡远、唐俊、释上睿等,再传弟子嘉道间有汤贻汾、奚冈、刘彦冲、王学浩、戴熙等,民国间有陆恢、吴谷祥、顾麟士、萧谦中等。虞山一脉,门庭昌盛,人员兴旺可见一斑,故王翚被后人推为清初画坛“四王”之首。

  王翚创作《晴峦晓别图》
  “三藩之乱”

  《晴峦晓别图》此卷画的是岸渚津渡、绿树红蓼、堤岸滩头,隔岸望去烟波浩淼,微云轻风,淡抹飘渺。画中有一扁舟,料想客于其中时,左琴右书,一似笑我劳劳尘网者,令人羡煞。通卷笔墨苍秀,林壑繁复又不失明爽之致,凡开合纷披,皴擦勾斫,渲染点运之法无不得自黄鹤山樵之神髓,虽一树一木,无不与古人血脉贯通。卷后又有康熙年间卜居虞山的十位名士之吟咏诗跋,各名家的缠绵徘徊的赠别诗,和他们飘逸潇洒的书法,与王翚清雅隽秀之画作交相辉映,浑然天成,可谓是
  诗书画完美的结合。
  《晴峦晓别图》是王翚赠于好友陈骝的一卷山水作品,是为陈骝送行之作。据《王石谷年谱》(赵平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P48)记载,此作应作于丙辰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翚时年45岁。与其交谊深厚的陈骝由虞山回闽,王翚遂作《晴峦晓别图》赠行。当时虞山文坛名流有黄晋良、顾湄、余怀、赵景等十人为其唱和题跋,一时传为佳话。
  陈骝,字伯驺,清代诗人,福建长乐人。顺治(1644—1661年)间贡生。性聪颖,幼即工诗,中年纵游燕、齐、吴、越,著作益富。
  王翚这位被后人推为“画圣”的著名绘画流派“四王”之首,为闽籍好友陈骝作如此精美画作,当然这位伯驺先生也绝非等闲之辈。从王翚画中落款时间及画后康熙年间十位名人的唱和题跋前后时间来看,从丙辰秋七月十八日,到嘉平(腊月)十日、丁巳上元(元宵节)、花朝(春天三月份,百花的生日),这送行送了将近一年。从图中讲的送达地点来看,有人讲送陈骝返闽,而又有人讲送他去毘陵。从图卷中十位骚客的唱和诗的起伏跌宕,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气氛来看,这些都是因为当年“三藩之乱”形势变化造成的。战火一波三折,让这些文人骚客的心情随着“三藩之乱”的形势坐了“过山车”!几次看到了回闽的希望,但很快又失望了。也正是这种“过山车”心情,让这些文豪们为我们留下了再也无法复制的艺术珍品。
  当然,最后看来并没有能成功把伯驺先生送回闽,而是送他移籍到了邻城毘陵(今常州)。

  十位名士之赠诗

  唱和首篇为和陈骝同是闽人的黄晋良。
  黄晋良(1165-1689年),字朗伯,号处安,福建建安人,明诸生。工诗文,擅书法,得二王韵,亦善画竹石,精研儒释之辨,尤爱黄道周易学。明季曾官工部主事,入清尝参军幕。遍游齐、楚、吴、粤间,晚号东叟,居三山(福州)“井上草堂”,又号井上老人。黄氏当时客居虞山兴福禅寺,因常年客居在外,对好友陈骝的离别竟然有释然之意。
  诗云:
  久客何论聚与违,栖鸟但觉数分飞。频年楮墨如加齿,是处山川可采薇。古寺深钟非易别,孤舟残月定相依。多情只有黄安在,独泛花溪老不归。
  第二位题跋者为宋实颖。宋实颖(1621-1705年),字既庭,号湘尹,江苏长洲人。少负盛名,有“江东独秀”之誉。顺治十七年(1660)举人,后官兴化县教谕,淹贯经史,当时被推为名宿。其题跋诗句清新隽舒,诗为:
  高秋云物淡菰芦,良友清樽一驻车。闽越烽烟人尽老,江山鼓角信尝疏。孟公惊座方投辖,丁卯诗成又易居。明日布帆天际远,萧梁官阁好相于。第三位题跋者是太仓顾湄。顾湄,字伊人,号抱山,江苏太仓人。顾梦麟养子,也是顾炎武族侄,专力于诗文,与黄与坚等并称“娄东十子”。诗跋为:
  烽火关山杳莫通,天涯歧路数西东。一编酌古推同甫,四海倾心说孟公。外地几经杨柳绿,故乡遥隔荔枝红。挥杯欲别难为别,此去依然又客中。
  第四位题跋者为余怀。余怀(1616-1696年),字谵心,又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鬘持老人。祖籍福建黄石人,生于南京,故自称白下余怀。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文采为吴伟业、王士祯所称道,是清初著名文学家。题诗云:
  故乡烽火隔关山,樽酒离亭徃复还。今古登楼千日醉,乾坤带甲几人閒。丹枫落月论心事,黄菊凌霜怆别颜。后会定知仍不远,相逢休讶鬓毛斑。
  第五位题跋者为许之渐。许之渐(1613-1700年),字松龄,又字仪吉,号青屿,晚号可园老人,江苏武进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户部主事,迁江西道御史。跋为:伯驺年道翁属题,即次过兴福寺见访韵示正。其题诗云:
  孟公投辖地,踵至已同云。日冷寒柯影,冰衔绮岸纹。江山安客梦,风雨重论文。怆别人何处,河梁袂欲分。第六位题跋者为沈世奕。沈世奕,字韩伯,号竹斋,江苏吴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洗马,顺治十五年会师考官。诗云:
  早慕相如作远游,三吴胜概喜全收。蔗桨已白萦乡梦,荔枝将丹返客舟。诗卷赠来朋旧句,画图携对海山秋。七闽重得歌清宴,为赋旋归送大丘。
  第七位题跋者为曾灿。曾灿(1622-1688),原名传灿,字青藜、止山,自号六松老人,江西宁都人。少负诗名,与同学魏禧等人并称“易堂九子”,为清初文学家。其诗云:河桥初涨柳花新,落日东风执手频。天地何年容做客,山川终日送归人。愁心久断乡园梦,绝塞空传战伐尘。此别不堪回首处,画图看取六朝春。第八位题者为徐宾。徐宾,号东海学人,擅诗文,与钱谦益、柳如是等交好。诗云:
  萧馆张清讌,离情知几何。尽怀方共遣,酌酒岂须多。芳草江南莫,白云闽海孤。相看珍重意,后会莫蹉跎。
  第九位题跋者为赵燝。赵燝,武进人。诗云:
  吴门客里送君行,舍弟居停为寄声。因树茅亭商位置,引泉茶灶好经营。远公同泛清觞雨,虎阜分听别路莺。莫向四陵城上望,闽山缥缈不胜情。第十位题跋者为杨宾。杨宾(1650-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江山阴人。少年颖悟,
  精通古文,八岁能做擘窠书,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笔》《藩镇考》等传世。诗云:
  送客芦花渚,西风破晚烟。群贤返汉社,双屐逈晴川。野涵庭中雁,天真忆放船。诗成谁最蚤,沈宋自当年。南国犹烽火,天涯尚卜居。遥怜庄舄梦,又入晋陵书。风雅存吾道,闲情赋子虚。声名惊宇宙,不得混樵渔。

  赏读画卷产生的疑问

  其一,疑的是陈骝先生的身份。
  “画圣”为其创作如此精美的画卷赠别,康熙间卜居常熟十位名士吟诗送别,前后经历竟长达近一年。我们不禁要问,陈骝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轻易调动这么多社会人脉资源?前面我们已介绍他是清代诗人,顺治贡生,有著述。但贡生只相当于一个举人的副榜,好像和画卷中他的地位远不相称。于是我们进一步查到了他福建长乐的家谱。
  家谱记载,其祖唐乾符间避乱入闽,居福唐县新丰里南阳村。宋入赘长乐县,以耕读为业,自宋迄今,子孙繁衍四十二世。宋嘉熙年间其祖上曾当过安南国王。明代其祖陈仲完、陈登、陈全三人,皆荐才翰林院,参修传世巨著《永乐大典》,世称“一门三举三内翰”。至清末,长乐陈氏四十二代中人才辈出,历代进士就有几十位之多,确定是名门望族。
  陈骝著有《雪鸿堂诗集》十卷、《南雅堂纪事诗》《金陵怀古》《中轩集》《蓟游草》等篇,晚年偕兄陈瀚隐居“溪湄草堂”。陈瀚,字伯熊,有诗名,大司马龚芝麓称其“渊雅简洁,有仁孝之风”。时人共推之,恒以二伯比二方云。“二方”是指后汉陈寔的长子元方、四子季方的合称,二人均有高名。《后汉书中赞》:“二方承则,八慈继尘。”可见在当年陈骝先生的地位一定非同凡响。
  其二,几位名人题诗书体、字形极相似问题。
  我们赏诗画卷跋诗过程中,对十位名流的题诗的书体、字形极端相似曾一度愕然不解。第一位题跋黄晋良的诗、第二位宋实颖的题诗、第三位顾湄的题跋诗、以及第七位曾灿的跋诗和第八位徐宾的诗跋的书体、字形都非常相似。这在逻辑上似乎是有问题的,尤其是黄晋良的书法字形和宋实颖的书法,一个不小心看上去就是一个“枪手”一次写成的,这是要认真慎思的!为何如此呢?要解开此疑团,我们可以再去找一下,那个年代他们这些人的主儿——康熙帝的书法,可以发现又和他们极其相似。我们进一步索源找一找董其昌的书法,又相似极了,啊,明白了!原来在那个年代康熙帝倡导模仿董其昌书法,众名士在那个年代里不能身临其外,都在跟着皇帝追星,当然大家都在追就形成当时一个潮流特点,这就是我们鉴定书画常讲的重要依据之一—时代特征。所以有些疑问解开了,不但不能说明这画作有问题,反而更成了证明此画就是那个年代的真迹的重要依据。当然这种皇帝倡导的千人万人共学一人书体的时代潮流,最终走到了尽头形成了常为后人诟病的“馆阁体”书法,这是后话,不属我们讨论列。
  此卷《晴峦晓别图》曾著录于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王石谷年谱》,是王翚赠于好友陈骝的一卷山水作品,是彰显情谊的一段佳话,原秘藏于苏州顾氏过云楼。后又流藏于庞莱臣,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由庞莱臣转赠于好友费念慈。可见,此流传过程曲折而传奇的画卷,既承载着翚与陈骝之间的友情,也承载着费念慈与庞元济之间的友情,还记录下了我们与过云楼之间情谊,宝物回家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