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二十三) 溪山秋霁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题识:漫道白鸥闲似我,渔舟更比白鸥闲。戊子上元,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 引首:溪山秋霁图。吴湖帆题。钤印:倩盦 尾跋:松顶带微雨,仙风自去来。幽人策杖往,随意坐莓苔。何处问边雁,音响似何哀。愿逐赤松子,骑鹤游蓬莱。复问安期翁,食枣如青梅。□发驻颜色,仙侣登瑶台,应笑穆天子,八骏安在哉。心畬题句。钤印:心畬 拟石溪笔法山水 手卷 设色纸本 1948年作 (1634万港元,2010年4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山晚凌寒一角青,春来烟树尽娉婷。布帆每隐云波暖,归梦衡门过远汀。从箧中检得在旧京所收前明高丽贡二卷,既仿石溪笔法写江南旧游,复为此图,以为之俪。戊子七月二十四日,成都昭觉寺灯下题记。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全卷长近三米,结构严谨,图中山重水复连绵横延,非峻岭危峯、高流急瀑,入眼处,见一片江南秀色,曲桥潺流、密树层林,穿插其间,呈跌宕起伏、疏密虚实呼应之势,观者视线随之游走,真有江山无尽之慨。大千用笔绵密细腻,擦染湿笔参合运用,充分利用笔墨与旧纸接触而生苍郁毛茸的效果,令山体肌理之质感与江南草木之润泽,呈现自然,兼具古意。 本卷题具体日期乃一九四八年八月廿八日,时大千正寓成都昭觉寺。借居青城山上清宫及成都昭觉寺,皆属画家居川期间潜心专志创作之所,源自两地之作品,量丰质精。他笔下所出,善因材而写。既取佳楮,自然循材质特性选题创作。他在同年二月另卷《拟石溪溪山无尽图》,题曰:因白秃原卷“是用高丽纸画”,故以“行箧中检得明高丽”写之。由此可见,两卷同源取法,实大千熟谙高丽笺之绵密柔韧,且明季旧楮历时久远,发墨现色足褪火燥之气,古意自生,尤见奇效,故不惮重复,辄以此纸配合石溪笔法成画。再参照本幅题曰:“既仿石溪笔法写江南旧游,复为此图,以为之俪”,可知尚有另一“姊妹作”,与本卷璧合配对。 大千先生故都所获明高丽笺,均取髡残笔法作画,在1948年共成三卷,按时间推断,本幅应属“压卷”之作。从本卷保存之原装裱所见,乃多段接纸而成,或可想象“高丽笺二卷”,恐非一般理解之两卷皆完整者,实经画家创作时按设计通卷篇幅长度后剪裁接合而成。或曰本卷属“压卷”故以纸材剩余者写成,画幅末段尚有颇多空白处,既未补足,也不截去,可能如引首未题般,有待日后添跋补端,惟局势变化遽生,携至沪上,留赠李家,去国后复无添补机会。 江南旧游图 1948年作 (2886万港元,2010年10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清泉石罅咽轻流,晓霭林边接远眸。绛黛山峦秋欲晚,江南回梦旧林丘。戊子秋日,偶亿江南旧游,以白秃法写此意。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岷江晚蔼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948年作 (1207.5万元,2011年5月北京翰海) 款识:诗思回流八节滩,苍烟丛莽起微澜。清眸天末云峦断,寂寞林溪生阁寒。此元人写经纸,极发墨韵。戊子夏日,坐藏芒斋写,爰。戊子九月二十六日,装成题奉巨来道兄博笑。弟爰。钤印:张爰、大千 引首:岷江晚蔼图。巨来嘱,溥儒。钤印:旧王孙 题跋:右蜀客张君大千,为巨来作岷江晚蔼图,在元写经纸上以纸色晦暗,故写烟色苍茫之景。昔高房山有夜山图,见诸著录,真迹不传于世。今观此卷,觉古人风流犹可揽接。巨来见之当不以斯言为何汉也。己丑八月下澣,溥儒。 此件《岷江晚霭图》,张大千参以元人黄公望、高房山二家法,在元代的写经纸上抒情其对故乡岷江山水的无限眷恋。全图虚实相间,结构精严规整,极尽山重水覆之态势。无论曲江漫道、浅渚近岸、密树成林、茅屋人家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游刃有余。是一件大千先生中年时期艺事日臻成熟,传统绘画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不朽名作。 《岷江晚霭图》山水卷,是张大千赠篆刻家陈巨来的一件水墨淋漓、墨彩飞扬的经典之作,与另幅《江南旧游图》山水卷同作于1948年。《江南旧游图》手卷是在明代的高丽纸上挥就,而《岷江晚霭图》则是在元代的写经纸上抒发,更胜一筹。元代的书画用纸,在今天看来早已凤毛麟角、珍稀无比。 朝登金凤山 立轴 雅州高颐阙 立轴 款识:朝登金凤山,夕攀高颐关。雅句与黎风,郁此山水窟。大千居士张爰,写于大风堂下。钤印:张爰大千父(白)、大千居士(朱)、大风堂(朱) 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体。雅安的高颐阙,为我国汉阙中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其阙身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内容最为丰富的珍贵古迹,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高颐字贯方,曾任益州太守等职,因政绩显著,卒后,汉皇敕建阙以表其功,高颐阙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江山无尽图 1949年作 (560万元,2007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1)偶读画传,黄筌有《蜀江秋静》图卷。拈笔拟之,并题小诗,时方将出蜀南游也。虚舟卧滩水,白石冷平冈。近日乘秋涨,端思下蜀江。己丑闰七月,大千居士爰。成都西郊税牛厂。(2)辛丑(1961)嘉平月,付与嶷孙守之。爰翁。 张大千很少画这种由近而远,平面铺陈连绵不断的山川河流,他的画多以纵向构图为主。这幅《江山无尽图》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观者的视线可以随着蜿蜒的水流,穿过绵延的山脊直达远处的地平线。河湾之上的小船驶向远处的村落,岸边茅草屋旁的两位高士正欣赏着河畔风光,屋边翠竹环绕,宛若世外桃源。 张大千在画上的题跋中提及宋代黄筌的《蜀江秋静》图卷,其实大千也未看过原图,只是根据《画传》所言模拟描绘。虽谓拟笔黄筌,实出画家己意,可视为他的创作。此帧用笔细丽,设色鲜雅,构图婉约曲致,远近透视效果绝佳,真得风光明媚之象。 《江山无尽图》的风格显然受到了他四十年代在甘肃敦煌临摹的唐代壁画的影响。比如一百七十二窟八世纪的壁画描绘了毗提希夫人面对冉冉升起的朝阳冥思打坐的场景,其中的山水背景与《江山无尽图》十分相似。两幅作品的构图都是以蜿蜒的河流导引着观者的视线指向远处的地平线,并以小点水墨晕染的笔法勾勒出辽阔的大地与绵延的丘陵。《江山无尽图》是张大千四十年代中晚期将敦煌壁画融汇在其山水画创作之中的有力例证。 赠黄仲翔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款识:(1)虚舟卧滩水,白石冷平冈。近日乘秋涨,端思下蜀江。己丑闰七月,大千居士爰。成都西郭税牛厂。(2)仲翔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弟张爰,写于大风堂下。钤印:张季(白)、大千(朱)、张爰(朱)、张大千(白)、西蜀张爰之玺(白) 《赠黄仲翔山水轴》是张大千山水画作中一个时期典型的风格,清丽明艳之风却能使人看到了他的本色。这件作品以浅绛设色,山石空勾无皴,系从唐人山水画法中脱变;近景大树、远山小树和点景的人物、屋舍,包括整个章法结构,都类于四王和石涛;苔点则从沈周和文征明一脉而来,勾线和以色线勾染又从唐宋人物画法中演变。多元的技巧统一在唐宋勾染法和清丽明艳的画面关系中,“文而不弱,放而不野,沈而清润”,画面谐调有致,深具古意,令人想起张大千所临仿的古代壁画山水和明清格调。
秋壑鸣泉图 立轴 纸本 1949年作 款识:秋壑鸣泉图。己丑三月,大风堂,写似稚柳仁兄方家哂正,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边跋:六十八年仲夏,苇窗兄携来予三十年前留赠稚柳仁兄青绿山水一帧,嘱以再题数语。人生如梦,岁月匆匆,往事如烟,后会无期,惟愿稚柳兄善自珍重。至嘱于香江。己未夏日,八十叟张爰再记。钤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 湖光山色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3372万港币,2013年5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平林疎密树,远邨三两家;东风原上暮,迷杀水杨花。己丑上元,香岛在山楼写。蜀人张爰大千父。偶起湖山之思,援笔抒情,山色湖光,林壑萧闲。天不轻以畀人,扰扰尘市者,何足以知之。大千居士。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大利、张爰私印、昵宴楼 高士游山图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款识:人家住近江城外,山色波光上下天,风景自佳时事俗,泊舟闲咏白云篇。效巨师笔,己丑冬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张爰、大风堂 松溪高士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题识:密荫参差透夕阳,潺潺流水漱逥塘。去言消尽人间事,一壑香风满鬓凉。己丑七月,拈石田翁诗写,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 该画作于1949年,体现出大千山水画风转变后的面貌。大千取沈石田之诗意,在构图上,采用平远、深远、高远并用,峰峦叠嶂,起伏变化。近景从右边取势,为坡地虬松,高士立于山石之上,背手凝望,对岸为烟云暮霭、松林之下的屋舍,远峰突起,云气漫涌,层叠逶迤。近景、中景、远景以宽阔水面连接,山高水长,气势空灵。林木苍郁,疏密有致,山川俊俏,草木华滋。山石以干笔淡墨皴擦,以赭石略染,更显朴茂浑厚,岸边水草表现,略见石涛之法,山间云气留白处理,虚灵飘渺,松树以湿笔重墨写叶,层层叠叠,复以花青渲染,使得松树透显出一股苍郁葱荣之气,尤其是近景处四树各具姿态,以不同的笔触表现叶的层密,巧妙地交代出树之自然特征,极为精彩,与之相应的,远山树木表现的简化,形成强力的视觉对比,而树的沉厚重郁,又与群山之清澹,营置于同一画面上,颇具意趣。该幅画作笔笔为张大千自家写出,亦笔笔从古人的来,深得自然山川的真趣,左右逢源,运用自如,精湛凝练,清秀温润中含苍茫浑厚的韵味,章法严谨,清雅出尘,打破了程序化的表现,赋予山川以新的气息和活力。 (未完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