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七十四)

 百了无恨 2015-12-24

张大千人物画欣赏 (七十四)



高山流水 设色纸本 癸未(1943年)作

松下高士 1946年作

款识: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空,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优儿女语,塞浅市井议,我欲把七弦,写此以卒岁,山谷老人语。癸未七月,写与天根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朱)

此幅《高山流水》是1943年张大千从敦煌写生回来后的力作,时大千先生人物画技法已日臻妙境。图中一枝斜松布局生动,占居了画面的三分之一,枝干和松针笔法精致,下有两高士席地而坐,一个怀抱古琴,手扶琴弦,凝神弹奏,另一个红衣高士,屏息倾听,人物神态描绘的惟妙惟肖。画面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俗、安然恬静的心境,似能听到松风拂拂,琴音袅袅,一种诗意跃然纸上。人物以白描法画出,线条流畅挺拔,细劲圆润。并留水线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感,松下高士显得更加生动传神。为了增强画幅的动势并打破构图上的过于规则,古松顶上的两枝忽然向右下横斜,与画幅下端向左上横插的树干上下呼应,构成一个极为完满的意象系统。又以大写意手法写松枝,古法用笔,笔笔中锋,松针墨色湿润、水墨交辉,有几分泼墨技法的影子。这幅画用色更是一绝,继承了唐宋青绿工整的画风,设色以层染为主。红色的人物衣饰,古朴沉着。淡墨松枝,浓施石绿,衬施石青,红绿相映成趣,艳而不佻,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构成古艳精丽的效果,体现出张大千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清润雅健、明丽秀逸的绘画风格。

米芾拜石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高士图 镜心 水墨纸本 1943年作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蕉荫纳凉 立轴 纸本 1943年作

1943年11月,张大千历时两年有余的敦煌之行终告圆满结束,此幅《蕉荫纳凉》即创作于此时。尽管仍然是张大千精擅的传统高士题材,但线条、神态较之敦煌前有了明显区别。此幅中,高士线条的刻画既有敦煌石窟艺术笔墨痕迹,整体的布局、意象的叠加、画境的营造却又打上了鲜明的张大千艺术烙印。高士身前的芭蕉,不仅是统一整幅画面必不可少的意象,其小写意法亦与高士的工写法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将高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正是画家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所在。

赏菊图 设色纸本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竹荫高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253万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癸未三月,写似道藩先生法家正之。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此作为张大千写赠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之作。在平远的山水中,一位高士执杖前行,一块岩石,几丛修竹,蜿蜒远去的河流,空茫的前方,伴随着高士孤寂的背影。高士以遒劲而谨细的线条勾勒,基本以白描勾出,仅在头巾和袖口处施以石青,造型简淡,流露出优雅闲逸的的气质。竹子呈随风舞动之态,重墨写竹竿、竹叶,再以淡石青色稍加映衬,层次更加丰富。近景的岩石以粗率的笔墨写出,与细笔勾勒的人物形成对比。地面以赭石用几条线分隔开,弯曲的线条颇具韵律感,亦使画面产生一些形式趣味。整幅造型简洁,笔墨清爽,色彩淡雅,流露出一种宁静深邃的意趣。

抚琴高士 镜心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癸未九月,写似侠仙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爰玺、大千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上款人黄汉湘(1885-1944),字子和,号侠仙,井字镇新华村人,黄公略的堂叔。光绪三十一年(1905),弃学从戎,考入湖南武备学堂新军班。民国初年从军,追随孙中山参加过民主革命。民国3年,晋授陆军中将及总统府军事咨议职。

高仕图 立轴 1944年作

高仕图 镜片纸本 1944年作

问梅图 设色纸本 1944年作

款识:琼佩孤山影,林逋最有情。冰壶年事寒,泚月痕明。鹤口清如雪,梅根玉壶英。新愁绾诗句,埋梦为寻盟。甲申夏日,昆明湖上作,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题跋:大千亲家此图,随笔挥洒,颇得明人笔意。藕姑其珍之。子深。钤印:吴华源印、子深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