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事,有些高冷;做人,多份平和

 残云伴鹤归 2015-12-24
做事,有些高冷
做人,多份平和


2015年12月21日,由清华大学热能系研究生会主办的“走进双料特奖周滢垭的多彩生活”微沙龙活动在独峰咖啡举行。女神周滢垭师姐不仅和大家分享了学习生活经历,还对中德能源现状作了深刻分析。让我们快来跟随着小编了解一下清华传奇人物周滢垭的故事吧!
高中开始阅读英文文献
本科前已拥有39项专利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英文文献和拥有专利应该是本科高年级或者研究生才能做的事。但是对于女神周滢垭来说,这些事早就出现在她的高中生活中了。周滢垭在上海市七宝中学度过了她独特的高中生活,在谈及高中毕业前的39项发明专利时,她关于自己母校七宝中学的介绍让大家恍然大悟。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先了解一下这所神秘的学校吧。
上海市七宝中学位于闵行区七宝镇,校园环境优美,建筑气势恢宏,具有国内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最值得一提的是七宝中学的实验室,说七宝中学的教育教学设施国内一流,毫不夸张。“学生科学研究院”实验室分为三个实验平台十四个馆室:数理实验平台、生化试验平台、综合实验平台。有很多实验室是与许多知名大学,如上交复旦等,共建或合作的。这些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拓展实验探究提供了较高的平台。
在这样浓厚而轻松的学术氛围中,原本爱钻研爱动手动脑的周滢垭的39项发明专利也就很自然的出现了。周滢垭开玩笑得称自己高一高二不怎么好好学习,整天在实验室沉浸在科学的创造中。
来到清华后,周滢垭继续享受着实验给她带来的无限快乐。大二上学期,她接触到了无叶透平的概念,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一番查找,周滢垭了解到无叶透平确有其物,它是一个一百年前的美国专利,由于当时的制造技术和应用背景的限制,没能得到开发实现。但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一旦它得到普遍应用,就有望实现大量低品位热能的回收。从国内公开文献上看,目前还没有任何人研究过,在国外的研究也刚刚起步。
周滢垭挑战的是一百年前人们没有开发出来的专利,作为一个大二学生,想要进入这个尚属国际前沿的领域,那时的周滢垭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
“当时那方面我有很多不懂。于是给自己打气说,不会没关系,我可以学。”于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她自学了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相关知识,积极请教清华相关学科的教授,有时甚至还会大胆地打电话向国外研究专家征询。而后,在导师蔡宁生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周滢垭从国外搜集并且消化了无叶透平的原理,创新性地提出把无叶透平与盘式发电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透平发电一体化”新概念,使得低成本、小体积的废热废气发电成为可能,并设计制作了实物模型,申请了两项专利,获得了2011年清华大学第二十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特等奖。
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曾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当时只是觉得喜欢了就去做。从来没把拿奖作为目标,只是做这些东西很快乐,很有兴趣。很多事当时觉得挺棘手的。但是睡一觉,第二天就都忘了,每一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周滢垭笑着回忆,“虽然很辛苦,但是因为喜欢,所以值得。”周滢垭为了完成项目,花了无数的心血。她经常废寝忘食地研究图纸,有时要成天灰头土脸地待在机械加工厂,半夜一个人搬着40升的气瓶做实验。她凭借着这份坚持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获得了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特等奖学金,并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发言。
2011年,周滢垭参加清华大学本 科生特奖答辩现场
2015年,周滢垭参加清华大学研 究生特奖分享会现场
周滢垭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又开始了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习生活。研究生阶段师从倪维斗院士,她在清华-亚琛双硕士项目学习两个不同的专业:动力系统及工程热物理与生产系统管理。为了研究德国分布式能源如何发展起来,她克服种种困难,寻求到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的全力支持。作为亚琛工大statlab中唯一的华人,她与三位德国学生共同创办ener.wi公司,建立德国能源领域的综合平台,开发能源领域的高效算法,获得德国气候环境能源创业大赛一等奖。
图为周滢垭在微沙龙活动中分享经历
当同学们好奇清华的本科给师姐带来什么质变或者能力上的提高的时候,她笑称“质变倒谈不上,但是确实一直在发生量变”、“能力不是别人给的,应该是自己去找来的”。没错,女神不需要质变,量变,足矣。
素食主义者,小时候曾玩坏四个文曲星
相信大家一定觉得女神离我们太遥远,其实生活中的女神并不“高冷”,相反还特别平易近人。周滢垭是一个十足的素食主义者,自称为“食草动物”。据说清华很多食堂的全素窗口都认识她,周围的朋友也因为师姐的素食偏好,有的甚至对饮食的偏好也发生了改变。周滢垭还是一个特别珍惜粮食的人,她用“米饭经过多么艰辛的历程才来到我们饭桌”呼吁大家节约粮食,因为她食量比较小,每次去食堂打饭也会特殊声明“少盛点”。作为女神连吃饭都这么注意~
另外,据爆料,她不仅喜欢“吃草”,还喜欢吃萝卜,不信?有图为证!

周滢垭从小就是一个爱动手动脑的人,拆东西自然是看家本领。师姐也十分庆幸她的父母很支持她“拆东西”,据说因为“好玩”曾经玩坏了四个文曲星。95后们,似不似布吉岛文曲星是神马?
根据她提供的型号找到的文曲星C300,见过这东东的小伙伴请举手~
做女神的室友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nian压
“碾压”!这是作为女神周滢垭室友最直接的感受。对于特奖女神的日常,与女神朝夕相处的室友是非常有发言权的。
据爆料,她是一个做事特别高效的人,不像很多忙碌的工科学生那样整天待在办公室里,她认为往返于办公室的时间可能是一种浪费,并且在办公室并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时间利用率,所以她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高效的科研和学习。室友爆料“除了运动外,她是不怎么出门的”。PS.周滢垭也是北京市大学生跆拳道比赛第五名哦~
跆拳道黑带告诉你什么叫做“气质”
人在旅途,她却能高效得利用时间
其实周滢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不在学校的,往返于中德也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她有把计划按照小时来分配的习惯,所以大多数时间是“满负荷”运作,一般这种时候她只睡5、6个小时,为了缓解长时间工作带来的压力,她经常采用洗衣收拾屋子的方式缓解疲劳(女,神!啊)不过她表示闲的时候也会睡足12个小时“养精蓄锐”。
谈理想:
要把德国的先进技术引到中国
周滢垭研究生生活的一半时间是生活在德国,经过自己的努力深入,了解到德国的能源结构和体制。经过调研,周滢垭发现德国的能源体系透明度特别高,德国有专门负责成果转化的做应用科学的非盈利机构,比如弗朗霍夫研究所,这些机构能很好地把大学的基础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工程中。新能源研究投入中有多少企业的钱,就给企业营造多少的利润;有政府的钱,就形成系统的报告,完全公开,任何公民都可以下载来看。
她指出中德两国的根本区别是体制的不同,我国很多制造业过多得追求利润和速度,往往质量却很难把关。但是她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她指出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方向,并且但从编码来说我国的人才比德国好太多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的优化和执行力更高、更加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以后想做的是技术引进,这是个很自然的想法,就好比吃到好东西,自己吃多没意思啊,希望带朋友来品尝,是本能反应啊。
在德国看到很好的东西,希望把它们(体制、技术)引进来。
在谈及毕业后工作问题,周滢垭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把德国的先进技术引到我们中国。有这个想法也源于一个“土豪引技术”故事,她在德国实习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中国的“土豪”不懂技术并且没有技术相关人才却要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她感到这不是个例,而是目前处在飞速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对中德文化和技术已经深入了解的周滢垭准备弥补这块空白,把德国真正好的技术引入到我国最需要技术的地方。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理想的女神,更美?
接下来,你值得期待

大家是不是已经对女神有了初步的了解了?为了让更多没来参加微沙龙的小伙伴更加直观的了解周滢垭,细心的小编已经记录下周滢垭分享经历的“原话”。
接下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第一人称的口吻让您身临其境的感受女神谈话中透着的那份简单的清澈。
点击
阅读原文
女神与您直接对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