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过这些才算真的认识了中国茶具!

 上古真人 2015-12-25



茶具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喝茶的器皿,从很多方面都反应了中国人的文明和智慧。每个茶人都有自己心爱的茶器,在茶水浇灌中,在时光穿梭间,茶、人、器渐渐形成一体。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


青瓷茶具



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被称为“瓷器之花”。


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是有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因釉中含铁童较高,烧窑保温时间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址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锺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茶具是指用整块木鱼石石块作出来的茶具,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的石头,又叫“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俗称“还魂石”、“凤凰蛋”,象征着如意吉祥,可护佑众生、辟邪消灾,佛力无边。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 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 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 “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竹木茶具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

 

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 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

  

搪瓷茶具



古代埃及是搪瓷的起源地,后来传入欧洲。 搪瓷茶具堋质地坚固、耐于使用、图案清晰、重量较轻且不易腐蚀而闻名。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


至于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 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 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石雕茶具



石雕茶具的制作,是根据石头的天然特性,设计加工精雕细琢而成。石雕茶具有硬度大,密度强,颜色天然,遇冷遇热不变形,不开裂、不褪色,磨光后不会吸茶色等优点。


石雕茶具的题材非常丰富,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皆可入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