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硬笔书法:陈梦家《一朵野花》

 甘苦人生2010 2015-12-25
陈梦家《一朵野花》 - 虚梅 - 刘志明的博客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作者:陈梦家(1911—1966),浙江上虞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出版的诗集有《梦家诗集》、《铁马集》、《梦家存诗》等。1911年生于南京,1927年夏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31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梦家诗集》,颇受闻一多、徐志摩器重, 是新月派后期重要诗人。同年7月应徐志摩之邀,到上海编辑《新月诗选》。1932年2月应闻一多之邀,到青岛大学任助教。同年夏天,进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1933年到芜湖中学任教。1934年1月返京,进燕京大学研究生班,专攻中国古典文字学。1936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助教。七七事变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秋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学。1947年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执教。1952年调中国科学院任考古所研究员,兼任考古所学术委员。1966年被迫害自杀身亡。

        赏析:陈梦家的诗《一朵野花》就是通过对一朵野花的孤独而短暂的生命的观察,领悟到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真谛,让我们一起去体会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思考。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诗歌一开始就感叹这朵野花在荒原里孤独的开,孤独地落,其生命不为人知的境遇。“荒原”一词更让人隐隐地想见野花生存环境之恶劣,人烟之稀少,而野花却不被这样的境遇所影响,依旧的“向着太阳发笑”,内心之乐观从一个“笑”字可窥见一斑。在孤独的绽放与坠落之间,洋溢在它的周围的是它的“欢喜”,它的“聪明才智”,而这些本身就是一首诗,在风起风收时自由的咏唱着,自豪地向周围传播着花的芬芳,那动听的声音,那浓郁的芳香,谁不说是一种美?野花的自信让每一个不自信者面对它感到汗颜!

        野花的生命是短暂的,短暂的可能就像花期太短的昙花,辛辛苦苦地孕育了几年,忽然有一天开花,但是你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地欣赏,它就凋谢了,留给你的可能就是深深的惋惜。但是,昙花虽然凋谢了,只要是目睹过她芳容的人,就不会忘记她那艳丽的姿态。她的美丽已经凝固在人们的心里,她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而“荒原里开了又落了”的野花也同上面所说的“昙花”一样,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在短暂的生命里,仍然要享受大自然的上帝给它的恩宠,在醉人的春风里向着太阳展示它那短促的生命的美。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藐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二节中第一个句子同一节中的首句形成诗的复沓,在技巧上有着独有的特色,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
        在第二节里,诗人更是把野花放在了一个更为辽阔的天地之内,小小的野花看见了阔大的“青天”,却并不意识到自己的的“渺小”,自信再次让野花的形象在读者的眼中高大起来。曾与温柔的风拥抱,也曾被粗野的风抽打,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野花同一切恶势力勇敢地搏斗,渐渐的没有了美丽的梦想,而要做的就是牢牢的把握住现在,用自信,用能力证实自己的生存。它依然在“荒野”中吐露芬芳,让风,把它带向遥远,让更多的人感觉到它存在的价值。野花旺盛的生命力带给我们的喜悦心情与开阔胸襟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透过诗看到的岂止是一朵野花?被束缚在时间与空间范畴中的人类无疑是同野花一样的短暂和渺小。在当今喧嚣的闹市,很多的人被湮没在平庸琐碎的生活中,他们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在自暴自弃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一点点小事斤斤计较,缺乏斗志。
        《一朵野花》给我们人类指出了方向,应该像那朵野花一样,不悲观,不自叹,珍惜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充分实现中,在人生的生存搏斗中获得自我的超越。生命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活法,有时,人生就像一首短小的诗,开头与结尾如此邻近,我们只不断删除那些平庸的东西,精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才能创造出完美的意境。生命是经不起浪费的,它就像一朵花,开又何防,谢又何妨?作为一个人,生又何妨,死又何妨?只要她曾经辉煌过,岂又在乎多少个朝朝暮暮?生命如花,愿每一个人的生命之花都开得如那朵野花般艳丽多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