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好人 引领风尚 每周标兵 她把脑瘫儿子培养成大学生 | |
| |
朱玉兰用坚持和努力创造了奇迹 N14 A05版
新文化延边讯(记者 杨威) 朱玉兰是龙井实验小学老师,1993年,28岁的她生儿子时遭遇医疗事故,孩子小脑严重受损被确诊为脑瘫,医生断定孩子智商为零,说没有治疗方法,朱玉兰感觉天塌了。 在以泪洗面几个月后,朱玉兰夫妇下定决心,要尽最大努力培养孩子。 她每天为孩子反复读同一本绘图本,家里墙上到处是自己写的汉字方块,每天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认读。孩子到了五岁还是走不了路,说话含糊不清,独自做不了任何事情,但唯独对学习充满兴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玉兰的丈夫在书上看到中医可以治疗这种病,从此夫妻俩踏上了寻医治病的历程。丈夫去国外打工挣钱,朱玉兰则在家为孩子治病。朱玉兰自学了功训和按摩,每天4点半就叫醒孩子做单腿蹲起,起初左脚要踩在斜坡板上做单腿蹲起,孩子疼得撕心裂肺,病情严重时孩子最多要做一万个,无论孩子怎样哭闹,朱玉兰都是一边流泪一边哄着孩子完成。朱玉兰丝毫不敢怠慢,争分夺秒利用饭后的半小时拿着新华字典教孩子发唇音,教孩子吃饭、穿衣服。 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每次路过超市橱窗她都要考考孩子看到了什么,说不上来再走回去看,长此以往,孩子路过标志牌、广告牌,都要读一读、认一认。朱玉兰无论去哪家医院都要带孩子光顾当地的新华书店,不急于买下书,让孩子找自己喜欢的书看,每次为了继续看上次看过的书,孩子会很认真地练习走路,即使现在孩子长大了,也仍然保持着逛书店看书的习惯。 苍天不负有心人,孩子9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在龙井实验小学入学了,但孩子说的话听起来还很模糊,写的字就像方便面钩钩巴巴,班主任老师用一颗慈母般的心接纳了他。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鼓励给了朱玉兰莫大的理解和关心。别的孩子只需5分钟完成的作业,她的孩子却要写4~5个小时。在小学六年级时,孩子在龙井市红十字会及学校全体师生的帮助下去国外做了手术,经过治疗,孩子终于可以自己上学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孩子在母亲、老师和身边同学的帮助和支持下慢慢长大,并被保送到延边一中,在2013年9月以554分的成绩考入了吉林财经大学会计系。 短评:每个人对自己的孩 子都有爱,可朱玉兰的母爱格外厚重,格外艰难,又格外精彩。她用一生的坚持和努力把患有脑瘫的孩子送入了大学,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她用责任和坚持诠释了母亲这个角色的深刻内涵,她用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命运关闭了一扇门,还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