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耳饰的起源

 RK588 2015-12-25

 


耳饰是戴在耳垂上的饰物,是最能体现女性美的重要饰物之一。著名翠玉专家欧阳秋眉女士曾说过女人最性感的部位就是耳朵。其实,耳饰不单单是女性的饰品,是古今男女共饰的物品。人们通过耳饰的种类、长度和形状的正确运用,来调节人们的视觉,达到美化形象的目的。


中国耳饰的起源





耳饰的历史久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大量出土过质料不同、形状各异的耳饰,如浙江河姆渡、江苏常州圩墩、四川巫山大溪、安徽含山凌家滩等地出土过耳玦,吉林镇赉聚宝山等地出土过耳坠,辽宁沈阳新乐出土过耳珰。有些耳饰在出土时,还放置在人骨的耳际。此外,有穿耳或戴耳饰的新石器时代各类人物雕像及人形器皿也有大量出土,如陕西西安半坡、高寺头,安徽含山、甘肃柴家坪等地出土的人物雕像,浙江嘉兴大坟遗址出土的人像葫芦瓶等。


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古代耳饰类型


耳饰的形制非常丰富,有大过汤碗的大耳环,也有小如豆粒的小耳珠,有垂珠挂链,也有竹管银筒。史前时代的耳饰多以玉石、象牙、玛瑙、绿松石、煤精等为材料,据民族学资料分析,当时可能还有竹、藤一类制品。冶金技术产生以后,又出现了各类金属耳饰。耳饰的样式由简到繁不断地发展着,耳饰类型大致可分为耳珰、耳玦与耳环、耳坠、耳珠四类。



(1)耳珰




耳珰是一种直接塞入耳饰孔的饰物。目前发现最早的耳珰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辽宁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伞”形煤精耳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耳珰,主要流行于魏晋以前。长沙树木岭出土的战国古越人人形柄铜匕首上的人耳部位插饰着“丁”字形耳珰。四川奉节县风箱峡汉代崖棺葬发现柱形炭精耳珰,这类耳珰一般呈棱柱形,细腰身。重庆六朝墓出土的一件玻璃耳珰呈中段细腰,两端渐粗的鼓形,蓝色,通体晶莹剔透,造型简洁明了。


魏晋以后,耳珰虽已不再流行,但这种原始的耳部装饰却被一些少数民族流传下来,今天,在一些基诺族中年妇女的耳垂上,还可以看到银制的鼓形耳珰。


近代基诺族妇女的耳珰有银制的和竹制的,造型有中间细、两头粗的鼓形和圆柱形。耳珰中部有一纵向穿孔,以备插一些小装饰用。基诺族妇女常采摘鲜花翠草,插饰在耳珰的边侧或耳珰孔内作装饰。汉末建安时代的《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女主人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从字义可知是圆形发光的饰物。曹植《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说的是洛神与他告别时候送给他耳珰,以示她自己“随潜处于太阴,常寄心于君王”。正如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所寄予的情感, 一段有缘无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苦恋。


耳珰的造型,从考古发掘及民族学资料中看,可归纳为四类:①“丁”字形耳珰。沈阳新乐出土的炭精耳珰,树木岭铜匕首柄部人形的耳珰,《南诏图传》中南诏王的耳珰均为“丁”字形。②“伞”形耳珰。傣族、德昂等民族的传统耳珰有制成“伞”形的。③“鼓”形耳珰。瘦腰的“鼓”形耳珰,曾流行于古代四川一带,如忠县蜀汉崖墓、重庆六朝墓等,基诺族妇女也饰“鼓”形耳珰。④“柱”形耳珰。奉节风箱峡汉代崖棺葬发现“柱”形耳珰,德昂族、独龙族也佩戴“柱”形耳珰。



(2)耳玦与耳环




小型的玦是古代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是一种有缺口的圆环。耳环指带有接口,均以柔韧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耳环佩戴时,需将环体直接插入耳饰孔内。

耳玦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耳环,主要流行于史前时代至汉代前。在台湾卑南地区,出土一具卑南人遗骨,其耳部摆放着一件外侧带有四个乳突的玉玦。从玉玦出土时的位置看,无疑是死者佩戴的耳饰。


新石器时代的玦饰材料主要是玉材,也有象牙、绿松石等其他材料。此时,装饰面质朴无纹,到商周时皆施加纹饰,制作讲究。外形单纯大方,浑然天成。江苏南京城北阴阳营出土的玉玦,缺口中间窄,两端稍宽,且素面无纹。浙江余姚河姆渡、江苏吴县草鞋山、广东曲江马坝镇、重庆巫山大溪等遗址也都发现过新石器时期的玉玦。

商周时期在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玦,除圆环形带缺缝外,还有将环形演化成兽纹的。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收藏的玉玦,有将圆形转化成椭圆形或柱形的。


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辽、金、西夏、元时期的耳环多附有精美的装饰,有代表性的耳环,如辽宁建平张家营子出土的辽代凤形金耳环和同县碌科出土的辽代鱼形金耳环。张家营子出土的辽代凤形金耳环,凤嘴衔花作展翅翘尾状,体空,系用两片合成。碌科出土的辽代鱼形金耳环,鱼尾上卷作跳跃状。西安玉祥门外出土的元代金镶玉人耳环,人物梳椎髻,穿大袖衣衫,神情飘逸,胸口及前襟下摆处有金丝作云纹装饰,背后有金丝曳一长带,弯曲为环。玉质白色,高3厘米许。


明代流行一种葫芦形的耳环,以两颗大小不等的玉珠穿挂于一根粗约0.3厘米,弯曲成钩状的金丝上,小玉珠在上,大玉珠在下,看似葫芦形,其上有金片圆盖,其下再挂一颗金属饰珠。这类耳环在广州东山梅花村戴缙墓王氏棺、辽宁鞍山倪家台崔胜夫妇墓、甘肃兰州上西圆彭泽夫妇墓、江苏南京徐俌夫妇墓、四川成都市郊明墓等处均曾出土。《天水冰山录》所记金叠丝葫芦耳环、大概指此。此外,明代耳环也有用金银模压成型,再在花蕊中央嵌珍珠,在花瓣花叶镶宝石的。


清朝满族妇女传统风俗, 一耳戴三件耳饰,他们称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后妃们穿朝服时一耳戴三钳。宫里选秀女,也要先派人验看耳上是否戴三钳。乾隆十四年选秀女,发现有的满族女子仿效汉俗一耳戴一坠子,乾隆帝曾明谕立行禁止。


清代耳饰也分两大类,有流苏的为耳坠,无流苏的为耳环。北京故宫博物院保藏的清代耳饰,不仅质料高贵色彩华美,而且形式千变万化,有的以体现珠玉材质本身的自然美为主旨,有的以显现珠翠宝石的色泽为准则,有的以繁缛工巧的工技为特色,有的将珠翠珊瑚组合成万寿字、方胜、福在眼前等吉祥如意的图样。



(3)耳坠




耳坠是指利用绳或金属钩悬挂在耳垂之下的小饰物。史前时代的人们,就已用象牙、玉石、绿松石、蚌壳等制成各种形状的耳坠,如四川巫山大溪遗址出土有梯形耳坠,吉林镇赉聚宝山遗址出土有石斧形耳坠等。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描写芳官的装束:“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粗辫,拖在胸后;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芳官的耳饰左右不同,恰与新石器时代的女性打扮不谋而合,可见此法非标新立异,还是有延承的。


商代出现了金属耳坠,造型以喇叭形较为多见,如天津蓟县围坊、北京房山琉璃河、北京平谷独乐河等商墓中,均出土有喇叭形耳坠,四川广汉三星堆商墓右边璋上,亦刻有耳饰喇叭形耳坠的人物形象。这个时期耳坠在工艺及样式方面还比较简单,有的只将金属打出一些椭圆形片,再加一根金属钩即可,耳坠的表面也以素面无纹为多。

西周至魏晋,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耳坠的样式也丰富起来,有的以纯金打制出各种造型,有的以金银打制成各种各样的花托,再在上面镶嵌玻璃玛瑙、松石玉翠等饰物。各地耳饰风格各异,争奇斗艳。


唐以后的耳坠越来越趋向精巧化,有的以金银做成主体造型,再配以珠翠玛瑙之类的小饰物;有的是以金银为底衬,以珠翠玛瑙类为主体造型;也有的则纯以金银打制出各种式样。较写实的瓜果蔬菜、花草动物、人物等式样也逐渐流行。此期间以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为主题或是根据某一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中动物和人物形象来设计的各类立雕耳坠最为引人注目。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林河市高油房西夏墓葬出土一对立雕人物形金耳坠,高4.2厘米,分别铸一主二仆三人形象,三人头顶三朵花,脚下五朵花,花蕊原有镶嵌物。北京定陵明神宗孝靖皇后墓出土的一对玉兔耳坠,就是根据嫦娥奔月传说故事中玉兔的形象设计的。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信徒们还将佛的形象装饰在耳坠上,江苏无锡明华復诚夫妇墓出土有一对玉佛耳坠,玉佛供手站立于金制的宝莲台上,十分精巧。



(4)耳珠


耳珠是指直接穿戴在耳饰孔中的,小如豆粒的饰物。耳珠由耳珰发展而来,不同的是前者的装饰面及插入耳饰孔的部分比较粗大,而后者的装饰面小如豆粒,插入耳饰孔的部分为纤细的金属针勾。


现代人经常在耳朵上打上好多的耳孔,其实在古代已经有一耳多孔的装饰了,尤其是耳珠佩戴时就分为一耳一孔、一耳多孔、一孔多饰以及两耳同饰与两耳不同饰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一件青铜人像的两个耳朵上,各穿有三个耳饰孔,可知当时这一带的居民有在一只耳朵上佩戴多件耳饰的习俗。侗族、苗族、黎族等民族的妇女也都有此习俗。阿昌族妇女多戴耳珠,有时一耳可同戴两至三颗。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妇女也有一耳多孔的习俗。


近代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一孔多饰的装饰形式。布朗族、珞巴族有时将耳珰和耳坠共戴在一个耳饰孔中。四星黎族妇女,在穿过耳饰孔的耳环中,再同时坠挂上大大小小十七八只金属环,这些金属环最大的直径可达五六寸左右,最小的直径也有两寸多,重量一般在十两以上。


当今社会,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随着材质的精致,人们审美的改变,逐步将耳饰分为三种,即耳环、耳坠和耳钉。


除了中国古代女性佩戴耳饰以外,很多时尚男性也佩戴耳环,其实,男子佩戴耳环并不仅仅体现于现代社会。最初戴耳环的男人是水手们。他们相信穿耳洞能保护他们不至于溺水。之后戴耳环的男性不只是水手了,因为男性戴耳环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暗语,如左耳戴耳环代表同性恋,右耳戴耳环则是双性恋等等。随着摇滚歌手的大受欢迎,男性戴耳环已完全丧失性别取向方面的意义。而现在,上流社会也逐渐接受了男人戴耳环,这似乎证实,男性有权像女性一样费尽心思装扮自己。


- end -


了解更多古琴内容,欢迎关注我们。

如果您需要联系我们,请直接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互动,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韵》
琴茶舍

Tel:010-88240622

北京丰台区靛厂路52号西府兰庭北门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众韵琴茶整理此文章目的在于方便学习与交流,如有问题请您联系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