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侯德昌先生的书法艺术耿安辉

 白山 2015-12-25



   
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语)。侯德昌先生的书法艺术臻于妙境所呈现出诗一样的意趣和境界令人神往,每每观之,心耳目皆能收获一次美的愉悦。

        侯德昌先生的隶书端庄圆润,质朴浑厚,呈现出一种儒雅、静穆和安详。

       他的草篆,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似章草非章草,似图章非图章,却极富有金石气。似画而非画,却能挟风带雨,气势逼人;大刀阔斧,法致生趣,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和现代精神。

       侯德昌先生在他的书法“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跋语中这样写道:“我的童年时代是在河南辉县南田庄度过的。那时家境贫寒,在割草打柴之余父亲教我认字,同时也开始学诗,在地上写画。”他的艺术是从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原大地开始的,大自然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纯朴的民风和艰苦的童年生活陶冶着他的性格和情操。青年时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后来又留校任教,并开始研习国画山水。不管境遇如何变换,他始终像个老农一样,甘于寂寞,勤恳耕耘、严肃治艺。在他的身上,始终散发着一股中国最朴素、最敦厚的土地气息,使他的书法作品古朴,率真而洒脱。他品格上的朴素天真又使他的书法艺术纯洁、高贵,没有丝毫的矫情、造作和孤芳自赏。

[转载]侯德昌先生的书法艺术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耿安辉

        侯德昌先生曾投入极大的精力潜心于古文字的研究。从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瓦当等上古字体,到明清迄今的书法篆刻,他从美学的角度,以一个书法家的眼光,去研究、整理。以二十余年的时间,自己动手摹写的《篆艺通典》填补了一般工具书的不足,是一部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的浩瀚巨著。张仃在《贺侯氏古文字艺术成书》一文中说:“近年书法界虽人才辈出,但真正有传统功力,又有时代风貌者并不多,侯德昌草篆的出现,确令人耳目一新,他以个人的学养、功力、气质、人品、,博采兼收,千锤百炼,使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黄苗子也曾这样评价侯德昌的书法:“他是工艺美术家,懂得线条的变化运用,而他又从小喜爱书法,从浑厚而又富有魄力的颜体入手,上溯隶篆,追求金石、国画和书法相结合的效果,形成富有时代感的当代书法。”

   在谈到书法创作时,侯德昌先生说:“心要很静,路要很正,功要很硬,上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的面前耸立起一座座山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同时也为我们设下层层的藩篱。要创造,就要有实力,学书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饭成一锅,要踏踏实实做学问,集众家之长,厚积薄发。”因此,侯德昌先生注重下苦功,十年磨一剑,练就真功夫。告诫学生学书法要走正道,切记不可耍小聪明,玩一招鲜,集结能量时的最大约束才有可能在艺术创造的天空上自由驰骋。

   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清袁枚句)。侯德昌先生淡泊名利,心静似水,醉心艺事,陶古铸今,他以一个学者的胸襟去把握书法艺术的气韵和美感,使他的书法于高古、厚重、浑然之中,又平添了一种极具生命活力的时代气息。

                                       

                                            20093月于北京甜水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