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屯田到占田

 宏图藏经阁 2015-12-25
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绝后的。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为供应军粮而兴办,必要时参加民屯的劳力同样需执戈对敌。不同之处在于,屯田民主要从事农垦生产,而军士以攻防为主。从时间来看,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军屯始于建安之末。建安时期之后,民屯多有演变,到了曹魏末年,这项制度对统治者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司马炎于魏咸熙元年(265年)宣布:“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实际上就是下令废止屯田制。

  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朝廷腐败不堪,加上年年的自然灾害,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土地荒芜,粮食短缺,许多的百姓因为生活不下去了,举家参加黄巾起义,曹操还是兖州牧的时候,收服了黄巾军百万余人口,光是青壮年都有三十余万,那么剩下的七十万人口应该就是妇孺老幼了。可想而知,这些人都是因为没有饭吃,生活不下去了,才聚众造反。

  我们都知道曹操在公元196年,迎接献帝到许昌之后,便接受韩浩和枣祗的建议在许昌开始屯田,开发荒废和没有主人的土地。根据史书上说当曹操的士兵在兖州吃着白面馍馍的时候,而河北袁绍的士兵在野外吃桑葚,淮南袁术的士兵在河里捞河蚌。尽管如此,但当时第一个搞屯田制的诸侯却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邻居徐州牧陶谦。


  虽然传统上对曹魏屯田给予极高的评价,举凡解决军粮供应(增加粮秣及运送)、提供温饱的耕种环境(受官兵保护)、使流民耕作荒田(增加产量)及促进农业发展(修水利及治农具)。事实屯田也就是聚众耕田而已,对军粮的供给,也得等年终收获而用,官渡战时,曹操已经屯田五年,但是袁绍谋士沮授就提出:“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意指曹操兵粮不足,但是袁绍兵粮充足。甚至曹操还得火烧乌巢,还有后来许攸询问曹操积粮等事,可见曹操多年屯田的功效,远不如没有屯田的袁绍。

  《陆逊传》的材料是有关东吴屯田的最早记载,但也不是有关江东屯田的最早记录。因为早在孙权掌权以前,江东地区就已出现了屯田。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一条比较确凿的材料是太史慈在径县“立屯府”的事“慈当与爵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径以西六县末服。慈因进住径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屯府”显然是屯田组织。这条材料说明太史慈在径县为搜罗山越人口而建立了屯田组织。具体时间可能在建安三年公元年。当时,南方的和北方南渡的强宗豪族,象太史慈这样占山为王的不在少数。他们为了巩固并扩大占据的地盘,利用军事编制的屯田组织来掠夺山越人口以解决兵源和军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一提到三国时的屯田,就说:“吴不如魏,蜀不如吴”。实际,这话也未必很中肯,无论从封建统治者所花费的心思、难度和效果看,蜀汉的屯田都未必不如魏、吴。刘备在时,常征伐在外,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禅继位,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做主。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都遵守诸葛亮的成规行事,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身死,此后至蜀亡也只剩下十年,掌握军国权柄者,尚有大将军姜维及尚书令董厥、樊建等人,均为诸葛亮生前精心培养者。只因刘禅昏暗,晚年政治受到宦官黄皓干扰,至于衰败不振。由于以上情况,谈论蜀汉屯田便不能不集中研究诸葛亮对屯田及农战等的态度和具体措施。

  在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以及军阀混战过程中,大批农民被强制性地从土地上驱离,因此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流民”问题,同时,也对生产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破坏。这样的状况不仅给当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一类的状况屡屡见于正史记载,同时也使得当时的各路军阀武装频繁地处于严重的缺乏军粮的状况,例如,“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自己的军队也发生过“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的状况。

  曹操的屯田就是使用强制手段使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以解决严重的军粮不足等问题,同时也是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