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煎包:一道曾经被叫作张三包子的美味

 时间变成水 2015-12-26
url:http://epaper./jzwb/html/2015-12/22/content_380365.htm,id:0

本报记者陈东明

一道百姓家常美味

水煎包,河南十大面点之一,这道豫菜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美味,如今已经遍布焦作的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早餐中必有的一个选项。每天早上,许多早餐点,一碗稀饭配上一元钱的水煎包,简单实惠的一顿早餐便让人心满意足地开始了一天的新生活。

由于中原地区是小麦主产区,所以河南传统面点很多,而作为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水煎包是豫菜菜系中的一道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面点,制成的水煎包为上面白暄,下面金黄,咬上一口鲜香流油。据说水煎包起源于东京汴梁城(古都开封),由当时的煎角子演变而来,并随后在华北和中原地区流行,这样算下来,水煎包这种美味也有千年历史了。

水煎包在归类上应该是属于馅食类,与其同类品种的代表也都是百姓日常食品,主要有馒头、包子、馄饨、烧麦、锅贴、菜盒等。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水煎包与锅贴是同一种美食的两种叫法,其实不然。在河南餐饮制作中,虽然两种食品在制作工艺上基本都是煎制而成,但两者发酵面和冷水面的比例不同,七活三死为煎包,反之则为锅贴的配比。

水煎包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是一种常见的美味,起源说法各不相同,叫法也不同,如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则称呼为锅贴,今天主要以利津水煎包最为著名,而在安徽、江苏、台湾、广东、香港和澳门,则是一种常见的点心,多是一层薄薄的面粉水做成薄衣,内有猪肉、干贝等馅料,广东水煎包是加入虾仁,台湾水煎包则加入高丽菜。

中国餐饮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民族发展史,与历史的变迁和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相连,这里不再复述。本期,咱们说说水煎包,是因其与焦作的一道传统名吃有关,这就是老服务楼的张三包子。

曾是焦作的老风味

许多人说起焦作的传统名吃张三包子,都以为是一种包子,其实是水煎包,一道以制作者名字命名的焦作传统特色风味,而与其并列焦作三大名吃的是靳贤书烧饼和陈二眼烧鸡。

靳贤书烧饼在本报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助推下,靳家后人今年再次复出,推向市场,让市民和游客再次品尝到了这道传统美味。而与靳贤书烧饼不同的是,张三包子和陈二眼烧鸡则因在市场上已难觅踪迹,其后人也一直无意延续祖传技艺。

与靳贤书烧饼一样,张三包子牌子的正式挂出,也是在老服务楼建成后的1954年。当时,我市老领导、中共焦作市委第二任书记张重要求,餐饮服务业要讲特色,要用传统特色促进街市繁荣,随后在刚建成的服务楼恢复推出了特色小吃冠名,其中,三个以制作者名字命名的特色风味就是靳贤书烧饼、张三包子、陈二眼烧鸡。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这三个牌子成为焦作餐饮文化上一个独具特色的美食品牌,一个餐饮特色标志,许多市民记忆中与焦作这座城市紧密相连的一个美好回忆。

虽然随着社会的变革,餐饮市场的变化,老服务楼日渐衰落,20世纪80年代末,这些独具焦作特色的风味小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时隔今日,谈起这些传统美味,人们还是津津乐道。

曾在市原饮食服务公司干过采购和管理人员的张双成,如今已经70多岁。虽然张老先生早已不再接触餐饮工作多年,但一说起焦作张三包子,他对过去的那些工作经历仍记忆犹新,那些老味道仿佛还在他口中萦绕:“张三包子真好吃。”

张老先生之所以对张三包子的印象很深,与其工作有很大关系。当年,张双成是干采购的,张三包子等风味小吃的原料都是他去采购,而在当年物质匮乏的年代,想买到好食材还真得下点功夫。“那时没有汽车,都是骑着自行车四处买食材,每次要跑几十公里路。”张双成说。他最远跑到沁阳崇义、辉县薄壁。“为啥要跑恁远?因为张三包子选料很严格,必须选购肋骨上的肉。”张双成说。

而张三包子在制作上也很讲究。每次百十斤肉买回来后,几个年轻人站在一个大菜墩子前剁肉。“那气势、那声音,像擂战鼓一样,让人感觉过瘾。”说到这些细节,张双成立刻来了精神,两只手不停地比画着。而相对于张老先生的描述,如今已经是老五老怀府驴肉馆老板的张连国说起张三包子,印象更多的是当年剁肉馅。

“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准备馅料。”张连国说。当年才十五六岁的他,刚参加工作不久,主要工作就是为制作张三包子剁肉馅。一天下来,站在案前双手不停剁肉,最大的想法就是能歇一会儿。“没办法,吃的人太多,一天从早忙到晚,有多少卖多少。”张连国说,“一般一天至少得准备25公斤肉馅。”

“主要是工艺讲究,面要揉到位、饧到位,拌馅儿时,剁好的肉馅里要拌老汤、香油、大炒油。”焦作餐饮界资深人士、市厨师专业委员会会长赵章记说起张三包子,让人口水直流:上面白暄,下面金黄,一口下去鲜香流油。“你想想,那料好,备得足,能不好吃吗?”赵章记说。

传统美味再受欢迎

据介绍,张三包子的创始人叫张玉春,回族,原籍河北大名府七里店。民国初期,张玉春来到焦作,在民生街卖水煎包,因为其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就将他做的水煎包称为张三包子。

当时的张三包子质优价廉,黄、焦、酥、脆,包子馅料柔软可口,流油喷香,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灌汤溢出奇香,沁人心脾。张玉春去世后,其义子张福仲继承家业,对馅料和制作方法有了进一步改进。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张三包子和靳贤书烧饼、陈二眼烧鸡一样,正式成为市原饮食服务公司的经典美味。可惜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福仲退休后,因其几个儿子没从事餐饮工作,原来跟他做包子的几个师傅也没再做,张三包子便在焦作餐饮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焦作餐饮市场可谓丰富多彩,各种菜系和特色菜品应有尽有,在极大丰富市民味蕾和眼球的同时,一些传统特色风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这些老风味讲究的是质量和文化,在制作上坚持的是老传统方式,没虚头。”赵章记说,“与坚持菜品创新的发展不同,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特色美味开始越来越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人们在追求味蕾刺激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餐饮文化的传承。”

“就像每道美味背后必有一个传奇故事一样,人们开始沉下心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品,了解餐饮企业背后的餐饮文化,关注菜品背后的历史沉淀。”市酒店餐饮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向学对此有着更深理解。相对于我市来说,靳贤书烧饼的复出和博爱苏寨陈家牛肉面的回归,都在焦作餐饮界和全省、全国业内引起很大的轰动效应。据了解,有关兰州拉面与博爱苏寨陈家牛肉面之间200多年的传奇故事报道被国内外争相转载,引起热议后,我市靳贤书烧饼的复出,再次引起省内外的关注,许多外地美食爱好者委托焦作亲戚朋友代买,焦作市民去外地也会专门带上靳贤书烧饼作为礼品赠送。

正像一位在外地工作的焦作人所说:这些传统美味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

来源: 焦作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